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林秀
摘要: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取得新發展的今天,黨和政府將目光放在了貧困人口扶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效舉措以保證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群眾之所以陷入貧困狀態,主要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本文就從群眾致貧原因及致貧心理因素相關性入手,對貧困群眾心理干預對策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群眾;致貧原因;致貧心理因素;相關性
引言
貧困是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和政府都面臨的社會性難題,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有類似問題,而導致貧困的原因也多種多樣,生產資料短缺、生產勞動能力缺失等,都可能導致群眾陷入到貧困狀態,進而使之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特別是貧困人口特殊的心理因素,更是導致貧困的罪魁禍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和政府始終致力于為貧困群眾提供扶持幫助,因此盡快了解群眾致貧原因及致貧心理因素相關性并進行針對性處理,顯然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價值。
1群眾致貧原因及致貧心理因素相關性
1.1心理原因導致貧困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初步取得成果,但是一些貧困群眾之所以無法脫貧,并不是因為客觀原因,而是由于主觀上的欠缺,這類心理因素致貧群眾往往存在如下心理問題:第一,思想觀念十分落后[1]。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差、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不如外界,這導致該地區的教育事業也無法得到發展。比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已經完成了社會制度的變革,但整體文明程度并沒有得到提升,群眾缺乏法治意識、家族宗教勢力獨大、陳規陋習不斷沿襲等一系列問題至今仍然存在,這使得貧困群眾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觀念無法突破局限,安于貧窮、缺乏脫貧動力的情況并不少見。第二,人生態度相對消極。很多貧困群眾在生活當中屢屢受挫、文化知識水平又比較有限,缺乏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沒有對未來的詳細規劃,認為貧困是宿命、難以改變,在這種消極態度的影響下,扶貧干部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取得預期效果,貧困群眾自身缺乏脫貧的動力和決心,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第三,道德心理相對漠然。一些貧困群眾沒有接受過專業化的教育、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又不能理解黨和政府采取扶貧措施的原因和目標,在接受扶助接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乃至于負面的想法,表面上對扶貧感恩戴德、心里卻產生了等靠的想法,這必然會造成這部分群眾無法脫離貧困狀態。第四,部分貧困群眾心理上的問題還表現為文化追求低端,在沒有公共文化產品支持、健康文化引導的情況下,一些貧困地區的群眾必然會出現心理方面的“貧困”,而這種心理方面的“貧困”又會成為限制他們脫貧致富的負面因素[2]。
1.2貧困造成心理問題
貧困是一種負面狀態,久而久之必然會給群眾的心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比較常見的貧困與心理問題理論主要分成心理資本理論和有限資源理論兩種。首先,心理資本理論認為心理資本取決于一個人的特質和狀態,其中特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與人格類似的心里特質,將會穩定持續地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方式,而心理資本指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或保持積極心理狀態的能力,也會給一個人的生活和行動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貧困群眾的心理資本往往十分匱乏,個人特質也不夠穩定優勢,這使得他們即使身處物質短缺的貧困狀態下,也不愿意付出努力改變現有的窘境,甚至使他們逐漸被挫敗感腐蝕,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缺乏充足的物質資料、沒有積極的心理資本,又導致部分貧困群眾習慣性無助,在嘗試脫離貧困過程中的每一次失敗和挫折,都會成為他們在后續脫貧致富路上的巨大阻礙因素,甚至給他們帶來不可逆的心理傷害。其次,有限資源理論是一種理論體系,它認為貧困主要是物質資源稀缺導致的,貧困群眾在感受到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會將現有資源作為全部關注內容,這使得他們的認知體系變得十分狹窄,無法看到除了短期金錢收入之外的長遠收益,這種短視和心理資本匱乏,正是貧困造成心理問題的最直觀表現[3]。
2貧困群眾心理干預對策
第一,盡快打破思想枷鎖,促進城鄉流動。絕大多數貧困地區都屬于農業區,時至今日仍然延續著小農思想和傳統生產方式,這些貧困群眾的社會地位也比較低,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注。想要從心理層面做好扶貧工作,首先需要做的是打破小農思想對貧困群眾的禁錮,使貧困群體產生與人合作、共同脫貧的想法,同時加強貧困群體權益的綜合性保護,除了要改變他們物質生活水平之外,還需要避免政策性歧視和社會性歧視,解決社會各界對貧困群體的歧視和誤解,提升社會階層流動可能性,讓貧困群體擁有脫貧致富的機會和渠道。同時,應引導貧困群眾進入城市務工,使他們感受到非貧困地區的社會福利、公共設施和公共資源等,從心理層面解決貧困群眾缺乏脫貧動力的問題[4]。第二,要充分做到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輸血式扶貧確實讓貧困群體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但是這種模式并不持久,反而使一些貧困群眾產生了等靠的想法,脫貧意愿大幅度下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入手,催生貧困群眾內部脫貧動力。從教育事業入手,確保貧困地區人口擁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從而推動社會公平。時至今日,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教育事業上的差異仍然難以消除,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并不少見,只有盡快加大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力度,才能讓貧困群眾擁有脫離貧困、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真正解決貧困群眾心理層面和認識層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在加大貧困地區教育資源投入的同時,基層扶貧干部還需要做好宣傳引導,讓貧困群眾認識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為后續切實解決貧困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5]。
結語
黨和政府始終關注貧困人口的生存現狀和脫貧致富的方式,經過輸血式扶貧的嘗試后發現,只有從心理層面改變貧困群眾的想法和思維模式、催生貧困群體內部脫貧動力,才能實現造血式扶貧的工作目標,讓貧困群眾在扶貧干部的支持下脫離窘境。文中簡單闡述了群眾致貧原因及致貧心理因素相關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關人員可從此角度切入進行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常進鋒. 構建因病致貧返貧家庭心理健康防護網[N]. 中國人口報,2019-04-17(003).
[2]章文光.基于致貧原因的精準幫扶[J].人民論壇,2019(19):56-57.
[3]鄭智維.防返貧、防致貧——日照構建“雙防”新機制[J].民生周刊,2020(10):54-55.
[4]張彥臺. 筑牢返貧致貧風險“防火墻”[N]. 經濟日報,2020-06-05(011).
[5]張玉琢. 大救助體系能有效防止致貧返貧[N]. 中國社會報,2020-1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