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相傳笛起源于黃帝時期,距今約4000 多年,《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因為使用天然材料竹子制作而成,所以也被稱作竹笛,音色動聽婉轉。古人謂之有“蕩滌之聲”,意為洗凈靈魂之音,所以笛也作“滌”,它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在漢代以前,笛一般指的是豎吹笛,秦漢以來,笛逐漸成為了橫吹的笛和豎吹的簫的共同名稱,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工具的不斷更新完備,竹笛普遍流傳并且有所發展,在形制上有較大的變化,這種樂器經過許多民間藝術家的長期改造和創新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完善并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既能為其他樂器伴奏,又能獨奏的樂器,是江南絲竹、潮州笛套鑼鼓、蘇南吹打等地方性音樂和昆曲等曲藝音樂中獨居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
受到地域環境和生活民俗等因素的影響,竹笛在長久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地被分為兩大流派:即南派竹笛和北派竹笛。竹笛流派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必須要有一個先行者,無論是在風格創新、技巧的革新上還是曲目的創新方面,都要具有特色和新意,并且為行家所認可;二是要有一批后學者真誠地跟著學習,才能使該流派發揚光大;第三,要有得力的后人來繼承和發展該流派的成果。筆者認為,兩個竹笛派別的特點和風格是通過代表人物的演奏來表現的。
在演奏方法上,通過演奏者的不斷實踐,原先單一的演奏方法逐漸演變為現在豐富多彩的演奏方法,充分展現了竹笛的演奏風格。影響演奏風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不同演奏家生活區域不同,他們受到區域文化的影響也就不同,從而形成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表達能力,創造以及演奏的作品也就風格各異;其次,受政治經濟環境影響,藝術文化也趨向不同的風格,賦予了演奏家新的藝術追求和演奏風格,從而推動演奏風格的變化和發展。再者,演奏家長期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使得創作與表演受到了傳統音樂文化風格的影響。南派竹笛產生于南方地區,特別是江浙東吳上海一帶,這些地域傳統民間音樂多以昆曲以及江南絲竹為主,南派竹笛演奏風格的形成基本上是在昆曲的伴奏以及江南絲竹等地方民歌的影響下形成的。
由于南方竹笛大都為昆曲伴奏,素有曲笛之稱,而北方竹笛是皮黃腔系統之一梆子腔的主要伴奏樂器,故也被眾人稱為梆笛,也可以說,曲笛和梆笛的使用是南派笛曲和北派笛曲的明顯區分標志。
南派竹笛主要流傳于我國的南方地區,主要在江浙滬以及湖南、廣東一帶,一般使用C、D 調或使用更為粗大的大G 調低音笛來進行演奏。在吹奏時,一般選用薄而嫰的笛膜粘貼。它的音樂主要由江浙地區的地方戲曲音樂、江南的民間絲竹樂和民歌等加工改編而成,極具風味。南派笛曲產生于江南,宛如江南女子一般婉柔清麗,音色清脆,旋律悠揚,對演奏者的氣息控制能力要求極高。南派笛曲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對氣息控制游刃有余,同時運用氣震音、腹震音、循環換氣等方法加上手指技巧中的倚音、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由此形成了中國南派笛曲獨居特色的演奏風格。
陸春齡①是南派竹笛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江南絲竹音樂”的國家級代表傳承者,從事民族音樂表演事業80 余年。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以絲竹音樂為基礎的。創作笛子曲目有《今昔》、《喜報》、《江南春》、《練兵場上》等,整理的笛子曲有《鷓鴣飛》、《歡樂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都已成為笛子的保留曲目。樂曲中采用南派常用的顫音、疊音、贈音、打音來點綴起伏的旋律,使音樂生動流暢,富有魅力。陸春齡的表演細致,音色淳厚圓潤、純凈優美,氣息控制功力尤深,能自如地運用顫音、打音等潤飾曲調。
竹笛無論在國內演奏領域還是在世界樂壇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揚棄,竹笛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流派,其演奏技巧在氣息之精妙,指法之靈動,音色之婉轉,被國內外樂團所贊譽。尤其在演奏風格上,廣納并蓄,已經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體系流派,堪稱竹笛界的典范。
“南派”竹笛藝術,是一種廣義的竹笛藝術觀念和地域觀念,究其內涵,是因為“南方”的地理范圍包含了大量的地區,各地區在人文方面各不相同,不同的地理特點在竹笛藝術的體現上也各不相同。因此,“南派”竹笛藝術亦是“派中有派”,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浙派”。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吳越文明和江南文化的發源地。
南派分支浙派代表人物是趙松庭。趙松庭②從事笛子藝術工作六十余年,他是浙派竹笛藝術的創始人,并被譽為“江南笛王”,曾任浙江藝術學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名譽校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政協第六、第七屆委員,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他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有《三五七》、《早晨》、《婺江風光》等,著有論文《溫度與樂器音準問題》③等。
如前所述,南派竹笛藝術的形成源于民間音樂,而作為南派的分支“浙派”竹笛藝術同樣來自于民間,趙松庭將“浙派”竹笛藝術牢牢地扎根于浙江金華一帶,打上了婺劇音樂風格的烙印。婺劇是浙江省的傳統戲劇之一。婺劇的表演夸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浙派”竹笛藝術源自于對婺劇音樂的直接運用和改編,多帶有了戲曲聲腔的特點。
南派竹笛音樂之所以擁有這樣鮮明的特征,離不開眾多竹笛演奏者的通力合作,他們充分發揮了南派竹笛音樂中所著重使用的演奏技法,共同塑造了南派竹笛音樂的特點。盡管每一個演奏者在相同的音樂作品中演奏技法上有所差別,但我們通過宏觀的角度能夠分明地看到南派竹笛演奏的總體特點。南派竹笛主要的演奏技巧有腹震音和指震音、泛音、顫音、疊音、贈音、打音,通過詳細分析這些演奏技巧,我們得以把握南派竹笛總體的演奏風格。
腹震音主要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腹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一般在一些較緩慢舒展的節奏和悠長抒情的旋律中使用比較多,它可使音樂得到一種自然、松弛以及悠揚的歌唱性,無法在快速演奏中使用。腹震音與弦樂器的揉弦效果具有同樣的作用。指震音是一種與腹震音相似的音,指震音主要依靠手指在本音下三度音孔附近均勻快速地顫動而產生。歌唱性的旋律應采用指震音,均勻自如、激情悲憤的旋律則采用腹震音。
為了保持音色純正,竹笛在弱奏時不使用氣震音,為了避免音樂枯燥單一,南派竹笛宗師陸春齡常常使用指震音來美化音色。此外,還可以使用一個手指,或兩個或三個手指,加之不同的手指煽動方法和手指間隔音孔遠近的不同等等,以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從而豐富竹笛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腹震音和指震音有各自的特點,也適用于不同的樂句或樂段,但在演奏曲目時綜合運用腹震音和指震音是南派竹笛音樂演奏家的特征。陸春齡在處理一些過渡的長音符和結尾的長音符時,會使用一個較小幅度的腹部震顫,然后在表演過程中轉向更小幅度的指震顫,使樂句與樂音之間過渡自然,有一種由近及遠、悠揚飄渺的感覺。例如,《小放牛》中進入快板前的一句,《梅花三弄》中的最后一句運用的就是這類綜合的演奏技法。指震音的振動幅度比腹震音要小,所以在漸弱的過渡樂句或結束樂句中用腹、指震音結合的方式產生的音響效果要更為自然,這也是此技巧在南派竹笛音樂中運用得較多的原因。
“泛音”被認為是一種高級演奏技巧,是通過人為手段豐富音樂音色的方式之一。泛音因其獨特的音色和抒發不同音樂意境的能力,常被管樂器所使用。當在竹笛上吹奏泛音時,笛膜幾乎不會產生震動。這時音色不僅純凈,而且音量小,很容易表達靜謐悠揚的意境。陸春齡對笛子演奏中泛音的表現功用十分重視,常適時用于音樂中表達特殊的效果。在演奏時運用泛音技巧可以塑造一種特定的形象,例如在演奏《梅花三弄》的第一段時,通過運用泛音的技巧,表現出梅花傲雪、迎風搖曳的姿態,展現出梅花不畏嚴寒、在風雪中傲然挺立的品格。此外,泛音技巧的運用還可以渲染一種氣氛,如《歡樂歌》第三段中的泛音使音樂整體顯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既華麗又樸素,意境深遠,體現了生機盎然、秀麗清新的氣息。陸春齡演奏的泛音輕柔、空靈、純凈,這與他那高超的氣息控制能力是分不開的。同時,他對泛音的的運用恰如其分,對整個樂曲進行了適時的點綴。從以上例舉的這些泛音運用可以看出,陸春齡在他的音樂中使用的一些泛音,目的是為了表達特定的形象和意境,常常以虛幻、輕柔、空曠的狀態出現,使音樂顯得柔和輕盈、意境幽邃。
1、顫音
顫音,演奏標記為“tr”,是手指有均勻地起落并且連續急促交替煽動發出的音響效果,通常顫出的音是二度音程關系,也有三度顫音和四度顫音。在吹奏顫音時手指不會抬得太高,頻率是均勻而富有節奏的,在實際演奏中還會根據曲譜和演奏的實際效果來決定顫音的方式和時值。顫音技巧適于表現悠揚抒情的氣質,不僅出現在南派笛曲中,也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樂器,如二胡、鋼琴、小提琴等中西樂器中。陸春齡的《鷓鴣飛》中的顫音就描述了鷓鴣自由自在、忽遠忽近的飛行姿勢的形象。
2、疊音
疊音的演奏標記為“又”,經常用于樂曲的行板以及快板中點綴裝飾,增加樂曲的華麗性。疊音通常高于主音,在彈奏本音符上方快速顫動一次,音程呈二度關系,具有重疊的聲音效果,故稱之為疊音。如趙松庭笛曲《幽蘭逢春》中的引子部分,就運用了疊音展現蘭花綻放的藝術形象。又如《梅花三弄》片段中出現連續相同的音,用疊音手法使音斷而氣不斷。
3、贈音
贈音,也稱為“送”音或“收”音,竹笛演奏中經常使用的技巧,在音符結束之前或之后出現。演奏者要合格掌握贈音,必須要準確把握演奏音符的時間,每個贈音出現后就可以迅速換氣進行下一句的演奏,贈音的時值一般是包含在上一個音的時值之中,不能因為吹奏贈音而影響換氣、擾亂節奏。在南派竹笛音樂作品中,常用贈音。例如,《歡樂歌》中的第一樂段尾聲以及姑蘇行引子部分最后一樂句贈音技巧的使用,使樂曲顯得意味深長。
4、打音
打音,演奏記號為“扌”或“丁”,其主要功能是區別同一小節出現的兩個相同的音符。一般來說,打音是在氣息不斷的情況下進行,手指在本音下相鄰的音孔上快速地打一下,速度應該是具有彈性的,宛如蜻蜓點水一般。幾乎每首南派竹笛樂曲或多或少都會運用到打音技巧,故不一一列舉。
南方竹笛作為昆曲與江南絲竹的主要伴奏樂器,自然不可避免地會被演奏家刻上江南絲竹及昆曲的風格烙印。因此,樂曲具有細膩、甜美、曲調悠揚的特點。每一段樂曲都會有一個主題,樂曲會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這樣主題就會貫穿整個樂曲。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非常精湛。在氣息上,演奏者不僅要時刻注意音樂的情緒表達,還要不斷地調整口風松緊,使整個音樂聽起來強弱分明;在手指技巧方面,更多地使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使音樂具有細膩微妙的表情變化,增加樂曲的華麗色彩;此外,北方笛曲中使用的炫技般的吐音技巧在南派笛曲中絲毫看不見蹤跡,僅在熱烈奔放的快板中使用。以上這些技巧豐富了演奏的效果,使樂曲的感染力也更加強烈。
隨著時代的更迭,一代又一代竹笛演奏家不懈努力繼承與發揚,我國南派竹笛的演奏風格與演奏技法不斷豐富,演奏者只有正確掌握了南派竹笛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在竹笛演奏上才會更細膩,在風格把握上才會更準確,才能使南派竹笛演奏技術以及表現方式更加豐富。然而,在當今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可能在各自的區域內封閉地發展,我們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胸襟來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并且在各種方面都要勇于創新。
注釋:
① 陸春齡出生在上海,笛子演奏家,被譽為“中國魔笛”,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江南絲竹協會理事。
② 趙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金華東陽人,九歲學吹竹笛,上海法學院肄業,曾在東陽中學、縉云師范學校擔任音樂教師。建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1 軍文藝劇團成員、浙江省歌舞團演奏員、浙江省藝術學校教員以及藝術指導。
③ 趙松庭.溫度與樂器音準問題[J].樂器科技, 1978,(01):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