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傳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問題 實踐策略
課 題:本文為2020年度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中職學?!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SC004)的研究成果。
當前,“雙師型”教師肩負著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的重要職責?!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中職學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越來越被重視。中職學校要想實現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有機結合,就要構建一支組織結構合理、應用素質優良、專業技術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認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應該既是學生學習理論和技術的導師,又是學生心靈的導師。
“雙師型”教師除了需要具備教師資格證和相應技能資格證書外,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一定的專業實踐經歷,同時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學生管理工作經驗;既能夠教會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學生開展技術訓練,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操作能力,還要善于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當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認定不準確
由于國家對中職學?!半p師型”教師的資格沒有統一的要求標準,因此不同的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規模和要求各不相同,對“雙師型”教師結構的理解也會存在偏差。有的中職學校僅僅因為某教師既有教師資格證,又有其他資格證,就片面地認為這名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還有一些學校把有行業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
這些都是由于學校對“雙師型”教師認定不準確造成的,無疑降低了“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導致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數量減少。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中職學校專業教師偏少,師生比例失調,來源單一,多數專業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行業企業實踐經驗,“雙師型”教師數量占教師總數比例明顯較低。
現有中職學校專業教師中真正具有“雙師”資格的教師寥寥無幾,缺少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青年專業教師占比較大,他們缺乏教學經驗、實踐經驗和指導能力。很多學校“雙師型”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職稱結構也不均衡,缺乏連續性,出現“斷層”現象,導致“傳幫帶”作用不能順利發揮,專業改革后勁不足。
(三)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制度、政策、環境和利益等諸多因素,教師去行業企業工作或行業企業專家到學校傳授經驗的機會不多。有些行業企業經常把去調研學習掛職的教師架空閑置,不安排他們去做核心、重要的工作,這使得去行業企業學習的教師無法獲得真正需要的實踐經驗,對生產的認知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升,產教結合不密切。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策略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發展的必要措施。新形勢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策略如下。
(一)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政府對于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應給予正確定位,出臺相關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在充分調研了解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及學校對教師能力的實際需求后,科學地制訂校企合作計劃和教師培訓計劃,并認真加以實施,確保“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效穩定推行,保障教師能夠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推動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二)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專業教師上崗工作的長效機制
學校和行業企業、用人單位之間加強聯系,積極合作,將教師培訓作為合作的重要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訂科學、行之有效的專業教師培訓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設定教師培訓的目標、任務、職責、時間,簽訂書面協議并嚴格執行,同時建立教師評價機制和激勵措施。企業根據被培訓教師的表現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評優樹先、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三)依托校辦企業,提高教師素質
校辦企業是實施專業實踐教學、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場所,是學校培養專業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新老師必須到校辦企業實踐實習一年,考試合格后方能登上講臺給學生授課。對于已上崗的教師,要求每年暑假寒假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生產實踐,確保及時更新知識,學習新技術,并確保其“雙師型”教師的素質符合要求。
參考文獻:
[1]張秋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的困境與路徑研究[J].教育觀察,2018(6).
[2]陳召凈,王琦,李娜.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途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1).
[3]張建榮.雙師型中職師資結構模式及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5(8).
[4]周亮.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及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6(24).
[5]沈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6(9).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