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昌利
習主席強調,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世代相傳。“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級在強軍網開設了紅色基因教育專欄,進行紅色資源教育基地共建掛牌儀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加強新時代我軍基層建設背景下,建立紅色資源教育路線圖,繼續深入發掘并運用好紅色資源,對熔鑄官兵特別是新兵、新學員的紅色基因很有必要。
一是串聯各地紅色資源,有助于頂層設計教育路徑。當前,紅色場館主要由各地黨委宣傳部或者文化旅游廣電等政府部門歸口管理,彼此間相互獨立,整體上還缺乏有效的通聯機制。部隊在利用紅色資源教育官兵時,通常采取就近原則組織參觀見學,選擇范圍相對較小,一般局限在單位駐地和官兵的入伍地。只有把紅色資源有效串聯起來,才能從頂層設計好教育路徑,逐步構建和完善起紅色資源的大教育格局。
二是明確參觀見學目標,有助于具體細化教育內容。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官兵認為參觀見學“不解渴”:參觀安排時間緊,只能走馬觀花地看一看;有的官兵去不了現場,只能聽一聽代表的參觀體會,產生的教育效果有限。借助紅色資源教育路線圖,就像角色扮演游戲中按圖尋寶那樣,直接明確此次參觀見學的目的和要求,讓官兵帶著任務去參觀,在見學中尋找答案,就能將教育內容具體細化,提升教育的針對性。
三是實現教育信息共享,有助于積極構建教育平臺。紅色資源教育主要靠內容說話,區別于說教式的教育,重點是寓教于物,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如何讓更多的官兵接受教育?可以借鑒地方旅游APP的一些做法,通過構建一體化的教育網絡平臺,展示官兵參觀場館時的視頻、照片及心得體會,借助信息化手段達到分享教育的目的。
依靠數據可視化這一方式,就能借助視覺獲取信息的優勢,幫助官兵增強獲取教育信息的效率,使得紅色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繪成一張圖,解決去哪里的問題。一方面,整合地方的紅色教育資源,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納入其中,把文物、展品、故事鮮活地呈現出來,讓官兵全面學習歷史知識、準確掌握歷史事實。另一方面,突出軍史這個重要內容,結合官兵單位實際,抓好軍史館的建設和使用。在保密的前提下,把旅史場館甚至營連史場所納入教育路線圖中。通過繪制成圖,讓官兵能夠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按圖行進“補好鈣”。
連成一條路,解決去不了的問題。官兵主要心思精力用于練兵備戰,下了練兵場、演訓場的時間也同樣寶貴,需要精心籌劃,提高利用效率。通過調研發現,官兵對于參觀學習還是有較大需求的,但由于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的限制,很多單位不能實地開展參觀見學。實地去不了,就要依靠網上展館來滿足官兵相關需求。
編成一份表,解決學不深的問題。通過座談,不少官兵反映軍史教育存在紙面化、碎片化的問題,學習效率不高。可以借鑒當前軍事職業教育的有益做法,設置觀看、討論、練習、考核等環節,依據慕課模式建立相對量化的考評體系。突出入伍地和部隊駐地等紅色資源,按照一場館一表的方式,逐步推開教育考評的標準化探索,提升教育考評的科學性。
紅色資源教育路線圖面對的重點應是基層官兵,主要采集官兵服役期間的教育信息,同時兼顧好服役前及退役后兩個階段,記錄好個人學習歷程,使其成為珍貴的人生財富。每個人的教育路線并不需要千篇一律,也不需要面面俱到,重點是結合官兵實際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在教育落實上要把握好“四個結合”:
實地與網上相結合。主要依托現地場館和網上史館的方式,使官兵認清歷史事件的脈絡,將紅色資源嵌入關鍵節點中,讓官兵學習思考,汲取營養,堅定“四個自信”。對于駐地周邊的,重點依靠現地參觀這一方式;對于地理距離較遠的,要突出網上虛擬瀏覽這一方式。兩種方式都要具備,全景化呈現紅色資源。
人物與場景相結合。要培養一支明史實、善互動的兼職講解員隊伍,使學習解答更加立體,增加互動的溫度。引導基層干部、骨干積極學習,向專職講解員請教,使得各單位都有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四史”和軍史講解員骨干隊伍。立足實際,給予相應的物質保障,并適度給予相應人員一定的物質與精神獎勵,發揮好激勵促進作用。
定制與自選相結合。依據官兵軍銜等級,制定出相應的學習套餐,供官兵選擇使用,引導官兵完成相應的學習路線。各單位依據年度計劃搞好集中參觀或網上學習的同時,還應鼓勵官兵結合個人實際拓展學習范圍,增加學習深度。從官兵的需求側入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官兵制定出自選套餐,提升教育效果。
學習與共享相結合。積極從“被動聽”向“主動講”轉變,引導官兵從游客聽眾變為“教育博主”,在專題學習網站上、個人學習檔案中分享學習體會,互相促進提高,提升教育轉化效率。借鑒地方分享游記等模式,拓展好互動交流平臺,堅持一張圖學到底、壓茬推進求深入,確保活用紅色資源教育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