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鋼琴雖然是一種外來樂器,但是在傳入我國之后,就結合本土音樂文化審美進行了豐富的民族化探索歷程。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風格突出的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審美意蘊的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音樂審美特色。鋼琴藝術特殊的本土化發展,也產生了眾多知名的鋼琴音樂作品,在本土鋼琴家、作曲家的精心潤色下,形成了瑰麗多姿的審美色彩。因而,本文結合不同作曲家的鋼琴作品進行民族化鋼琴音樂的美學意蘊探究,將有助于全面的呈現本土鋼琴音樂作品的美學價值。
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多民族群眾的共同滋養下,也產生了豐富的樂器種類,產生了眾多博大精深的傳統音樂名曲。每一首曲子都匯集了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審美,形成了深厚的藝術品味,散發著屬于自己的音樂韻律之美。比如,古典音樂名曲《夕陽簫鼓》《梅花三弄》《彩云追月》《高山流水》等等,都是藝術價值極高的音樂精品;還有傳統民樂《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百鳥朝鳳》等,在民間廣為流傳,展現了豐富的音樂文化魅力。可見,不管是意蘊高雅的傳世名曲,還是來自民間的音樂旋律,都彰顯了傳統音樂文化審美的深厚內涵,延續和傳承了豐富的音樂審美精神。而這些豐富的音樂精髓為現代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和創作渠道,現代鋼琴作曲家們在音樂靈感的驅動下,創作出了大量體現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底蘊的優秀鋼琴音樂改編作品。無論是氣勢恢弘的大型鋼琴交響樂,還是有著地方小調風格的鋼琴曲目,都受到了不同人群的喜愛,展現了民族化鋼琴藝術與眾不同的藝術文化之美。
此外,在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中,樂器與唐詩、宋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審美底蘊。所以,受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實踐中,以傳統國學和詩詞文化為基礎進行的音樂創作也是非常豐富的,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例如,依據我國唐朝詩人張若虛的詩句《春江花月夜》創作的鋼琴曲改編曲《夕陽簫鼓》,借助了鋼琴豐富的音樂表現力,演繹出了優美的音樂旋律,描繪了江上如詩如畫的夢幻畫卷。通過鋼琴演奏生動演繹的《夕陽簫鼓》有著別樣的意境之美,節奏流暢、旋律優美、布局巧妙,鋼琴音質特有的表現力賦予了我國傳統名作深厚的審美意蘊,煥發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成就了經典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文化藝術沉淀匯集了博大精深的藝術精髓,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國的民族精神根植于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形成了優良美好的文化傳統。經過幾千年的相互融合和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底蘊。這種文化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滲透到了各種音樂文化的內核之中,并且逐步的影響到了外來音樂文化的本土化發展。鋼琴從十八世紀傳入中國以后,開始在教會、教會學校和宮廷內演出,作為高雅藝術只能在官商富賈之中流傳。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鋼琴才逐步的進入尋常百姓家,開始了大力的推廣和發展,從而也促進了鋼琴作品的本土化創作。從此,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和音樂風格從萌芽狀態逐漸走向成熟,形成自身的音樂文化審美特色。一直到現今,大量突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精神的鋼琴作品被創作出來,形成了龐大的體系。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從借鑒西方鋼琴音樂創作手法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創新,與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精神內核相緊密融合,對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眾多優秀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世界上也備受關注,使得中華民族雋永深刻的音樂作品在世界上擁有了更大的展示舞臺。民族藝術審美影響下的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深刻的體現了鋼琴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和思想內容,提升了民族精神和藝術個性的魅力,蓄積了深厚的中華民族審美底蘊。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從鋼琴藝術創作的角度再一次展示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境界美,并真正與我國的民族審美精神融為一體。
鋼琴作為西方舶來品,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和發展都離不開對西方的學習,因而我國早期的鋼琴作曲家們都受西方音樂創作思維的影響較大,音樂風格有很多模仿的痕跡。所以,中國早期的鋼琴音樂作品套用西方鋼琴音樂的風格,與傳統音樂審美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在后來的藝術探索過程中,鋼琴作曲家們意識到鋼琴藝術的發展必須符合民眾的實際藝術需求,為西方鋼琴音樂的本土化轉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賀綠汀的鋼琴作品《牧童短笛》將傳統民間音樂元素、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方法和演奏方法進行了豐富的運用,突顯了鋼琴對中國音樂風格的生動表現力,也為鋼琴音樂本土化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鋼琴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創作注重音樂的思想性,以音樂為載體進行了思想的滲透和傳播。在鋼琴美妙的音樂旋律中,成為了群眾心聲抒發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彰顯了豐富的思想之美。1969年,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等作曲家,對冼星海的著名合唱作品《黃河大合唱》進行了改編,在原曲的基礎上進行鋼琴創作手法的應用,形成了新的鋼琴協奏曲。這首鋼琴作品充滿了愛國力量,對母親河黃河進行了贊美,傳遞了深刻的思想之美。既抒發了青年人對母親河的熱愛之情,又表達了保家衛國的戰斗決心。這首鋼琴改編曲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氣勢恢宏的音樂響起,依然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在民族感情的推動下,眾多鋼琴作曲家都將自己滿腔的熱血,用鋼琴的黑白琴鍵進行了全新的表達。鋼琴的音質和音色特點對民族思想和情感的表達非常的豐富,眾多表達愛國情感和戰斗激情的鋼琴音樂作品也成為鋼琴民族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形成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獨特的審美風格。
《二泉映月》是我國的盲人二胡演奏家阿炳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二胡如泣如訴的演繹下,成為了不朽的精品。《二泉映月》旋律優美動人,內涵深沉,是阿炳發自內心的吟唱。阿炳將這首作品稱為“依心曲”,也就是隨心而為,依心而就。“二泉”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泉,被稱為“天下第二泉”,也是阿炳先生常年賣藝為生的地方。在清冷的月夜里,阿炳先生拉著二胡謀求著“朝不保夕”的貧窮生活,因為失明,他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著泉水的涌動,月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優美的自然景色與現實社會中的悲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泉映月》是阿炳先生對自己故事的訴說,也是對生命歷程的傾訴。
我國的鋼琴作曲家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鋼琴曲完整保留了原二胡曲的音樂旋律,運用鋼琴創作技法,豐富和拓展了原曲的意境之美。在鋼琴音樂的改編中,運用了豐富的裝飾音、跳音等,營造了深邃唯美的畫面,以此來與“泉”的意境相呼應,給聽眾留下綿綿流淌、回味無窮的音樂審美體驗。儲望華的鋼琴改編曲《二泉映月》對原曲的審美意蘊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用鋼琴獨有的演奏方式對音樂形象進行了細致的藝術刻畫,讓鋼琴曲《二泉映月》依然呈現出了詩意之美。
此外,二胡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拉弦樂器,音色婉轉,表現力很強,審美底蘊深厚。儲望華在鋼琴曲的改編創作過程中,為了保持音樂的審美意蘊,充分的利用了鋼琴的音色變化和演奏力度,對二胡音腔進行了生動的模仿,突出了鋼琴音樂旋律之美。阿炳在二胡演奏中,對中弦的使用頻率較高,儲望華則通過鋼琴低音區的音色來模仿二胡渾厚的音色,以大拇指加大了彈奏力度的方式來加強音響意境美的塑造。儲望華還借助鋼琴多變的音色對二胡的滑音、顫音分別予以模仿,最終讓《二泉映月》鋼琴曲將原曲的悲涼之美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夕陽簫鼓》是我國古代琵琶曲的代表作品,后來又改編成古箏曲,曲名改為《春江花月夜》,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后由柳堯章改編成為絲竹樂器合奏曲。鋼琴曲改編曲《夕陽簫鼓》則是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黎英海集合了該曲所有的音樂形式之后進行的重新創作改編,可以說汲取了該曲的所有藝術精髓。《夕陽簫鼓》主要是描繪了我國江南的山水美景,恬靜、柔美的意境特點。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圍繞“春”、“江”、“花”、“月”、“夜”分為十一個標題,表達了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和熱愛,既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山水長卷仙境,又同時蘊含著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黎英海在鋼琴演奏技法上對原合奏曲中的樂器音色特點進行了模仿,如鼓、箏、琵琶、簫等,都達到了優美的音響效果。此外,還在音樂的情感表達上做了一些巧妙的藝術處理,如原曲中憂傷凄美的旋律曲調,作曲家進行了自己的調整,音樂色彩明亮了很多,不再那么低緩,而是更為抒情。作曲家更注重這首鋼琴曲整體上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還有對生活的熱愛,所以情感方面更趨向于積極的表達,給人以美的熏陶和感受。因而,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創作不僅彰顯了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蘊之美,同時也在意象審美空間的打造中展現了鋼琴藝術民族化審美的獨特魅力。
鋼琴曲《太極》是作曲家趙曉生創作的音樂作品,曾在1987年上海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小型作品比賽一等獎。“太極”是我國道家對哲學的探索,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的象征,太極對于普通群眾來說,是深奧的,也是神秘的。而趙曉生的鋼琴獨奏曲《太極》則是把六十四個音集與《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相對應,按照“破—承—起—入—緩—庸—急—束”結構,組成八段頗具特色的鋼琴曲,用優美而神秘的鋼琴演奏風格展示了宇宙萬物的生長,由熱烈的過程到歸于質樸的平靜,體現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審美底蘊。
鋼琴曲《太極》直接引用了最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名稱作為標題,將古老的哲學文化元素與鋼琴藝術融為一體。作曲家以道家傳統文化為根基,通過鋼琴藝術豐富的表現,尋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審美契合點,將中華民族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理念,用生動的鋼琴旋律精彩的呈現出來。鋼琴曲《太極》是對中國原始文明的崇尚,對哲學文化之美的深刻探究,也是中國音樂作曲家在鋼琴音樂和中華文化融合中不斷探索研究的成果,使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真正脫離了西方音樂思想的束縛,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審美傳播的重要載體。這首鋼琴作品不僅在創作和演奏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美學意蘊方面也極為生動的汲取了傳統文化精髓,進行了深刻而生動的藝術詮釋。
總而言之,鋼琴藝術的本土化、民族化發展,與傳統文化審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傳統音樂文化審美的推動下,鋼琴音樂創作進行了豐富的嘗試,也產生很多風格特征的民族化音樂作品,構成了獨具審美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體系,得到西方國家的肯定。因而,本文對于鋼琴作品創作中審美意蘊的探討,能夠全面的呈現民族化鋼琴音樂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魅力,同時也進一步指導我們在鋼琴創作和演奏中緊緊圍繞審美意蘊,做出豐富的藝術探索和藝術實踐,突顯鋼琴音樂作品的藝術審美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