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新禎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無詞歌》主要內容是作者對社會生活、自然風光的描繪和情感的流露,兩首威尼斯船歌與一首葬禮進行曲均屬于表現社會生活的,可能是作曲家游歷意大利,遇到了威尼斯貢夫拉船夫,也可能是看到了某地的葬禮,從而把這種情景與氣氛,用音樂的語言方式記錄下來。由此可見,無詞歌這種音樂體裁有其特殊的音樂魅力,它就像一幅幅生活畫面。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作曲家門德爾松的所看、所聽、所感。
從曲式結構的發展原則來看,《無詞歌》主要運用的是再現原則,還有少部分運用的是并列原則、奏鳴原則、循環原則等,本文選取的作品分別運用并列原則的單三部曲式、再現原則的單二部曲式、再現原則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筆者之所以要選這三首作品,主要在于這三種曲式結構是簡單、短小作品的代表,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探究,更能展示門德爾松鋼琴小品的藝術魅力[1]。
這首威尼斯船歌是86 拍,速度為稍慢的行板,伴奏的特點從和聲的色彩變化來看,主要是以三拍為一個組合,這三拍中的三個音就像在描繪船夫“落、劃、起”劃船動作的畫面。作品有6 個小節的引子,引子旋律由四個長音組成,小三度跳進后級進下行,像是遠方的小舟慢慢地進入我們的眼簾,又像是拉開了船歌的序幕。
主題音樂建立在g 小調上,是4+6 小節的平行樂段,第一樂句旋律的音域剛好在一個純八度的范圍,從小字二組的re 向下進行到小字一組的re,由于旋律下行的特點,這個樂句從線條走向來看,給人一種憂郁、暗淡的感覺。節奏主要運用的是三拍中前長后短的特點,表現小船左右搖擺緩緩前行的畫面。第二樂句從小字二組的re 到小字二組的re,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同頭,但第二樂句的尾巴上揚,并且這里的節奏也更為密集,情緒上會比第一樂句更為積極、明亮。本來第二樂句也應該是四個小節,但作者采用了變化重復的手法,使這種上揚的情緒有所回落,聽起來更為自然。
第二樂段用并置對比的手法,轉為g小調的下屬調c小調,是4+4 小節的對比樂段,第一樂句的旋律線條主要也是以下行為主,但音域沒那么寬,從小字二組的fa 向下進行到小字二組的do,句尾材料上行。第二樂句的旋律主要圍繞著小字二組的mi 進行大跳進,小船更為搖晃,節奏上基本保持跟第一樂段一樣的特點,第二樂段從情緒上會比第一樂段明朗些。
第三樂段又是新材料,形成了并列單三的曲式結構,為了不偏離中心,這里回歸主調。旋律、節奏與伴奏織體較第一、第二樂段有較大的變化,旋律線條不再以下行進行為主,特點在于純四度的向上跳進,再加上跳音的使用,使第三段情緒顯得活潑、跳躍些。
尾聲用了主題的材料,使作品有頭尾呼應的均衡感,不同的是,這個開頭的材料出現后,就一直重復,有停滯,接近尾聲的感覺,又有湖面波光粼粼的感覺,最后尾聲又出現了引子的材料,仿佛船歌就要落幕了,小船也漸漸遠去了,直到消失[2]。
這部作品創作的微妙之處:(1)情緒的遞進,雖然是三段不同的材料,但是有密切的聯系,情緒一次比一次明朗。(2)尾聲兩種材料的運用。(3)伴奏織體的形象性。
這個作品是門德爾松無詞歌集的另一首威尼斯船歌,也是86 拍,速度為安靜的小快板,伴奏的特點從和聲的色彩變化來看,主要是以六拍為一個組合,這三拍中的六個音就像小船在水波蕩漾的感覺。作品有6 個小節的引子,引子旋律由兩個長音組成,從一個音向上小三度跳進到另一個音,基本起到的功能跟前面這首一樣,創作手法有些類似,像是清晨遠方出現了一條小船,或者是清晨的太陽升起來了,遠方出現了這部作品的主角。
主題音樂建立在升f 小調上,是8+8 小節的平行樂段,第一樂句旋律呈波浪型,但后4 個小節旋律明顯上行,結束音也從小字一組的la 結束到小字二組的sol,所以從旋律來看,比較積極、陽光,但是聽起來給人淡淡憂傷的感覺,主要原因是這條旋律進行中出現的跳進,除了純四、純五,就是小三度和小六度。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也同頭,但第二樂句的結束音低于樂句開頭音,結束在小字一組的升fa(主音),這里情感上的處理會比第一樂句有所回落。
第二樂段用引申對比的手法,音樂從升f 小調進入,第25~27 小節轉為升f 小調的關系大調A 大調,這個中段音樂材料的展開運用的是兩次向上模進的手法,通過模進,把情緒推向高潮,從小字一組的升mi 一直推向小字二組的升sol。在這里應該再現了,但由于第二段結束在情緒最高潮的位置,需要有再現的準備,門德爾松采用接近主題旋律的材料準備再現,把主題旋律突出的do,用顫音的方式持續了兩個多小節,延緩了主題的再現,同時讓聽眾產生對主題再現的期待,也充滿了波光粼粼的畫面感,緊接著通過下行音階引出主題,這個過渡句6 個小節,主題再現了7 個小節,所以,這個過渡句既起到情緒回復,又起到作品結構均衡的作用。
尾聲用了新的材料,旋律音下行,節奏出現連續的切分、柱式和弦的織體形態,這種創作手法,給人不規則、急促的感覺,同時又加入過渡句帶有顫音的長音,強調了船與水光的完美結合。
這個作品創作手法的微妙之處:(1)對比材料的展開。(2)過渡句的雙重作用,雖然是三段不同的材料,但是有密切的聯系,情緒一次比一次明朗。(3)尾聲材料的變化。
這個作品標題命名為葬禮進行曲,42 拍,音樂一開始就出現4 個小節的引子,渲染出葬禮沉重、莊嚴的氣氛,節奏上作曲家通過3 個三十二音符的三連音和附點四分音符的長音,旋律上則通過小字一組mi 的同音反復,構成了作曲家想要表現的葬禮氣氛的語匯,并隨之向上模進把這種情緒推向了高潮,之后主題與引子形成對比,送葬人員唱起悲歌,邁著沉重的步伐為死難者送行。
主題音樂建立在a 小調上,是4+4 小節的對比樂段,第一樂句旋律的音域剛好在一個純八度的范圍,從小字組si 向上進行到小字二組的re,旋律從低音從高音進行,給人一種送葬隊伍不斷向前行進的畫面,節奏主要運用的是二八節奏型,偶爾會出現比這更密集的節奏,表現出人群沉重的堅定的行進腳步。第二樂句從小字一組的fa 到小字一組的mi,第二樂句與第一樂句同頭,但第二樂句從旋律線條看,會比第一樂句的情緒平穩,兩樂句之間形成一種情緒的平衡。由于主題是對比樂段,小節數又較短,所以作曲家對送葬主題進行重反復處理。
第二樂段用類似于a 節奏型的材料,通過對這一材料模進的手法向上推進,把音樂推向了高潮,對比了8 個小節,從小字組的si 一直推向小字一組的la,沒有轉調,還是建立在g 小調上,在這里,門德爾松并沒有立馬再現,也沒有采用OP19,ON6 的主題材料拉長音值,而是直接插入了引子的材料,通過屬和弦的持續出現,準備主題的再現。
第三再現段,第一樂句旋律不變,織體更為厚實,特別是低音的八度進行。第二樂句,本來應該是4 個小節,但門德爾松通過重復的手法擴充第二樂句的規模,表現了送葬隊伍逐漸遠去。
尾聲比較短,只有3 個小節,用的是引子的材料,但實際上在第二樂句擴充的開始,引子的材料就已經潛伏在內聲部里,預示了音樂即將結束,同時也起到頭尾呼應的作用。
通過以上三首作品,可見門德爾松創作的無詞歌雖然作品短小,但仔細探究,可以發現作曲家構思的創新與嚴謹。
門德爾松的無詞歌作品,從伴奏織體看,兩首船歌表現的是流水、小船,都用了86 拍,葬禮進行曲是要表現葬禮進行隊伍,人們沉重的步伐,所以用42 拍。從旋律節奏看,g小調和升f 小調威尼斯船歌,兩首在情緒上,前者會更加低落,后者更為輕快,那么作曲家通過旋律進行、和聲進行、節奏的不同,而呈現兩種不同的情感效果,比如,g 小調這首的節奏大多前長后短,升f 小調的節奏更均衡,情緒上會更平穩。通過對三首作品創作手法的研究,就會發現作曲家的創作技術靈活多變,不受框架的束縛,一切都是從作品表現的內容出發,富有音樂表現力與創造力[3]。從再現部前的處理看(譜例略),g 小調威尼斯船歌和葬禮進行曲的準備再現部分,雖然作用相同,但是又有各自恰到好處的安排,前者用了a 的材料,因為再現只有一個樂句,所以這里既可以均衡結構,又強調a 的主題,而后者用了引子的材料,這里如果是用a 的材料,就會有點主題干縮的感覺。又如,這三個作品尾聲,升f 小調和g 小調威尼斯船歌,都是要表現船歌即將落幕的畫面的,但兩首在處理上就不盡相同,而葬禮進行曲的尾聲材料與主題的擴充混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從門德爾松的這三首作品中,筆者感受到了作曲家獨特的創作手法,作曲家能夠把曲式結構與音樂完美結合,使嚴謹與創新并存。希望本文能為相關音樂創作者帶來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