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燕
摘要:為了讓孩子們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習科學,教師們可以抓住研學旅行契機,精心策劃,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資源,幫助孩子在研學活動中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的實踐,從中體驗和積累認識世界的經驗,形成科學思維品質,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研學旅行、科學素養
一、引言
研學旅行是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1]。這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與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很好的貼合,《小學科學 (1~6年級) 課程標準》提出:“校園、家庭、社區、公園、田野、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到處都有科學學習資源,到處都可以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2]。”在研學旅行中融入科學素養的培養,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是科學素養,是學生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廈門資源豐富,擁有多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了更好的提升孩子們的科學核心素養,學校組織孩子到廈門海底世界,廈門市鑫美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等基地開展了研學旅行。
二、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局限于教室和實驗室的課堂中,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將研學旅行的優勢和學科特點結合,開展實踐,在實踐中孩子們歷經提出問題,思考,進行調查,解決疑惑等等科學探究活動,提高科學素養,達到較好的育人目標。
(一)研學旅行形在“游”------建構科學概念知識
研學旅行以“游”的形式開展,把課堂放在了戶外,寓教于樂,寓言樂于游,在大自然的輕松環境中感受自然美,同時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實踐中建構科學概念知識。學校精心篩選適合學生的研學地點,綜合考慮學生安全以及要達到的目的,選擇了果蔬專業合作社、海底世界兩個研學旅行基地。學生來到果蔬專業合作社中被眼前的長空中的植物所震撼了,這是前所未見無土栽培技術和航天育種技術所培育出來的植物。在不同場館里孩子們調動自身的感官,用眼睛看一看,手摸一摸,鼻子聞一聞等方式方法,去了解這些植物神奇的生長方式和生長習性,特有的結構特征,以及相對應的功能。在親身經歷中理解環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見證了植物的多樣性,形成植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構建無土栽培和航天育種技術的科學知識,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先進發展,科學技術與工程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沖擊和生活便利。
孩子們來到海底世界,進入海底隧道,站在電動代步道上,開始了海底世界之旅。神奇的海底世界擁有來自各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共350多種一萬多尾。在海洋館里孩子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比如巨鯊,海馬,海龜,八爪魚,海星等種類甚多。孩子感興趣的企鵝淡水魚館,見到了期待已久的企鵝,胭脂魚,大馬哈魚,中華白海豚等等淡水魚。孩子們被巨大的抹香鯨標本所震驚,觀看VCD了解制作成抹香鯨標本的整個過程,知道了抹香鯨是受保護的稀有動物以及生活相關知識。孩子們不僅增長了海洋生物知識,還領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創造力。
(二)研學旅行重在“思”------培養科學思維品質
研學旅行不止于游,更重在游中學生通過觀察、調查等多種途徑,去認識動植物的種類,形態,生存環境等等知識,知道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學會觀察和調查等科學探究的的方法,開拓自己的思維,形成科學思維的品質。果蔬專業合作社,航天蔬菜館的蔬菜瓜果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孩子們知道了這是利用太空的環境誘變作用產生的變異,生物的生長特征結構與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孩子們在園里進行研學活動,有趣的農耕戽水、獨一無二的多肉植物DIY、鬼針草茶制作與品賞、探秘百草園,孩子們沉浸其中,歡聲笑語不斷,身心都得到有效的放松,思維更加敏捷和發散。被無土栽培技術所震撼,“為什么無土栽培”“為什么栽培方式不同”“為什么有些植物是水培,有些植物根系還有一些土”一個個問題層出不窮,敢于提問題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在提出問題后,孩子們進行觀察、詢問,做好記錄,處理信息、總結反思,最后進行交流分享。在這些研學活動當中,孩子們用比較、類比、綜合、推理等科學思維方法去分析和解決自己的疑惑,從而提升了科學思維品質。
(三)研學旅行魂在“研”------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倡導探究式為主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在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有更多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機會。歷經主動提出問題,自行設計學習單,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測,而后觀察、調查,獲得信息后進行處理、分析,解決自己的問題,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分享,在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如在去鑫美園前,在孩子們設計的多彩學習單中,他們有的想要了解什么是葫蘆?什么是金鈴花?什么是石竹?多肉植物怎樣生長?太空蔬菜要怎么種植?為什么會長得那么不一樣?,帶著主動提出的問題出發能更有目標的進行研學活動,學生會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猜測。來到實地后迫不及待進行觀察、探究,收集證據,了解植物的特征、習性后,跟同學們互相交流討論,知道基因決定植物的性狀,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在實際環境中研學,解決自己在活動前提出的各種問題,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研學旅行貴在“獲”------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在研學活動中,組織孩子們考察蔬菜瓜果園,參觀海底世界,進行了技術發展教育、愛勞動教育、愛地球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如在鑫美園基地中,參觀種植基地,學習科學養殖方法,領會到了科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親身體驗農耕戽水,認識到了傳統的水田灌溉設施,對比現代化的農田灌溉技術,體會到了技術發明給人們生活和生產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同時,體會到古代農民的艱辛,勞動的力量,樹立愛勞動的意識;參觀抹香鯨標本,體驗稀有動物的珍貴,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感;觀看來自南美拉圭的海獅的精彩表演,知道了科學馴養的方法,感受到馴養工作人員的辛苦,體會到服務人員的不易,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參觀海底世界后,進一步認識到環境污染對海洋動物生存的影響,并動手制作環保凈水器,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通過研學,學生更了解自然,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形成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感。
研學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教師在研學旅行中充分發揮教育智慧,利用好每一次研學旅行的機會,在旅行前做好充分準備,精心策劃,制定好適合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研學內容和實施方案。研學前孩子們提出問題,到實地去收集證據,信息處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體現出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的科學學習。通過研學旅行,孩子們能夠得到科學技能的提高,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麗,孫婷.抓住研學旅行契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陜西教育,2019(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