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民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大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在競技體育方面,我們依靠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從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到2016年的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中國都位居獎牌榜前三名。但是單憑競技體育的排名還不能有效評價一個國家體育發展的整體水平。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9年我國人均可用體育場地面積為2.08平方米,而這一數據與美國的差距竟有57倍之多。根據最新的國民體質監測數據顯示[1],我國男性幼兒的爆發力、平衡力有所下降,女性幼兒的柔韌性下降1.2%;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出現下滑現象,各個學齡段的學生肥胖率持續上升,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肺能力下降。在體育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總體規模還不夠大,相關的體育產業體系依然不夠健全。在體育文化方面,大多數人對中華體育精神還不夠了解。從1983年我國首次提出體育強國這一概念,到21世紀初提出的由競技體育強國向各體育要素均衡發展的思路,再到將體育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精神,體育強國建設是時代的要求,然而我們應該如何去實現體育強國,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建設、去評價體育強國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體育強國指標的構建需要科學的理論方法作為依據,指標不但要能夠體現出目前我國體育發展現狀情況,還需要能夠對我國體育強國方向進行指引。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時需要科學的篩選和分析計算,以規避在制定指標時出現主觀性。在制定指標中還需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來考慮,要制定符合我國體育現實發展的指標。另外,制定指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在提出一套指標后,應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指標進行不斷的完善。
在構建體育強國指標時應把各指標視為一個有機統一體,各指標之間應該具有較清晰的層級結構和內在的邏輯關系,實現下層指標指向上層指標,剔除指標之間多余和重復的內容。在構建指標中考慮到體育強國評價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因此在選定指標時應盡量全面,另外需要清楚的認識我國體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的走向問題,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指標的片面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制定相關的指標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國情,同時也應該將指標與文化自信、一帶一路高度融合起來。增加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自豪感,并通過一帶一路的政策平臺將我國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國體育的發展應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亮點,在不斷創新與繼承的推動下構建出符合國情的發展體系。
從體育競賽的開始就伴隨著名次的產生,在國際上競技體育的排名彰顯著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在近5屆奧運會中我國的獎牌排名一直保持在前三,這說明我國在競技體育行列已經挺進世界強國之列,然后在一些短板的項目中,我國依然處于落后狀態,在體育人口占比中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在職業體育發展中跟美國等國家相比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國體育強國指標的制定應該考慮到與世界體育強國的對比。
在大眾體育方面,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人均可利用的場地面積與其他世界體育強國相比較較低,全民健身中體現科技水平的程度不夠。在競技體育方面,我國目前三大球、冰雪、田徑等項目上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歐美等國家,社會參與辦體育的力度較小。在體育產業方面,我國的體育消費市場活力不夠,體育市場經濟缺乏有力的監管制度。在體育文化方面,我國民眾對中華優秀體育文化的認識和傳承還不夠。因此,指標的構建應該根據我國體育發展的現狀進行全面考慮。
依據《體育強國建設綱要》[2]和層次分析法原理將相關體育指標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總目標層,包含一個要素;第二層為子目標層,包含5個要素;第三層為評價準則層。通過將指標要素制成問卷,運用李克特量表進行評分,對于不夠完善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專家可以寫上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將專家打分統一匯總計算各個質變的平均值和變異系數,進而根據專家的建議對指標要素進行進一步修改。
通過對評價準則層的修改,對具有包含意義的指標進行了合并,將“殘疾人體育活動開展情況”與“青少年體育”合并為“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將“訓練基地的完善情況”合并到“科學的訓練體系”中,將“中國體育榮譽體系的認同”合并至“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中,將“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情況”合并至“國際影響力水平”中。通過2輪專家訪談和修改,最終形成了5個子目標層,27個評價準則層,見表1。

表1 合并完善后的“體育強國”評價指標
提高全民健身服務水平,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全民健身比賽,使全面健身活動制度化、品牌化。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扶持鄉村地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促進城鄉體育資源的均等化。充分利用空閑場所進行體育鍛煉,鼓勵大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向社會有序開放。通過制定不同年齡階段的運動等級標準,促進國民體質的提高。激活各單項協會的動力,帶動各行各業人群參與到全面健身活動中。
完善舉國體制機制,促進社會資金投入體育發展,提高職業體育發展力度。保持奧運會中優勢項目地位,補齊短板項目,大力發展三大球和冰雪運動。建立開放式的運動員選拔制度,提高運動員的成材率。促進科技、醫療等在競技體育中的轉化,提高運動員訓練的科學性。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比賽體系,鼓勵多種形式的賽事。
將大數據、互聯網等融合到體育產業中,促進體育產業的現代化發展。通過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體育產品的質量。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體育賽事,刺激體育消費。規范體育市場的管理與監督制度,提高體育產業的經營誠信。
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建立體育文化自信,通過對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保護和繼承、使我國的體育文化被更廣泛的認知和認同。通過運動項目的宣傳,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該項運動中。
加強體育的交流與合作,推動與歐美國家的體育交流,學習先進的訓練體系和管理體系。促進與拉美國家的體育交流,傳播我國的體育文化,提高我國的體育文化影響力。通過武術、孔子學院等平臺,提高我國傳統體育在世界上的發展。
1.體育強國指標由一個總目標層,5個子目標層和27個評價準則層組成。在子目標層中權重最大的是競技體育指標,其次是全面健身指標,說明競技體育在體育強國建設中依然是核心指標。在三級指標中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化競賽體系和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自信的表現。
2.體育強國評價指標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它可以對我國體育發展的總體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以對相應的指標以予修改,從而使評價體系更加符合實情。
3.根據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需要,在全民健身方面應該提高參與運動的人數和國民體質;在競技體育方面應該保持奧運會中優勢項目地位,補齊短板項目,提供訓練的科學化;在體育產業方面應該創新發展刺激消費;在體育文化方面應該提高體育文化自信;在體育交流方面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國際話語權。
1.隨著黨將體育強國目標作為我國戰略任務來實施,國內學者對體育強國的研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但學者還未對體育強國的內涵形成統一的共識。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形成明確的體育強國內涵,為邁向體育強國打好堅實的基礎。
2.體育強國評價指標是一個相對而言的評價體系,因為有些指標無法具體量化,如“中華體育文化的傳承”這一指標。因此,在運用指標進行實際操作中需要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本國的自我比較,從而找出差距,實現體育各要素之間的均衡發展。
3.本研究只是對體育強國的指標進行了構建,具體應該如何運用指標對體育建設進行評價將是后續研究的重點。
4.我國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進程中,需要我們在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交流中完善制度和體系,縮小與世界體育強國之間的差距,從而促進體育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