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涵
唐代大曲,簡稱“燕樂大曲”或“大曲”。這是在唐朝民歌、曲子的發展基礎上,繼承了自漢代魏朝以來的清商樂大曲的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大型歌舞樂套曲。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到唐玄宗的時候皇帝李隆基能作曲,善羯鼓能吹玉笛是一位杰出的皇帝音樂家。通過文獻資料的研究對比來更加淺顯易懂的表現出大曲的特征,可以更加深刻了解唐代音樂特色以及中古伎樂的繁榮與昌盛。
大曲的繁榮昌盛除了與統治者的喜愛還與各方面的都有很大的原因,根據對資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方面:①唐代時期各民族音樂的不斷交流融合與壯大為大曲的繁榮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漢族民間音樂清商樂與各個少數民族的交流與發展形成了一種名叫“曲子”的新音樂形式。唐代的大曲就其本質而言是這些“曲子”所結合而成的一種歌舞樂套曲。同時少數民族音樂也汲取了漢族音樂的營養,在藝術創作去粗取精結合自己本身特色,開元年間都已有所成就普遍突破了原有的簡單造式,結合自身所長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大曲”。②唐朝統治者從一開始就對大曲有著非同一般的熱情與推崇。在唐朝剛剛建立之初,唐代的統治者就仿照隋朝宮廷音樂制在宮里設置了?樂、疏勒、清商、龜茲、西涼、安國(今中亞布哈拉)、康國(今中亞撒馬爾罕)、高麗、扶南(柬埔寨)等“九部樂”。在公元642 年也就是貞觀16 年之時又增加了一個高昌樂,這就是后來音樂室中記載的唐“十部樂”,這些樂曲被用于在皇宮舉辦的慶典或重大宴會上進行表演。各個少數民族其本來所屬的國家中的一些曲目很多是大曲。唐玄宗的時候出現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根據演奏姿勢的不同有站有坐,被稱為“立部伎”或“坐部伎”。唐玄宗時期,為了給文武百官增加有音樂的樂趣吸引他們的興趣還設立了“千秋節”等節日。在這個時候全國上下文武百官都有三天的假期,人們用它來招待客人或自娛自樂。③從漢朝末期以來,我國正統的孔孟儒學逐漸走向衰退,道教和一些從西域傳入而來的佛教越來越受到統治者們重視。唐代的統治者借鑒于隋代的復亡的教育教訓,為了在思想上統治民眾開始使用三種思想教育方式并存的方式。但是在這三個教中,佛道兩教比較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唐太宗這個人在他的本意上其實并不信奉佛教,但是他卻大力提攜僧人倡導佛教,對待僧人也很是看重,究其原因就是為了統治民眾。歷史中記載他曾為了當時最出名的玄奘和尚在當時的長安現在的洛陽舉行了空前繁大的剃度典禮。一路上樂聲震天,沿街民眾達數萬人。唐朝初期至中期國家政治非常穩定經濟也高度發展,對外開放的文化政策,以及廣泛的對外交往,在唐王朝的積極倡導與參與下,繼承發揚了魏晉南北朝的音樂文化,這樣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促進大曲這一燦爛瑰寶的繁榮與發展。
《霓裳羽衣曲》據傳是唐玄宗李隆基閑來無事在登洛陽的三鄉驛,看到女兒山有感而發所寫出來,用于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使用,氣勢非常浩大。但是在剛開始他只寫了一半沒有完全寫完,機緣巧合的是恰巧西涼都督名叫楊敬述的一個人獻進一個印度的《婆羅門》曲,唐玄宗李隆基便在這二者的基礎上加以創作完成了后世推崇的曲子。白居易對《霓裳羽衣曲》最喜愛其開始《散序》的部分,那是唐玄宗自己原來已經寫成的前半曲的中間。歷史記載《霓裳羽衣曲》曾在安史之亂后失傳一直到了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一起將其中一大部分補齊,后在金陵城破之時被唐后主李煜下令燒掉。今天的《霓裳羽衣曲》是由與世長辭的上海音樂學院葉棟教授根據在敦煌藏經洞發現所留存的,在唐代敦煌曲譜殘缺卷還有收錄有唐代箏曲的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解譯的箏曲加上宋代詞人姜夔所發現的著名得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的樂曲組合加以編造而成。宋代一個名叫姜夔的詞人曾在湖南長沙樂工的故紙堆中發現商調《霓裳曲》十八闕,全部都是有譜無詞,姜夔自己認為這些曲譜“音節閑雅不類今曲”,姜夔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自己填詞取名為《霓裳中序第一》。這部作品現在被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首曲子有著濃厚的外來音樂的成分,一般認為,很有可能是唐代《霓裳羽衣曲》中序重十八闕中當中的一段。《霓裳羽衣曲》這首曲子一共有36 段,全曲一共分為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其中散序被稱為前奏曲,這一部分節奏比較自由散板構成,由磬、簫、箏、笛等吹管打擊樂器獨奏或者輪奏,沒有歌舞;中序也被叫做拍序或歌頭,在這一大段中是由一個慢板所構成抒情樂段,中間部分也有由緩轉急的節奏變化,根據曲子的節奏變化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曲破是一首曲子的精髓之處也被稱為舞遍,是整首曲子情緒最高漲的地方,主要是以舞蹈為主,節奏較急,樂音鏗鏘有力,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慢慢加快到然后急拍,結束的時候再轉慢,這一部分只跳舞不唱歌。
有關于《霓裳羽衣曲》的創作源泉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分析得出結論與西域《婆羅門》曲有密切的關聯,這是中國的作曲家部分的吸收印度的音樂材料而寫成的大型歌舞類樂曲,曲子的伴奏樂器也是種類繁多,唐王朝是一個開放的國家,絲綢之路的開拓使我國與周邊各邊都有很多的交流,外來音樂的涌入對我國的音樂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器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種類,這為我國繁榮的音樂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抹色彩。這樣的多民族的融合使那個時代的音樂文化在已經得到有的深厚的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到了新的養料,滿足了統治者和民眾新的要求,呈現浪漫神秘的氣息。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楊蔭瀏先生曾有過這樣的介紹:《霓裳羽衣曲》所使用的伴奏樂器除了箜篌、磬和箏和簫、篳簟、笙等金石絲竹樂器之外,在唐文宗的時候又增加了琴、瑟、筑、跋膝管、竽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代著名法曲所使用的樂器他的種類是非常豐富的。白居易詩中說道:“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篳篥沈平笙。清弦腕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霓裳羽衣曲》最為精彩的在于第三部分曲破——《霓裳羽衣舞》舞者穿著像羽毛一樣的衣服。舞姿優美,相傳是李隆基專為楊貴妃所作。在唐代大曲中“破”的部分是一首曲子的最高潮,它將整個音樂推向最高潮,在這一部分中舞蹈尤為重要。大體來說有兩種舞蹈。動作非常快速干脆的一種舞蹈叫做“健舞”。例如《柘枝》便是健舞當中之一,這個里面有舞蹈,有歌曲還有器樂演奏。健舞選取的伴奏樂器的中間有打鼓,特別是打面鼓或者大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比較柔情和婉約的一種叫做“軟舞”。例如《綠腰》(又名《六幺》)就是著名為軟舞當中的一個,這里面所運用唱歌的方法在唐朝民間風俗是非常受歡迎的。舞蹈的伴奏的樂器里面琵琶是最為突出的地位最為崇高,曲子的開始就使用琵琶,散序里面用琵琶左手指法揉和吟還有推比較多,也許是因為這部分需要抒情感情比較細膩深刻,緊接著它的節拍漸漸加快,琵琶給人一種清麗明快的感覺。據說綠腰這首曲子最出名的一大它里面有一小段包含二十二個小節,名字叫做《花十八》是這首曲子精髓之處,音樂也是最為動聽打動人心的部分,給人一種激烈明快的感覺。在《霓裳羽衣曲》這首曲子中唐玄宗賦予了它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浪漫氣息。這部作品的表演者舞者上衣穿繡綴著潔白的羽毛,下身穿著像云彩一樣飄逸美麗的裙子,不管是音樂還是舞蹈都充滿著如夢幻仙境一般的氣息給人一種非常向往的情緒。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寫到:“小垂手后柳無力”就是在寫《霓裳羽衣曲》中含有垂手羅這一技巧說明《霓裳羽衣曲》屬于“軟舞”意為“慢舞”。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大曲中的精髓舞蹈的運用技藝嫻熟,根據曲子風格的變換來變,表演者技藝高超舞蹈有慢有快。除了在宮廷演出還經常在官府和富豪之家的宴會上表演。既有傳統舞蹈長帶廣袖的飄柔,又有西域舞蹈的利落與急促,舞蹈與樂曲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歷史記載中的《霓裳羽衣曲》至今仍舊有所保留的一共有36 段,散序有6 段是慢板,中序一共有18 段叫歌頭,曲破有12 段這一部分是舞蹈。由此可以得知:唐代的大曲是一種綜合器樂和聲樂加上舞蹈的一種大型的歌舞類節目。它大體分為三大部分,每一小部分里包含許多個樂段。它大致表演形式如下:①名為散序,在這一部分中節奏比較自由,是器樂獨奏加上輪奏或者合奏的表演的形式,散板的散序在這時要彈奏好幾遍,每一遍所運用的是一個不同曲調。也叫靸——意為開始慢慢到慢版的段落。②名為中序、也叫拍序或者歌頭,在這部分中節奏要求嚴格它的比較固定,是以慢板和歌唱為主,其中稍微夾雜的器樂伴奏,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排遍很多遍,這部分的速度是慢板。③最為精彩的部分叫破或者舞遍,它的節奏比較復雜其中經歷好幾次的變化,由最開始的散板慢慢變化節奏,由快開始加速直到最快,是以舞蹈為主要內容,加上器樂伴奏,可以唱歌或者不唱歌。下面是大曲的一般結構形式:入破——散板;虛催——由散板開始漸漸進入節奏,也叫“破第二”;袞遍——較快的樂段;實催也叫催拍、促拍或者是簇拍——它是將節奏過渡到更快曲子漸漸進入高潮;袞遍——極快的樂段;歇拍——節奏慢下來;煞袞——結束。
對內交流影響:唐代大曲特殊的的結構以及他的演出方式在歷史記載中與藏族古老的大型的組合歌舞例如杰諧、羌博等有類似之處。文成、金成二位公主嫁入西藏將先進的漢族文化帶入西藏的同時還帶去了音樂,音樂文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之時將唐代大曲帶入西藏大曲在當地與西藏的大歌相融合。大曲經常用于宮廷演出,松贊干布為歡迎文成公主入藏層創作十三部“諧欽”。在藏族語義中,“欽”的意思是“大”。“諧”意為“歌舞”。諧欽所指的就是大型歌舞月所組成的歌舞套曲形式。對外交流影響:自從隋高祖開皇二十年(歷史記載600 年)以及到后來人唐昭宗乾寧元年之時(也就是869 年)在這將近三百年之間日本派來中國的“遣隋使”、“遣唐使”的批次一共就有二十二次之多。每次來我國人數也不盡相同。唐代中期之時來華的遣唐使規模是最大的。732 年的一次就有五九四人之多,來到我國的留學生大多數以學習唐代文化知識為目的。717 年來到我國、735 年回曲本國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帶走《樂府要錄》十卷及律管、方響等。還有805年回日本的學問僧最澄、義空把我國唐代樂器多種帶了回去。我國唐代的皇甫東朝擅長演奏樂器因為海上交通不便而被留在日本做了日本的樂官。我國樂書、樂器以及樂曲的傳入,還有唐代因為留學而來所造就出來的日本音樂家以及他們的后代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對日本的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都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意義,這是最直接的對外影響的表現。我國的音樂文化對朝鮮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歷經千百年的的文化積淀大曲流傳至今也有了很多改變,我們今天常見的音樂形式有:西安鼓樂,被稱之為長安古樂也叫西安古樂或者西安鼓樂。是我國近千百年來流傳在長安還有它周邊地區的我國民間大型鼓樂,它起源于隋唐時期,期間歷經宋、元、明、清,到現在依舊保持著非常完美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是我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我國古代漢族音樂文化流傳至今的瑰寶,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它的演奏技巧以及作曲曲式方面都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外一種是被稱為南音也叫“弦管”或者“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的音樂形式,是我國現存最為古老的一種音樂形式。是在兩漢、魏晉、唐等時期的我國古代漢族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流傳到了以泉州為核心的閩南地區,然后與當地民間民俗音樂相融合,然后形成了具有華夏古樂遺韻的一種表現方式。福建南音起源于先秦,繁榮與唐,后來形成是在宋朝,是我國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對比,從《霓裳羽衣曲》入手管窺唐代大曲的基本特征,得出大曲的結構復雜多變,一般為多段體結構,分為三大段,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在第二段時可歌可不歌,第三段為舞蹈。樂曲整體清麗,所使用的宮調式被稱燕樂二十八調,并且在這之中普遍使用移調和犯調的轉調手法。舞蹈分為兩大類“健舞”和“軟舞”。唐代大曲作曲手法復雜多變,舞蹈技藝高超是音樂史中不容忽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