朱飛娜
關鍵詞:技工院校學生 心理疏導
一、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和表現
(一)“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咨訪關系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癥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劉軍認為,“替代性創傷”主要指: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后,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F象。這些異?,F象,通常都是出于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不僅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同時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技工院校的學生,他們年紀小,心智尚不成熟,是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中“替代性創傷”的易感人群。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對此,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在防疫期間發文,要求高度重視防疫期間的師生心理疏導工作,重視新冠肺炎疫情對師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且要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及時、科學、規范地加強學生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為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二)“次創傷”
“次創傷”,是指曾受到過類似的創傷,因為再次經歷類似事件而產生二次傷害,使得學生產生焦慮、煩躁、恐慌等不良情緒。
(三)“失控感”
很多原本制訂的探親和聚會計劃,因為防疫工作變得不可控,人處于失去控制感的狀態,會變得難熬、焦慮,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人際交往范圍也同時變狹窄,這種不安和對“未知”的不確定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內向和自卑的心理問題。
二、技工院校學生心理疏導的途徑
(一)提高思想認識
技工院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有責任和義務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要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能力,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健全心理疏導機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摒棄“諱疾忌醫”的慣性思維模式,可通過技能比賽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將心理疏導工作與技能教育結合起來,將心理疏導工作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使教育更具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二,開展教師心理疏導工作培訓,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意識和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學校要加強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對心理輔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等。
(二)拓寬疏導載體
心理疏導指的是心理、思想或者觀念上的引導和疏通。搞好心理疏導,方法是關鍵,實現疏導效果的手段和載體也至關重要。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社交方式呈現多樣性,大量的信息通過各種媒介與學生正面接觸,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利有弊。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的分析,就要拓展渠道,創新方法,提高疏導效果。
(三)大數據監測
作為獨立的個人,每個學生都有其主觀能動性,不同的行為所表達和展現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是不同的。通過大數據我們發現,在眾多相同或類似的心理特征背后存在一定規律,心理問題與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關系,利用大數據分析可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有效監測,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在學生行為活動中觀察學生的行為動態變化,利用區塊鏈將學生與親友、學科教師等互聯形成關系,并通過數據分析及早發現問題,對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和疏導,精準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實現心理健康發展。
(四)大數據預防
要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疫情溯源和監測,借助大數據科學防疫,做到“未雨綢繆”,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應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傳統宣傳教育+線上教育,可利用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通過“心理健康廣播、心理健康影片、心理漫畫故事”等豐富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開設線上心理咨詢,對于有煩惱和難題的學生做到無障礙溝通。第二,開展團體活動,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團體活動,利用數據分析,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預防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達到在調整心態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目的。第三,提前做好預防和補救工作,新生入校時,需要進行心理測試普查,建立各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學校專業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共享學生心理檔案,學校定期組織班主任上報心理幫扶對象,組織專業心理教師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教師要避免批評學生,要多關愛學生,與家長保持溝通,及時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并進行數據管理,幫助新生早日適應校園生活,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第四,對過往學生心理問題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對于每一階段學生的高發心理問題做到早預防、早介入、早化解,避免更多悲劇產生,最終實現心理疏導向心理預防的轉變,發揮大數據預防工作的前瞻性和可預測性作用。
三、小結
完善的心理健康輔導體系應包括前期排查、中期的心理測量和咨詢服務以及完成心理干預后的跟蹤回訪。心理疏導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健康成長,能感悟和理解正確的價值要求,形成正確的“三觀”。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時必須對癥下藥,增強疏導工作的針對性,在預防為主的基礎上探索疏導途徑。心理健康的預防工作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要多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和生活體驗,以多元的方式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曉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及管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
[2]徐超龍.疫情下的自我健康調適[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
[3]張迎黎.戴好你的心理口罩[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