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燕
雷州歌是數百年廣泛流傳于廣東西南部雷州半島地區的一種歌唱形式,是粵西居民世代傳承的口頭藝術樣態,其承載了當地人的勞動、生活、娛樂、祭祀等諸多文化事項,也是粵西地區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娛方式。在自娛和他娛的過程中,雷州歌的音樂與歌詞、內容等諸多方面呈現出多樣化與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體現著豐富的美學意蘊和審美價值。
在傳統的漁獵勞動過程中,雷州人形成了善于通過歌唱表達情感和溝通交流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為雷州歌是一種最接近接近自己生活的文化,在通過歌唱表達喜怒哀樂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怡情養性的心靈升華;在年節時,家族祭拜祖先時也會通過唱雷州歌感發自己心靈的訴求,在寄望未來的同時,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關于雷州歌審美價值的論斷,在當地存在著兩種較為明確的提法:第一,認為雷州歌是社會底層未經文雅教育的民眾在田間地頭隨意哼唱出來的鄉野曲調,且歌詞多為“土得掉渣”的俚語和俗語,因此而論定雷州歌的音樂性內容與非音樂性內容均缺少文雅的氣質和文學性的底蘊;第二,雷州半島自古為朝廷官員貶謫流放之地,流寓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雅致靈秀的文化藝術形式在此地占有一席之地,相較而言,雷州歌向來不受文人學士的青睞,甚至于對雷州歌不屑一顧,認為“沙田出不了鱔”,因此,難談其美。然而,筆者在學習、演唱和研究雷州歌的過程中發現,其曲調、歌詞、內容和表現形式雖然質樸無華,但意蘊豐富,給人柑橘甜橙、朗潤芳烈之感,不僅表現出雷州人愛美、探美、造美的精神風貌,同時也展現出雷州歌多重的審美樣態。
雷州歌說表現的內容和體裁較為豐富,呈現出不同美感特征,其中不乏通過描摹自然風光、寓情于景的作品,此類作品借助外物壯闊豪放的形象特征表現激昂、豪放和酣暢的壯美之感,從而使人引起精神上的暢快和愉悅,體現出一種舒展美。如雷州歌《寄書》就是這樣一首帶有壯美之感的作品,其歌詞為:情纏愛牽起寫信,將嫜思情寄夫君;君守西沙伴風浪,夢里我娘伴君眠。
作品通過對于西沙海島美麗壯闊的描摹,抒發了姑娘對駐守西沙的夫君的思念之情,其間神圣不可侵犯的崗哨、碧波萬頃、水天相連的南海與貯守在崗哨上守護著邊防海疆的夫君,構成了一幅壯美的圖景。妻子雖遠隔千里,但她夢牽西沙,在思念中與夫君一起放眼南海、守衛祖國、以愛相隨,通過書信寄予相思,并將家鄉的鄉音鄉情告訴夫君,表現出了妻子曠達的胸襟和堅實深厚的情感和力量,整首歌曲情景交融,豪放之美、愛情之美和愛國之美交相輝映,給人以激昂的暢快和舒展的美感。
另外一首雷州歌作品《江主席來咱東海島》也同樣屬于寓情于景、彰顯舒展酣暢之美的作品,歌詞寫到:艷陽九月好秋光,秋露清甜花噴香;主席來到東海島,鵲叫枝頭日正紅。四山村頭響鞭炮,喜遂心頭比浪高;張張笑臉凝春色,歡聲未完喜淚流。
可以看到,歌詞中所出現的“秋光”、“艷陽”、“花香”、“喜鵲”、“紅日”等物象所顯現出的仍然是一派壯美與暢快之感,所有意象迸發出的美感給欣賞者以精神性的快感和心靈的快慰。此類雷州歌的音樂的調式特征多為雅樂商調式,變徵音的出現使得音樂表現為高亢、積極與情感充沛的特征。歌曲旋律起伏較大,且音域跨度較為寬廣,極富雷州本土韻味的音樂線條與鏗鏘有力且富有動感的節奏交相呼應,其節拍整齊統一,律動性較強;歌詞與音樂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由于此類雷州歌作品音程跳躍性強,音域較寬,而且節奏規整,因此,要求演唱此類型雷州歌的歌手的嗓音洪亮蒼勁、有力度,所以,歌者演唱時要情緒飽滿充沛,激情迸發,且需要配合樂曲的節奏手腳并做,打出節拍。
從美感體驗上來看,具有輕緩、柔和、小巧、淡雅和輕盈等感性形式的藝術作品會給欣賞者帶來優美之感,也會讓審美主體感到心情平靜和舒暢。而雷州歌除了具有上述所提到的豪放和暢快之美以外,還有一類即為以平靜和舒暢為主要藝術特點的雷州歌。這類雷州歌作品一般具有柔和、小巧、輕緩、淡雅、素凈、輕盈的藝術特征,不會使人感到壓迫、狂躁和沖突所帶來的壓力感,可以喚起聽者的真情和真愛,進入平靜的心境。例如《金盆洗手》就是這樣一首具有優美之感的雷州歌音樂作品,其歌詞大意為:金盆盛嫜苦情水,累積十年水無酸;官你若肯洗個手,包你再無賭場蹲。錢輸切莫想贏回,往不咎者官免追;人講外勤內乃檢,娘勸不聽盡一拜。恬退要官變回好,免落賭流人低望;創業艱難敗業閑,囑官千祈志立定。
這首雷州歌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作品旨在勸夫戒賭。歌中表現了妻子對于丈夫嗜賭成癮而內心焦灼痛苦的情緒,丈夫不思悔改,妻子心情雖急躁焦慮,但其情感確是真摯而細膩的,所以演唱時人物心理是相當矛盾的,而演唱時所呈現和營造出的氣氛也是沖突感較強的。這種矛盾和沖突表現為,妻子內心的焦躁和勸夫語氣態度的平和。為了突出人物心理活動的矛盾沖突,凸顯人物內心與音樂氣氛相悖所產生的內在張力,歌曲的旋律采用了雅樂羽調式的音階進行創作,旋律平緩、柔和,音域跨度較小,節奏舒緩連貫。
歌曲的旋律與雷州話語音的走向非常貼合,妻子發自內心的諄諄教誨通過被拉長音符的節拍完美的展現出來,舒緩柔和的旋律將妻子發自內心的深情與真摯傾訴出來。同時,音樂的歌唱性強,旋律中最大的音域跨度不超過純四度,一直保持情緒的寧靜平緩,將妻子對丈夫的訴說始終保持在一種沒有狂暴、沖突和壓迫的教育環境、寬松的人文環境和平靜的心里環境之中,使說教始終在一種沒有糾紛和緊張情緒的氛圍中進行,帶給人以舒暢的優美之感,彰顯了妻子用美的心境和魅力去感化丈夫的教育藝術。為了凸顯妻子的內在心理特征,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時應以一種說唱相應、喃喃低語的聲音和狀態去演唱,同時應保持音色的柔和與語氣的平淡,在不影響咬字的前提下以一種輕柔平和的音質去呈現人物的內心情感。
悲情在音樂藝術作品中常常以憂郁的音調悲傷的音調、拖沓沉冗的節拍以及悲愁痛苦的歌詞作為其表現形式呈現給欣賞者。通常,這種悲情的心里特征在人的愿望和理想不能實現時,便會引起情緒和情感的憂郁和悲傷。在雷州歌當中,這種將生離死別、愛情受阻、事業不順、商海翻船、考場落榜乃至家境不幸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和重要題材的作品,在其音樂形式和歌詞內容中,都會蘊含著內在的沉郁和哀怨之美。在雷州歌中不乏這種具有沉郁、哀怨之美的歌曲,為欣賞者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如《花落葉黃》就屬于這類悲情的作品,其歌詞大意如下:初時摘花官恩愛,三日幾夜守跟犇;無料花無百日紅,花落葉黃枝也枯。官情冷似北風水,我嫜凍成杯中魚二九妙齡做家婦,月悲日嘆等情夫。春去秋悲哪知苦,鏡照玉顏嫜知輸;春光若能回頭日,挨苦嫁個儂養牛。
《花落葉黃》這首雷州歌訴說了年方二九的情婦嫁錯郎,受騙、可憐和覺醒的故事,情節和歌詞中的哀怨之情使得審美主體在進行審美觀審時獲得美的體驗。在實現作品內在審美價值的同時,也使人們從中感受到這位姑娘從陷入風流生活成為情場犧牲品到“玉顏知輸”,從被拋棄再到認清負心人的虛偽面目和內心悔恨的悲慘境遇,給人以警示。這首歌曲依然采用羽調式譜曲,與以平靜和抒情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雷州歌最大的區別是以沉郁、哀怨為主要特點多采用清樂羽調式進行旋律創作,其旋律平緩流暢,速度和節奏多表現舒緩平穩,律動性較弱。
歌曲的旋律走向呈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體現和渲染出悲涼之境,也將主人公從怒腦悲哀到逐漸平靜安定的心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音符中缺少了變徵的參與,音樂的整體基調則顯得更為平和、靜謐,同時使得旋律與歌詞所要表達的情感更為貼切、契合,歌詞中唱到“春光”若可以倒流,寧愿受苦嫁給一個忠厚老實但卻可以真心實意對待她的放牛娃。這首《花落葉黃》曲調和歌詞的特點在于要將女主人公在遭遇悲劇之后希望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真正的愛情,自覺撫慰心靈的創傷,寄望于明天,使痛苦得以發散,郁結得以解開,從而獲得真正幸福生活的情感活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演唱此類型雷州歌的歌者在詮釋這類作品時多采用輕柔低沉、如泣如訴的音色予以呈現,而在演唱這首《花落葉黃》時,則更應不急不躁,才能將作品內在情感的本真狀態呈現出來,與審美者個體的生命體驗達成共鳴,充分實現作品的審美價值。
以悲為美的藝術作品常常被視為其蘊含著某種消極的情感價值,而事實上在很多悲劇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思想內涵與內在情感當中也并非完全如此。亞里士多德將悲劇看作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緒得到陶冶?!彼劦健氨瘎〉哪康牟辉谟谀7氯说钠焚|,而在與模仿某個行動”,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指出“悲劇引起憐憫和恐懼使人得到凈化?!惫P者認為,這種心靈的凈化所呈現出的恰是一種積極的正向心態之美,它與十全十美的那種美截然不同,也尤其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例如在具有沉郁、哀怨情感特征的雷州歌作品中,就有一類通過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引發欣賞者的悲憫和共情而產生的具有悲情性的美感,如雷州歌《丑女嘆》就是這樣一首具有典型悲情特征的作品。歌詞大意為:誰來相嫜都嫌丑,誰如娘門愛都收;嫜信孔明若再世,定向我娘來追求。
這首雷州歌短小精悍,但情感表達直白,情意非常真切。作品表現了姑娘因為相貌丑陋因而沒有男子看得上,這本來是可憐和可悲的,但是丑女卻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現實,內心相信若是那個神機妙算、代表智慧化身的孔明再世的話,一定會對她的品德和才華傾心,因為一千多年前的孔明愛上的就是以為有德多才的丑女,以一種和解的心態將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排解,在演唱中使欣賞者產生審美愉悅,這也正體現了黑格爾將悲劇之美歸結為“兩種對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沖突和調節”的理論觀點,作品中的丑女也正是通過將悲哀的情緒與美好的向往這兩種對立的理想所形成的沖突進行調解,營造出外表悲涼而內在積極的審美效果。
在雷州歌的表現內容中,有一類是通過展現主人公勇往直前、不甘示弱的崇高精神使審美者獲得審美愉悅的。藝術中品中的崇高感所體現的正是人的心靈的正向力量和本質精神??档抡J為“崇高的感覺就是對于自己本身的使命的崇敬?!痹诶字莞璧暮芏嘧髌分刑N藏著豐富的崇高之美。如在雷州地區廣為傳唱的《清官》就是具有崇高感的典型作品,其歌詞為:丈夫是升不是買,由官也無拿官賣;無養猢猻無馬仔,只有常年雙舊鞋。丈夫做官識官道,直肚條腸學老包;一見紅包心就火,一聽災情眼汁流。
雷州當地人常將歌曲中所唱到的不買官,不賣官,不養猢猻,不養馬仔,只有雙舊鞋所體現出的崇高美與《岳陽樓記》中所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應和。而此類作品的旋律也與歌詞對應交互,呈現出淳樸、真摯和豪放的曲調特征。歌曲以雅樂宮調式的大氣之感營造出鮮明且大氣磅礴、巍峨如山般的崇高之美,而樸實無華的旋律也與質樸的歌詞交融應和,交相輝映。
綜上,不論從音樂性內容抑或是非音樂性內容來考量,雷州歌作品的美感特征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具有鮮明的多重性美感特點。當然,不論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豪放暢快之美或是平靜舒暢之美,沉郁哀怨之美或是偉岸的崇高之美,其美感特征也并非是孤立存在于某一作品中的,而是伴隨著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情感及敘事特征塑造出多重性格,同時,在關照現實的過程中,被賦予了超越現實的寫意式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