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丹
《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源于作曲家埃爾佳寬廣的音樂思維,他的創作靈感能夠德大敏銳的發掘,與他的音樂創新意識有很大的關系。這部曲目中,音樂的色彩十分多變,感情也表達的十分充沛。埃爾加發掘出交響樂的全新時代,他提高了英國音樂水平的發展,對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提升貢獻了諸多的貢獻。人道主義精神在他的作品里被深刻揭示,新的音樂思維在人們的內心里覺醒。到目前為止,筆者從整理出來的文獻資料來看,埃爾加音樂作品的研究十分稀少,對此作品的研究更是極為短缺。
1857 年6 月2 日,愛德華·埃爾加出生于英國近郊的烏斯特地區,于1934 年逝世。在亨利·鉑塞之后,埃爾加成為巴洛克時代英國樂壇的巨匠,享譽內外。在兩百年的歲月積淀中,他是第一位聲譽世界的浪漫主義英國作曲家。埃爾加有著極其卑微的身世,小時候便跟同父親進行鋼琴和小提琴的學習,自幼便展現出音樂天賦,執著的熱愛著音樂事業,他有著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小提琴,努力奮斗于英國的上層社會,通過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不懈奮斗,最終為英國帶來了音樂的榮耀。英國的音樂發展在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英國于18 世紀最早實現了工業革命的開端,經濟上發展的十分迅速,可是卻呈現了相當貧瘠的音樂發展狀態。在十八、十九世紀的很長時間里,沒有一名音樂家誕生于英國這一富饒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有一位叫愛德華-埃爾加的出現,將英國音樂領域毫無建樹的局面打破,使英國音樂得到了發展。通過他的積極實踐,創作出的音樂作品為英國音樂的發展帶來了生機。
《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的結構輪廓十分簡潔,主題動機叫人流連忘返,也形成了富有想象力的管弦樂隊配器形式。在樂隊的襯托下使得大提琴的主導地位變得從容不迫,樂隊的作用十分巨大。《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創作于埃爾加事業的高峰時期,被視為20 世紀首次成功的協奏曲,甚至被譽為協奏曲的開山之作,其在埃爾加心里的地位極高,也是他藝術成就的體現。這部協奏曲于1919 年創作完成,這個時期是英國大革命結束的階段。作品的創作之中融入了作曲家太多的精力和情感。埃爾加的創作動力因為1920 年妻子的去世產生了影響。此時的埃爾加心中十分憂郁,可是在作品中,遺憾和軟弱的狀態并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自我反省的心態卻清晰的流露,也因此將成熟悲壯的心理狀況體現了出來,就這樣壯麗輝煌的作品得以呈現出來。
1919 年10 月,這部協奏曲進行了首次公演,埃爾加本人沒有擔任指揮。因為大型演出的經驗較少,排練也不夠充分,演員Felix Siamonol 獨奏時的狀態不佳,出現了怯場的心理,在獨奏時的演奏沒有達到理想的水準。倫敦大提琴家Goivanni 進行了第二次演奏,這位意大利血統的年輕音樂家將作品表現的十分完美,由此將這部協奏曲的藝術魅力釋放出來,也將大提琴與管弦樂演奏結合藝術效果呈現出來。大提琴家們慢慢的發現了這部作品,將其列入自己的必選演奏曲目。在藝術思維方面,埃爾加的音樂創作宏偉且不偏激、敏銳的目光進行著創新和發掘。埃爾加發掘除了英國交響樂的嶄新時代,為提高英國音樂水平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這部協奏曲突破了常規的曲式結構設置,由四個樂章的形式組成,打破了三個樂章的結構,實現了結構創新性發展,作品演奏起來就像單樂章曲目一般具有連續性。重視宣敘調的作用,通過幻想的曲風開展音樂的發展,并將其貫穿到全曲中。其與后浪漫主義色彩相吻合,既展現了創作者的內心真實世界,也通過夸張的音樂手法來傳遞情緒情感,有利于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彰顯了協奏曲的真實性與藝術性。各樂章以大提琴獨奏為基礎進行連接,而且在每章中大提琴獨奏的部分比例較大,最長的達到了小三段體結構,最短也由八小節組成,就像疊部安排在回旋曲式中一般。貼切的表達出作曲家的音樂構思以及個人化的抒情樂思表現。第一樂章為復三部曲式,樂曲表現的很從容,速度很緩慢,帶給聽眾怡然自得的感覺,常規的奏鳴曲式協奏曲運用結構形式被突破,強烈的同再現樂章形成了升華對比的效果,套曲的零散感弊端被減弱,形成了較大和復雜的規模結構。第二樂章節奏歡快,帶有明顯的后浪漫主義色彩,樂曲輕盈如風,融合以大提琴熟練的演奏與撥弦技巧,豐富了音符的表現形式,增添了音樂跳躍的生命力,使得第二樂章在快速輕巧的節奏中結束。通過獨特的創作構思,作曲將核心動機B 的樂思發展到了極致十分具有創新性,調性的安排,音區的設計,都呈現出了明顯的變化。
整個管弦樂隊被埃爾加設置到了《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伴奏配合中。雖然配置較大,但是配器卻十分的簡潔,大提琴連續不斷的獨奏旋律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例如,第一樂章中,主題動機通過大提琴獨奏的形式,再加上和弦的演奏,將雄壯高貴的音樂氣質表現出來。在演奏的過程中,以極進的形式回蕩著主題旋律,以此為第二樂章的出現帶來鋪墊。
第一樂章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通過引子宣敘性的開頭在八小節大提琴獨奏的形式下,全曲的序幕由此拉開,兩個有力的和弦在開頭通過二分音符的節奏將的埃爾加音樂創作特有的高貴氣質表現出來,作曲家高貴的音樂思維得以展現。在樂句層層的遞進過程中,悲傷的情緒難以抑制的釋放出來,命運的殘酷所帶來的哀傷感在最后兩小節引子的呈式下透露出來。
在這首協奏曲中的演奏中,整個樂隊被埃爾加裝飾城了背景音樂的形式,作品中到處彌漫著大提琴的樂音,配合以其他樂器,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整個作品的情感抒發巧妙的運用了大提琴善于表達情感的特性。作曲家將樂隊協奏、大提琴獨奏的表現特征充分發揮出來,作品的風格表現別具一格,配器的手段及色彩也十分豐富,埃爾加進行創作時會將民歌曲風的音樂元素融合善高雅音樂形式結合,并加以充分的運用。埃爾加創作技藝的精湛被充分的進行了展示,他的曲目器樂編配手法絕對體現了他的配樂大師身份。每件樂器都充分發揮出來,增強了管弦樂的表現色彩。理查·施特勞斯的配器理念深深感染著埃爾加,他所創作的音樂旋律呈現大幅度跳躍的特點,這也是施特勞斯作品創作中常用的配器表現手法。同時,埃爾加注重發揮弦樂聲部和木管聲部樂器的作用,它們與大提琴進行了密切的契合共同演奏主題,其中弦樂與大提琴依托復調技巧遙相呼應,增強了音樂作品的和諧性和感染力,凸顯了埃爾加對樂器強有力的掌控力。
對樂曲來講,揉弦起到了美化和裝飾的作用,經過揉弦處理,平淡無奇的音也會變得動聽、悅耳,能夠直達人心產生美妙的音樂感受,帶給聽眾美的體驗與感受,有利于豐富聽眾的情感世界。應按照演奏者的感情表達及作品的需要進行揉弦速度及力度的處理,將創作者的情緒情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諸多的音樂作品中,對于同一個音符而言,不同的揉弦力度與速度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因此要掌握不同的揉弦技巧,依托揉弦技巧的變化演奏出不同的音樂作品,提高音樂的滲透力。揉弦技巧的運用,不僅僅是通過左手來完成,也需要右手默契的運弓結合來配合演奏,有利于震撼作品的創作。首先來研究一下左右手的配合問題,也就是怎樣結合左右手來進行揉弦。例如,當進行震撼而強大的聲音演奏時,接觸點的正確位置就是靠近琴馬,中間偏下。要注意演奏時要放慢弓速,為了增加弓子的壓力需要靠右手食指將力量傳遞出來,以提高作品的震撼力。而如果想要演奏昂揚的樂曲旋律時,則應該提高弓速,增強揉弦的頻率,激動昂揚的旋律便會縈繞在我們耳中。演奏者要提高左右手的配合度,提高左右手的默契性,使得左右手的配合相得益彰,能夠得心應手的處理好按弦與運弓的工作,提高協奏曲演奏的流暢性與自然性。如果左右手配合的不夠默契,可能會出現音色單調、不飽滿或音色不準等問題,弱化了音樂作品的吸引力,反而疏遠了聽眾與協奏曲的距離,甚至會喪失聽眾。整個協奏曲都被這個主題樂段貫穿,至關重要的就是情緒的合理表達,要特別嚴格的要求揉弦的處理。
大提琴演奏經過長期的變化發展,不斷更新了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形成了較大的音色演奏差別。同時,受弓法選擇的影響,音色也會隨之發生改變,進而展現出迥異的演奏風格和情緒情感。例如,在俄羅斯派的握弓方式上,演奏時會比較深的進行持弓。因此,飽滿厚實的音色就會產生,演奏的聲響效果顯著,這也是震動良好的因素。德國派的持弓方法較為古老。在弦樂器中,由于大提琴是低音樂器,音響效果會受到震動傳遞的制約,這中弓法在現代已經極少有人使用。對于法式握弓的手法來講,食指握弓的位置較淺,食指是其發出力量的來源,通過這樣的力量傳遞能夠產生更有靈動性的聲音,因此,得到了大多數演奏者的青睞。讓整個和弦都能充分的震動起來。在第一樂章中間部分轉調成E 大調,優美動聽的旋律,就好像吐露著深深的愛意,此處可以運用法式握弓的弓法。雖然,握弓的派別不盡相同,應當根據曲子的要求,演奏者對自己所需音色的表達,要運用合理的握弓方式來實現,不要在演奏時將派別區分的那么明顯。
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是演奏者必須要弄清楚的問題,通過反復的練習才可以很好的達到練習目的,對左右手的配合才可以達到更好的分析,作者最初想去表達的思想和內容才能夠表現出來,有利于提高樂曲的故事性與情感色彩,激發聽眾的熱情,彰顯樂曲感染力。不管何種樂器,演奏者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表現情感,引發情感共鳴,打動觀眾的主要因素就是情感的準確表達,才能達到完美的作品演奏效果。對樂曲內容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演奏者必須還原作曲家原來的情感表達訴求,努力發揮想象力及創造力,將個人的情感注入其中,通過技巧處理的嫻熟,完美的演奏藝術效果就可以形成?!秂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的一段主題旋律,曲目的感情表達會受到主題感情演奏效果的影響,表達效果的好壞會對樂曲情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波浪起伏的旋律線就好像傾訴著自己的回憶,幽美歡樂的氣氛是演奏時要掌握的情感表達動機,作曲家在體會那種美好的回憶。可是,懷舊傷感是作曲家的本意,表現出蒼涼深沉,充滿遲暮之美的情感體驗。自己可以依照感受進行演奏風格的選擇。在進行主題演奏任何劃痕都不能有,那種干凈甜美的旋律走向要一直保持。所以,由于是e 小調的調式,與E 大調明亮的音色有反差,演奏音準上就要注意理解和保持。演奏時要表現出憂傷黯淡的感覺,為了音準得到更高的控制,要絕對保證I、Ⅳ、Ⅴ級音的準確性,要比E 大調傾向性偏低一些進行Ⅲ級音的演奏,保持正確的調性才能通過演奏表現出作品的情感。
以《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為基礎,能夠對埃爾加作品的精細表現力進行綜合性的探索。對學生和大提琴演奏者研究埃爾加的音樂作品帶來實踐性的參考意義。對《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可以實現演奏藝術表現力的增強。所以,此研究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全面的分析這首協奏曲,可以為大提琴音樂愛好者以及大提琴演奏專業的學生帶來更多的經驗和處理演奏技術難點的方法。就這部作品的演奏而言,通過演奏者更具理性的演奏思維會使作品演奏技巧的運用更加規范,使演奏者能夠積極完美的詮釋自己的演奏,更為精確的把握聽眾的審美需求,對曲目的演奏情感體會也會更加的深刻,在這首協奏曲探索的基礎上,能夠對自己論文的獨立寫作能力以及教學經驗的積累打下一定的基礎,達到經驗模式和樂曲新思路的形成,自己的專業藝術修養也會獲得深層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