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東京奧運會、東京殘奧會相繼舉行。
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是一屆沒有現場觀眾的奧運會,但不可否認,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這屆特殊的奧運會解鎖了觀眾特殊的關注方式。除了在傳統媒體上獲取奧運信息外,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為奧運碰撞出了更多附加值,人們不再滿足于對比賽結果的“知曉”,更期待透過賽事了解運動員和運動項目背后的故事。與此同時,參與度也在提升,在年輕一代網民的集體行動下,“發彈幕、頂熱搜、淘同款”已成為“云上”參與奧運的三部曲。
在運動員和觀眾的“合力”下,本屆賽會的“奧運熱”在持續周期和話題溫度上都有了明顯提升。再疊加此前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讓體育產業又一次受到市場關注。我國體育消費能力的穩步提升,有望帶動體育產業下游的消費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體育裝備也將迎來黃金賽道。
7月“鴻星爾克事件”后,國產運動品牌銷售量暴增,消費者購買熱情持續高漲,毫無減弱趨勢。一個多月來,從線上到線下,安踏、李寧、361度、回力、特步、匹克等國產運動品牌銷售量均呈上升態勢。
近年來,國產運動品牌在產品設計、科技創新、新材料應用方面不懈努力,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各本土企業紛紛走上了品牌重塑的新征程,國貨崛起的趨勢不可逆,毋庸置疑,國產品牌正乘著“國潮”的東風開始重新搶占本土市場。
而這一點,在運動品牌上市公司的中報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8月24日,安踏體育發布2021年半年報。無論是公司營收還是凈利潤,都創歷史新高。并且,安踏營收首次超越阿迪達斯中國,同耐克中國的差距也在顯著縮小。此前李寧、361度的中報也頗為“亮眼”,在本期的封面專題中也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未來對于本土運動品牌來說,不管是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的頭部品牌,還是定位小眾細分賽道差異化發展中小品牌,都能夠找尋到自己的位置。但核心還在于品牌要夯實科技研發的“護城河”,針對不同細分市場和不同專業領域的消費者,為其提供高性價比且具有情感溫度的優質產品,才能夠有機會像蘇炳添那樣在這一黃金賽道中跑出“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