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縱觀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看,跨文化、跨地域的傳播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小提琴及其音樂作為一種舶來品,從20世紀登陸我國開始步入專業化發展以來,至今以后百余年的歷史。從這一個多世紀的進程看,中國風格小提琴作品從無到有、從風格單一性到多元化,為世界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時值當今音樂文化多樣性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建構中國風格小提琴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話語體系是今后我國小提琴藝術發展道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創新,同時也關系到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對外傳播。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的認知,以小提琴曲《瑤山篝火》為例,結合筆者的理論分析和演奏實踐,談談此曲的音樂特征和演奏表現,望本文的邏輯理論以及實踐經驗能夠為研究小提琴音樂中的中國風格提供可行性的方法論。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創作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文情懷基礎上的,其中包含著作曲家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意義,也有著對生活、生命價值的體悟,正如浪漫主義時期法國作曲家比才所說“作曲家在創作一個作品時是全力以赴的,他輪番經歷了相信、懷疑、熱心、絕望、欣喜和痛苦”。同時,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主題的表達、形象的塑造則是通過一定的元素為基礎的,即我國現代音樂家、作曲家黃自所說的那樣“凡是偉大的藝術都不失為民族和社會的寫照”。關于小提琴曲《瑤山篝火》的創作背景,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瑤山篝火》的作者是我國當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薇。作為一名出生于廣東的小提琴藝術家,自幼受到嶺南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嶺南民間音樂中的粵曲小調以及流傳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音樂對其音樂創作和演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趙薇就開始深入到鄉下,通過參與民間勞動、與民間藝人的交流,豐富了她對民間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積累了豐厚的民間音樂素材。在其后的數十年中,趙薇在小提琴創作和演奏上始終以傳播民族音樂為己任,改編、創作并演奏了諸多不同地域風格、民族風格的小提琴作品,如陜北風格的《紅軍哥哥回來了》、新疆維吾爾族風格的《天山組曲》等。創作于80年代的《瑤山篝火》則是以廣東連南地區的瑤族民間音樂為素材,表達了改革開放以來瑤族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頌。因此,正是源于作曲家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及所持有的傳承民族音樂的思想,才成就了如此多元風格的中國小提琴作品。
連南瑤族自治縣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山區,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瑤族人民,千百年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瑤族文化,尤其在民間音樂方面,不僅有著獨立風格特征的音樂體裁,并且也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風俗特點。在《瑤山篝火》中,主要運用了兩種民間音樂體裁,一是連南瑤歌,其特點為在結構上有著較強的自由性,屬于山歌體裁,在調式調高上,根據歌手的嗓音條件而自主決定,從題材上看,瑤歌主要反映了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事象,既有敘事性特點的“爬山調”,也有情感濃郁的“情歌調”;二是瑤族民間舞蹈。連南瑤族舞蹈豐富多彩,不僅有著代表傳統民間習俗的長鼓舞、游神舞,還有反映日常生活的繡花舞、采茶舞等,這些舞蹈大多具有粗獷、雄健的特點,特別是在舞蹈中所形成的切分節奏型在樂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
從我國傳統音樂審美特征看,除了在旋律上追求線性形態的表達外,在結構方面也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形態特征,其中以起、承、轉、合為邏輯思維起點的板腔體最為常見,板腔體又稱為板式變化體,指的是建立在速度、節奏、節拍漸變基礎上的一種曲式結構,具有多段性的特征。板腔體不僅在傳統音樂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在現當代中國風格器樂的創作中也普遍存在,并以此作為中國音樂風格的重要表征。從《瑤山篝火》一曲的結構看,基本上分為散板-行板-小快板-快板四個部分,相互之間既有承接、又有對比,體現出主題的呈示、引申、變化和發展,具有層遞性的特征,與傳統音樂中的變奏體、循環體又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從這一角度看,此曲在結構上基本上采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曲式結構,由此而為中國風格的呈現奠定了基礎。
連南瑤族民間音樂屬于中國音樂體系,其中最為明顯的特征在于民族五聲性音階的運用。首先,從音階的運用看,樂曲基本上建立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上。如樂曲中的引子部分,前五個音即按照A羽調式A、D、E、G、A的八度跨越構成音樂的動機,這四個音也成為主題呈示和發展的核心音列;其次,除了運用民族調式五聲音階外,作曲家還有意識地在旋律進行中加入了富于瑤族方言音調特點的調式色彩音,用以突出民族風格的表現,如在行板主題的第一次變奏上,將羽調式的宮音升高半音,#C音的加入使瑤族音樂風格瞬間呈現出來,同時#C-D的小二度上行則更加突出了音樂發展的傾向性,這種注重運用調式色彩音的意識也充分地體現出了在當今中國風格小提琴音樂創作中的民族性思維。
小提琴是一種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礎上的樂器,在轉調上極為便利,有效地促進了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情緒的表達,在此曲中,作曲家充分地運用了這一特點,將主題分別在不同調性調式上呈現,使音樂色彩變化的十分豐富。樂曲的行板主題建立在A羽調式上,通過羽調式特有的柔性色彩,表現出了優美流產、含蓄飄揚的歌唱性線條,表達出對連南瑤鄉秀麗風光的贊美,蘊含著多彩的詩情和構造出了鮮明獨特的意境。在行板的結尾處,bB、bE兩音的相繼加入,音樂先后在D羽調式和G羽調上進行,在調式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調高的改變,音樂的情緒也隨之升華,從調性關系上看,與主調形成了連續四度(五度)的進行,在兩組近關系轉調過程中使原主題在不同的層次上變化再現,更加地呈現出意遠境深之感。
節拍和節奏是音樂中兩個重要的表現要素,節拍的固定以及變化不僅體現出了音樂風格的既定性,并且也具有推動音樂發展、實現多元化表現的作用;而節拍中的節奏則具有支持風格表現的作用。從此曲中節拍的運用看,一方面與漸變性的速度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如引子部分運用了散節拍、快板主題運用了舞蹈性較強的3/4拍;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節拍重音的移位變化,使重音在不同的節拍上呈現,使音樂的發展張弛有度、抑揚有節,如在行板中,分別運用了7/4拍、6/4拍、5/4拍,從節拍的性質看,分別是混合拍子與復拍子的交替運用,節拍重音也隨著拍子的變化在不同的拍位上出現,起到一種出人意表的重音變化效果。從節奏上看,不同音型組合的巧妙運用將節奏重音發生移位變化,與音樂中速度、節拍相契合,使音樂的進行輾轉騰挪、千變萬化。如在快板部分中,從三拍子律動向二拍子律動的變化,以及重復性前八后十六音型的連接,由強拍重音巧妙地的過渡到了弱拍重音上,如舞者舞步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戲劇性。
音色是音響的本質特點之一,它既有著心理通覺意義上的色彩感,即聽覺與視覺的聯覺性,正如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馬利翁所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音色另一層含義則是從物理音響形態的角度看,又具有點、線的形態特征。在此曲的演奏上,既需要體現出心理通覺上的色彩感,又需要體現出物理音響的形態意義。首先,從通覺的角度看,演奏者需要從音高位置的變化去表現出音色上的亮與暗。以行板為例,此樂段的主題建立三個不同音高層次的動機上,其中第一層次為a1-e2五度連接、第二層次為e1-c2六度連接、第三層次為a-e1五度連接,從這三個動機層次看,前后關系為四度下行和五度下行,整體上具有從高八度調式主音向低八度調式主音遞進下行的趨勢,在演奏時應當注意在音色上要有著從亮到暗的變化,這樣能夠體現出抒情的力度和意境呈現的立體化。在具體的演奏上,就是根據動機層次的變化,逐漸地減弱運弓和觸弦的力度,漸進的放松肩部、手臂對弓壓的支持,合理的控制弓速和弓壓的正比和平衡關系。從物理音響形態意義的表現看,要求根據音樂情緒準確地表現點、線、面的特征,如在快板主題的演奏上,此部分主要表現出瑤族舞曲的三拍子的特點,主要是突出跳音的表現,在技術上突出快速跳弓的運用,演奏時由于樂曲的速度角度,需要注重把握快速準確的換弦和右手運弓是的角度與力度控制,通過前臂和手腕的力量帶動,靈活地進行運弓。在線性旋律的表現上,演奏者首先要運用內心歌唱的方式與音響的表現相契合,用內心歌唱帶動演奏,如行板中的平十六音型要運用連弓,在運弓平穩的情況下,左手按弦的指序要自然、連貫、流暢,各個按弦手指要保持低位置,表現出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效果。
雙音與和弦上小提琴演奏中最為常見的技法,也是小提琴多聲性表現價值的實現手段,從雙音與和弦在音樂上的表現功能看,主要是突出音響的豐富性,起到渲染和烘托氣氛的作用,比單音音響更加具有可塑性,特別是在音樂情緒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表現意義。在《瑤山篝火》中,主要運用的雙音技術有三度、六度和八度。從三度雙音的表現看,主要是建立在小二度、大二度的橫向進行上,在演奏時需要以自然的姿勢進行換指,手指要保持好相對的放松,同時要根據敏銳的聽覺去辨別音準,樂曲中三度關系看,為小三度的連續上行,表達出了比較柔和的情緒,所以在運弓時要注意音色的清晰度,運弓的力度不宜過大;在六度雙音的表現上,首先要注意控制好速度,采用同指換弦的方法實現不同拍為上六度音程連貫銜接;在八度雙音的表現上,應采用換指八度的技法,注意1-3指和2-4指的落指要穩定,觸弦要有一定的力度。從和弦的表現看,演奏時應當注意各個和弦音的分布位置,便于采用不同的指法,如在尾聲部中,主要運用了大跨度的音程結構,演奏時需要找準把握,特別是在1-4指的觸弦上突出腕、掌對手型的支撐性。無論是在演奏雙音還是和弦時,在熟練運用技巧的情況下,需要明確雙音、和弦與音樂情緒表達的內在關系,也就是演奏者需要了解為什么要采用雙音與和弦,其表現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在樂曲中有著怎樣的表現價值。
裝飾音指的是用以修飾旋律的音,具有較強的風格表現作用。從中國傳統音樂中裝飾音的表現效果,實際上體現出了潤腔的價值。所謂潤腔,本是源于中國傳統聲樂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演唱過程中,通過采用音高、音色、節奏、力度山的某些變化,對歌唱的旋律進行一定的潤飾,從而達到所需要的音樂表現。在器樂演奏中,通過運用潤腔技巧,可以有效地增強樂器演奏的歌唱性和抒情性,突出樂器的藝術表現力。《瑤山篝火》作為一首以瑤族民間音樂為素材的小提琴作品,在其中也運用了豐富的裝飾音進行“潤腔”,由此而增強了民族風格的表現。如引子部分中的單倚音、復倚音,需要以滑音方式表現出來,在演奏時注意要運用連弓,不能用分弓,否則難以形成連貫、流暢的進行,從倚音向本音的進行上可以采用同指滑音的技術,將倚音和本音形成連貫的旋律線條,如同山歌演唱一般,凸顯聲音的韻味感。
《瑤山篝火》作為一首以瑤族民間音樂元素為素材的樂曲,在無論是在音樂特征還是在演奏表現上,都表現出了濃郁的民族性特征,說明了中國風格小提琴音樂在創作和演奏上的成功性。作為中國風格小提琴音樂的詮釋者,既需要對民間音樂文化有著深度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從演奏技術的運用上力求呈現出中國氣質和中國精神。19世紀俄國著名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說過“每一個民族的民族性的秘密不在于那個民族的服裝和烹調,而在于他了解事物的方式”。所以對《瑤山篝火》的演奏,首先要建立在深入地音樂分析基礎上,然后才能夠在音樂的分析中體驗和把握風格,進而才能夠與具體的演奏技術相結合,達到音樂表現真實性與獨創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