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川越
《空谷幽蘭》作為新作品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是對傳統古箏演奏技巧及創作理念的傳承與顛覆。吳健作為具有演奏與創作才能的青年箏樂表演藝術家,所創作品體裁豐富、風格各異,如《鏡》、《忘機》、《太陽祀》等,其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為新時代箏樂發展做出貢獻。吳健思維靈動,在其作品中旋律大跳手法較為常用,演奏技巧為情感的傳遞服務,這一點在《空谷幽蘭》中有所體現。演奏者若想對箏樂進行二度創作需深入了解樂曲的背景、結構等信息,為提升演奏水平奠定基礎。基于此,為使人們能更好的賞析與演奏《空谷幽蘭》探析其背景、音樂結構、演奏心得尤為重要。
2017年冬吳健創作《空谷幽蘭》,該箏樂誕生的靈感源于《空谷幽蘭》(比爾·波特)這本著作,此書講述了中國現代隱士生活現況,將隱逸文化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贊賞之情。“空谷幽蘭”常用于形容人的品格及精神追求,作為曲名給人寧靜致遠、淡泊名利、怡然自得之感,亦可體現本曲中心思想。作曲家希望通過賞評本曲能滿足人們追求高雅志趣的精神需求,可與古代遺世獨立的隱士對話,學習先輩熱愛自然、堅守正道、不喜名利的優秀品格。用古箏傳遞“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精神理念極為恰當,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還融入現代樂思,將爵士樂節奏與東方傳統思想及音樂旋律融合在一起,同時保障古箏的音樂和聲、演奏技巧與鋼琴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抒發向往隱逸文化的情懷,引領人們思考人生哲理[1]。
在古箏以往的定弦方式中五聲音階是同調式內循環定弦的基礎,近現代箏樂創新發展,在利用傳統定弦方式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探索人工定弦新出路,使古箏音域得以拓寬,這利于豐富箏樂的風格與音色。本曲將人工定弦、傳統定弦融合在一起,優化原有音階結構,調整音階關系,打破五聲音階定弦局限,增強音樂的現代感及變化性。作者利用樂曲刻畫音樂形象,在定弦上精心設計,凸顯作品風格,同時保留傳統定弦方式,通過人工定弦點綴使音樂形象更加立體。
本曲共有四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及再現,作品結構簡單,使用西方作曲技法,增強結構的不歸整性,快板段落較長,首尾呼應,音樂材料多變。其中,引子部分為1-15小節;慢板為16-55小節,間奏為16-24小節,過度句為49-55小節,A、A’、A”分別為24-32小節、32-40小節、40-48小節;快板為56-117小節,共有三個部分,B、C、D為第一部分56-83小節,E、F為第二部分83-101小節,G、H為第三部分102-117小節;再現慢板為118-153小節,鋼琴部分為118-128小節,A、A’分別為129-137小節、137-146小節,結尾句為147-153小節。
本曲旋律圍繞“si”、“mi”展開,這兩個中心音是本曲創作的基礎,并決定了本曲所選用的音高材料,如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等。整部作品的慢板段落旋律線條陳述性較強,營造傳統音樂表演意境,快板段落主題材料的呈現使用了音程倒影技法,以“mi”、“la”為基點展開并在“mi”音上大做文章,與慢板段落的主題材料穿插出現,期間滲透連續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等爵士樂節奏,使用旋律大跳創作手法,增強快板段落與慢板段落的對比性,展現情感沖突,凸顯樂曲風格[2]。
本曲引子段落為1-15小節,是古箏樂曲單獨演奏的部分,營造自由、安靜的演奏氛圍,并在古箏獨特的韻味支撐下奠定演奏基調。右手聲部為古箏的旋律聲部,一開始體現出中心音為“si”、“mi”,左手負責伴奏,雙手銜接演奏增強引子部分的線條性,保障旋律更加連貫。通過對引子段落的樂譜進行分析可知,本段由若干小的旋律片段構成,各片段的結尾音均為泛音,其目的是利用泛音營造山谷空靈之感,通過演奏突出本曲主旨。鋼琴從11小節處進入,依托鋼琴伴奏古箏旋律向慢板段落過渡,其中用到六個高音“mi”,在演奏中需注意控制好氣息,音要拉長,掛弦彈奏,營造漸行漸遠之感,渲染空谷意境,為樂曲的深入演奏奠定基礎。在演奏引子部分時需要特別注意突出旋律的線條性,受氣息帶動協調好兩手的關系,加大雙手銜接力度,保障音符之間、樂句之間順暢,繼而賦予旋律美感。從伴奏角度來講,左手彈奏肉指、指甲交替使用,使聲音更為悠遠,泛音、實音結合頻繁,優化余音繞梁、縹緲空遠的音響效果。泛音彈奏需左手小指緊繃,用首個關節敲打琴弦,利用關節與琴弦的撞擊發出透亮、清澈的聲音。引子段落泛音、實音相伴相生,將聽眾的思緒拉回到過去,暢想詩人在山谷中吟詠詩篇的靜謐場景,為慢板段落的演奏奠定基礎。
本曲慢板段落為16-55小節,沿用傳統音樂風格設計主題旋律,線性旋律由單音構成,自24小節處開始演奏主題旋律,側重體現出大隱于市的思想感情。慢板段落情感與演奏層層遞進,從33小節開始遞進演奏,在40小節處再次升華情感,通過三個演奏層級的遞進達到推動情緒發展的目的。第一次呈現主題旋律用到托抹勾結合的單音彈奏技藝,在處理第二層的情緒時將搖指、單音彈奏結合到一起,情緒發展至第三層左手顫音作韻并使用全搖指演奏,把情緒推向頂點。47小節處左手用雙按的形式演奏,接入純五度音程,此音程為慢板段落音樂情感的轉折,在該音程演奏完畢后情緒逐漸收攏。49小節處情緒漸漸回落,演奏時需注意自然過渡。54小節使用搖指演奏,左手需迅速挪碼,用G音代替#F。搖指演奏結束后連接泛音,此時音樂轉弱,給音樂自然發展的空間,增強音樂旋律的呼吸感,為迎接快板演奏段落做好鋪墊。在演奏慢板段落時,主題旋律中的“do”、“fa”、“sol”、“#sol”、“#do”均經由左手按弦彈奏高音,這就需要演奏者能加大左手音準的控制力度,為提升演奏水平給予支持。在反復練習中要調整好指尖觸弦的力度,熟練使用手臂力量,使指尖與琴弦的關系更加穩定。低音區按弦需左手指尖處于緊繃的狀態,在此基礎上借助軀干的力量通過前傾控制音準。在慢板段落的彈奏中還要注意搖指技巧的靈活駕馭,根據本段情感層級遞進關系賦予搖指技法的差異性。針對長搖旋律來講,需演奏者增強搖指的耐力與穩定性,搖指需細膩,利用小臂、手腕的力量予以支撐,低音區按弦需與搖指配合好,過弦換音需提高音符的連貫性、銜接性、精準性,利用軀干及小臂、大臂的力量控制手指,同時用氣息帶動力量,力求音色、音準和諧統一,在此基礎上將情緒推向頂峰,以免因氣力控制欠佳演奏功虧一簣。
本曲快板段落為56-117小節,此段在全曲中的占比較大,縱觀整體從音樂材料角度出發可將此段分成七個樂段。56-83小節為第一部分,使用泛音對慢板部分進行完結,音樂逐漸變弱,為音樂自由發展提供空間,在此之后使用掃弦演奏并引出第一部分,用闖入式的情緒推動樂曲發展,與慢板段落音樂形象形成對比。56-61小節快速演奏并進入急板,演奏指法為左一右三,連續彈奏音符,雙手快速配合,使十六分音符的呈現難度較大。演奏時需注意控制好速度,在練習時可先降速,待演奏熟練后提速,增強一組音的顆粒感,手臂、手腕松弛,將力量傳至指尖,左手單音需突出,雙手節奏要統一。在演奏62-72小節第二樂段時首次出現主題旋律,圍繞“mi”進行中國民族曲風的創作,優化旋律線條并融入連續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切分音等爵士樂風格,增強旋律的現代性。在彈奏中右手指尖需充滿力量,增強本樂段的清晰性及顆粒感。73-83小節為第三樂段,此句古箏聲部與鋼琴伴奏要流暢,烘托主題旋律,和弦第一個音為樂句中隱藏的旋律,要使用左一右三的演奏方式,左手旋律音有一定的跨度,需借助大臂的力量予以帶動,中指彈奏重音,左手旋律要準確。83-94小節為第四樂段,主要使用搖指演奏,在慢板中選取主題,圍繞“si”、“mi”二音展開,營造靜謐、空寂的意境。在應用搖指技法時需凸顯顆粒感及抒情性,左手十六分音符走位要精準且與搖指對位。搖指技法在使用中要大指交替連續向外、向內迅速劈、托,演奏抒情樂段通常使用長搖指,需演奏的音色悠長細膩,需用指根輕壓箏頭并略作支撐,其目的是保障音色更加飽滿。在彈搖時演奏者需突出顆粒性,保障四個音清晰均勻,使用彈搖技法需懸腕,手腕稍低,小臂四十五度打開,手腕的力量帶動手指,繼而演奏十六分音符,期間左手還需用到打勾抹的彈奏方式,配合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每組首個音為重音,避免出現兩手速度不統一的現象。94-101小節為第五樂段,此樂段屬于搖指的延展,在演奏中需用右手勾打抹,用大指突出重音,使用小臂的力量往上抬,有種踮腳尖的感覺。102-109小節為第六樂段,本段屬于快板演奏最難的部分,其難點在節奏的對應上,綜合使用快板主題材料、慢板主題旋律,在練習彈奏此段時要控制好速度,明確休止符、后半拍三連音、前十六后及其他復雜節奏之間的演奏關系,確保節奏精準,在此基礎上提速,為完成演奏任務給予支持。110-117小節為第七樂段,本段節奏、旋律方面存在變化,通過重復演奏助推情緒層級遞進,達到宣泄情感的目的,最終情緒在搖指高音“si”的演奏中全部釋放出來[3]。
鋼琴獨奏為118-153小節,彈奏鋼琴時通過挪碼的方式用#F音代替G音,主題旋律的演奏用掛弦彈奏的方式,樂曲最后使用滑音技法詮釋落寞之情,在使用滑音、搖指進行演奏時需注意左手的速度,在音發展至指定音高后右手迅速過弦到空弦,同時音樂情緒徐徐回落,抒發大隱于市的灑脫之情[4]。
古箏在演奏中用左手作韻,使用顫、按、滑、揉等技巧,韻的本意為和諧之聲,作韻為的是讓旋律更加優美。演奏時左手作韻需與右手取音相契合,發揮作韻的潤飾作用,保障音樂更加動聽[5]。本曲除需控制好音準外,還需有效使用作韻技法,根據樂曲情緒的發展靈活使用揉弦、按音等技法,尤其在演奏慢板段落時若無顫弦、揉弦潤色將使樂曲變得索然無味,演奏者需根據樂曲情感、旋律特點、個人風格加強設計,有目的、有計劃的作韻,達到渲染樂曲意境的藝術創作目的。主旋律首個小樂句中“mi”、“re”、“si”為上行音列,要在長音演奏的基礎上揉弦,“si”、“la”、“so”在第二個小樂句中為下行音列,對樂曲情緒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起初可使用顫弦技法,在結尾處使用揉弦技法。本曲慢板內含三個層次,各層次情緒逐級遞進,使用顫弦裝飾旋律。本曲旋律情緒若較為平淡則可使用揉弦技法,增強旋律的綿延性,若旋律有轉折則可先顫弦、再揉弦,高潮部分多用顫弦[6]。
在處理箏樂時演奏者需剖析曲譜,為二度創作奠定基礎,以免因演奏技法的應用毫無邏輯而喪失樂曲的風韻,在此前提下體現出演奏者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在彈奏本曲的準備階段演奏者需耐心讀譜,體悟音調實際的處理意義,為融入自己的見解并有效使用演奏技巧給予支持。對于登臺表演的演奏者來講,需做好快慢、強弱的設計,以免演奏情緒過于激動無法控制節奏,這就需要演奏者在解析樂曲內涵的前提下投入真情實感,保障力量、氣息、思想、技巧與樂曲完美契合,立足本曲詮釋大隱于市的瀟灑之情,繼而拔高綜合素養,提升箏樂演奏水平[7]。
綜上所述,《空谷幽蘭》表達了作者對隱逸文化的向往之情,借助樂曲表達大隱于市的思想感情,在演奏中應用顆粒性的彈搖、線性的抒情搖指、雙手大跨度配合、快速演奏十六分音符等技法,除技巧嫻熟外還有效塑造音樂形象,有著入題、高潮、完結的敘述性,依托箏樂獨特氣質詮釋傳統文化,使本曲更具思想性及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