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鐸 隋先輝 董受全 王少平
摘 ?要 ?簡單總結了反艦導彈的發展歷程,簡要闡述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艦導彈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從綜合技術性能、智能化、集群化和信息保障能力等四個方面對未來反艦導彈發展趨勢作出分析。
關鍵詞 ?反艦導彈 ?發展趨勢 ?綜述
1 引言
反艦導彈是指可由各種作戰平臺(艦艇、潛艇、飛機、岸基等)發射的用于攻擊水面艦艇的精確制導武器,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射程遠、威力大等特點[1-2]。
反艦導彈按其發射平臺,可分為艦艦導彈、潛艦導彈、空艦導彈和岸艦導彈;按其射程,可分為近程導彈、中程導彈和遠程導彈;按其導彈飛行高度,可分為高空導彈、中空導彈、低空導彈和超低空掠海飛行導彈;按其飛行速度,可分為亞聲速導彈、超聲速導彈和高超聲速導彈;按其導彈飛行剖面又,可分為大攻角俯沖導彈和掠海飛行導彈。[1]
二戰末期,德國Hs-292型反艦導彈投入使用。而后,在中東戰爭、印巴戰爭、馬島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等多次對海作戰中,反艦導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歷了近七十年的發展革新后,目前,反艦導彈已經發展至第四代[3-4]。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20余個國家和地區生產了200多種反艦導彈,裝備了反艦導彈的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2][5]不難看出,反艦導彈已成為現代海戰武器裝備中發展速度最快、裝載范圍最廣的精確制導武器。
2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艦導彈發展現狀
2.1 美國
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由于其海上軍事力量冠絕于世,在海上作戰中,其反艦任務主要依托于艦載航空兵完成,反艦導彈用處不多。2009年時,美軍現役反艦巡航導彈僅有魚叉一個型號,其基本型號已服役逾30年[6]。魚叉系列反艦導彈自1977年裝備美水面艦艇以來,陸續又有魚叉Block 1, Block 2, Block 2+三大系列衍生而出,艦射、空射、岸射和潛射等多種通用類型均有覆蓋。雖然魚叉系列是目前世界上裝備最為廣泛的反艦導彈型號之一,且自Block 1至Block 2+系列相繼增加或改進了諸如航路規劃、在線重瞄、精確制導等諸多功能,但依舊不能掩蓋其射程小、速度低等缺點。為解決該問題,并配合美軍提出的分布式作戰等新作戰理念,美先后開展了戰斧Block 4的改進型(海上攻擊戰斧MST),以及遠程反艦導彈(LRASM)等多個項目的試驗和論證。
2.2 俄羅斯
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老牌軍事強國,俄羅斯因其作戰理念、武器裝備發展思路,以及體系作戰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與美國相比,其反艦導彈的發展存在著顯著差異。俄羅斯反艦導彈的型號眾多,目前在役及試驗的型號主要有白蛉、紅寶石、花崗巖、Kh-22、Kh-32、Kh-35、俱樂部、鋯石、匕首等,其中大部分導彈都具有超聲速飛行的能力,鋯石、匕首更是具備高超聲速飛行的能力。
2.3 其他國家和地區
雖然美、俄兩國是目前世界上反艦導彈生產和銷售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但日本、挪威、印度等國所生產的反艦導彈在國際市場上依然占有一定份額。日本反艦導彈的主要型號有88式、12式等,目前最新型為2000年開始研發的XASM-3反艦導彈。挪威的NSM反艦導彈作為一型系列化發展的反艦導彈,其各類型號目前已在瑞典、希臘、土耳其、美國等國裝備。印度現將主要精力置于對布拉莫斯系列超聲速巡航導彈的改進和增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它國家諸如英、法和瑞典等,均結合當前最新技術,對原有反艦導彈進行技術升級或重新設計。
對比各國反艦導彈基本性能,特別是美、俄兩國,不難看出,美反艦導彈注重“靈活智能”,而俄則注重“一擊致命”。首先,在飛行速度上,俄一直秉承的發展理念是“沒有最快,只有更快”,期于以高速度反艦導彈,輔以多攻擊角度、機動飛行彈道等手段突防美大型水面艦艇編隊綜合防空反導體系;其次,在制導規律及命中精度上,美國的新型反艦導彈,因采用復合中制導和末制導,其抗干擾能力、精確命中能力和靈活打擊能力都優于俄羅斯;最后,在戰斗部類型及重量上,俄多型反艦導彈的常規戰斗部裝藥量較大,當前最新型的反艦導彈可能具備核打擊能力,故而,俄羅斯反艦導彈的毀傷能力較大。
3反艦導彈發展趨勢
3.1提升綜合技術性能
從世界幾大軍事強國反艦導彈的發展方向來看,未來反艦導彈在射程、飛行速度等技術性能方面將呈現以下幾個發展趨勢:一是射程和飛行速度不斷增大。目前多型反艦導彈均采用了助推滑翔式彈道或超燃沖壓發動機等動力系統,以實現上千公里的高超聲速飛行;二是進一步增強隱身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反艦導彈增強隱身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旨在提高突防能力,故而當前多型反艦導彈采用涂覆吸波材料,或非圓截面彈身設計以提高隱身能力。同時部分反艦導彈采用投放誘餌、被動偵察和主動電子對抗等方式實現積極突防,用以對抗敵防空導彈導引頭或防空制導雷達的跟蹤;三是進一步增強多任務執行能力。隨著反艦導彈作戰需求以及技術性能的不斷變化,反艦導彈的作戰任務從執行對海作戰,拓展到在特殊情況下執行對陸和對近岸目標打擊;四是進一步加強系列化、通用化程度。為降低研制成本,提高效費比,降低保障難度,提高多平臺適裝性,各國都在推進反艦導彈系列化和通用化發展進程。
3.2提高智能化水平
現代對海作戰戰場環境日益復雜,提升反艦導彈的智能化水平已成為了反艦導彈發展的必然要求。反艦導彈的智能化是現代人工智能技術(AI)在反艦導彈上的最新應用,主要體現在目標識別和選擇、彈道規劃、制導控制、搜索路線和區域的確定、毀傷評估、戰術態勢評估、電子對抗、協同作戰、主動突防、人機交互等諸多方面。實現反艦導彈智能化,傳感器技術、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數據鏈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必不可缺,研發更為先進的彈載計算機、可成像導引頭、大容量存儲器以及高速處理器同樣至關重要。當前世界在役反艦導彈的智能化水平不可謂高,目前部分反艦導彈初步實現了部分智能化,如戰斧Block4、魚叉、鋯石、飛魚、企鵝等。不難看出,提高反艦導彈的智能化水平已成為未來頂尖反艦導彈的發展方向之一。
3.3增強集群化作戰能力
隨著激光武器、電磁軌道炮等新型武器,以及電子戰、艦空導彈、艦炮等軟硬武器構成的傳統防空反導防御體系的發展,常規反艦導彈的突防難度正不斷增加。為滿足突防需求,利用多枚同型或異型反艦導彈集群作戰,對目標形成集群突防攻擊態勢,進而達到有效突防目的的集群作戰樣式得到了各國軍隊的青睞。例如美國在近幾年開展的小精靈(Gremlins)項目和進攻性蜂群戰術(OFFSET)項目[3],俄羅斯也提出了領彈協同攻擊作戰模式。為滿足集群化作戰要求,參與攻擊的反艦導彈需要具有較強的快速反應、任務規劃、協調控制和電子對抗能力等,同時應注重控制單枚導彈的成本,避免因成本過高、消耗過大而造成無法打贏對海持久戰。
3.4提高信息保障能力
現代對海作戰,體系對抗是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的射程正不斷增大,可以預見,未來定會出現射程達到幾千公里的反艦導彈。然而反艦導彈射程的增加,必然會提高用于攻擊的目標指示、防空火力、島礁障礙、指揮控制等信息保障的難度。因此,在反艦導彈發展的同時,也要提升導彈綜合信息保障能力,對反艦作戰信息保障體系進行配套建,包括遠程目指信息保障、戰場環境態勢信息保、遠程指揮控制信息保障等[7]。在反艦導彈信息保障的道路上,美、俄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軍事強國都在加緊提升反艦導彈信息保障能力、構建反艦作戰信息保障體系的步伐。
4結束語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深刻變化,世界各國的海洋利益不斷拓展,反艦導彈作為當前以及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對海作戰的主要進攻性武器,其面臨的作戰形勢日益復雜。我國應該抓住當前世界反艦導彈武器系統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緊盯反艦導彈技術重點發展方向,借鑒吸取其他軍事強國之經驗,實現反艦導彈跨越式發展,力爭在新一輪軍事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爭奪戰略制高點上贏得先機。
參考文獻
[1] 孫勝,王欽偉,曹潔,蔡高華. 反艦導彈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綜述[J]. 艦載武器,2006(1):21-25.
[2] 卞立新,羅興柏,趙英峻,王宇寧. 典型反艦導彈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 飛航導彈,2017(3):21-24.
[3] 王少平,董受全,隋先輝,李曉陽. 新作戰理念推動下的反艦導彈發展新趨勢[J]. 飛航導彈,2019(6):27-31.
[4] 王少平,董受全,李曉陽. 高超聲速反艦導彈作戰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分析[J].飛航導彈,2016(9):28-31.
[5] 劉楊,宋貴寶,羅亞民. 國外反艦導彈發展及啟示艦船電子工程,2017(10):5-9.
[6] 張剛,成建波,李濤. 美國新一代遠程反艦導彈發展概述[J]. 飛航導彈,2019(12):35-42.
[7] 董受全,王少平,李曉陽,張華英.反艦作戰新變化及反艦導彈發展新動向[J].飛航導彈,2017(7):28-31.
作者簡介
張智鐸(1993.6 - ),男,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水面艦艇進攻戰術。隋先輝、董受全、王少平分別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導彈與艦炮系副教授、教授、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