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超
(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63)
1.世界人口老齡化概況
人口老齡化最早出現在18 世紀經濟發達的歐洲。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是法國。根據聯合國的相關研究報告的預測,全世界60 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量在本世紀中葉還將增加,其中發達國家60 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的19%升至32%。屆時,欠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口也將占其總人口的20%。就全球范圍來看,60 歲以上人口總數將從2005 年的6.73 億增至2050 年的20 億,增加約兩倍。
2.我國人口老齡化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99 年成為老年型的國家。20 世紀80 年代以來,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續增長,更為突出的是,80 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高達1100 萬,并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到本世紀中葉,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4 億左右,約占亞洲老年人口總數的36%,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22.3%。目前,中國己有21 個?。▍^、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梢钥隙ǖ恼f“老齡化社會”己經來臨,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不得不正視的社會問題。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國正處在快速老齡化發展階段。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類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在眾多老齡化社會問題中,由于居住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因而老年居住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了。本論文對于老年社區社會環境方面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在分析了國內外人口老齡化的概況的基礎上,通過對當前典型老年社區的實例調查研究并結合老年人特征的全面研究分析,總結出老年人在心理、生理、行為上的特殊需求以及分析對部分社區社會環境健康性的實例調查結果,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適應我國國情的老年社區社會環境設計,以求創造適宜老年人生活的社會環境。
2.研究意義
(1)體現社會共享原則,社會公平的需要。
按照我們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老年人不應該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反而應與其他社會群體共同享有社會、經濟、科學發展的成果。對老年社區及其居住環境的研究是其具體體現。
(2)體現了我國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的需要。
為最廣泛的老年人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是對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持。
(3)體現了深厚的民本精神。
關注老年社區中老年人的居住現狀以及對當前老年社區的規劃建設的對策研究正是“民本”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城市規劃者的職業責任之所在。
老年人的生理狀況比較脆弱,舒適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可以降低其患病率。也就是說生態環境越好的城市,對老年人而言,生活越舒適,生活質量越更高。
呂文明、劉海燕指出,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應注意綠化與人的關系,必須綜合考慮綠地構成元素與建筑功能的結合,考慮老年人行為心理需求和地域文化因素的關系,這樣的有機綠地系統是適合老年人的。
趙鵬指出,老年人住宅不宜直接臨近學校、兒童游樂場和成人常出沒的娛樂區,應建立在比較安靜的區域,并建立緩沖地帶,為非社區居民提供識別標志,有利于形成內向型的區域空間。
國外的研究更偏向實證研究和經驗性研究,指出老年人有對戶外空間(包括綠地)的特殊要求,還將城市景觀美學的評價也引入老年人宜居的分析。這些理論建議和經驗性研究都為本研究指標體系的建立確定了理論基礎。
許多國內學者通過對大規模城市調查的數據分析發現,不同老年群體所呈現出不同的屬性特征對其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較大影響,進而帶來他們對社會環境各方面需求的差異?,F階段影響我國老年人生活方式選擇分化的屬性變量主要體現為一下三類:個體特征、社會經濟特征和文化背景特征。
1.不同個體特征屬性老人生活方式分析
在個體特征方面,根據1986 年國際慈善機構制訂的標準(HTA)可以將老年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自理老人
自理老人是指生活行為完全自理,希望保持自己獨立的生活習慣,很少或基本不需要其它幫助的老年人。此類型的老人對生活的獨立性有較高要求,喜歡相對自由、獨立和安靜的生,多傾向于選擇居住在普通社區和子女分開住,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希望住在一個有很多娛樂活動場所的社區。
(2)介助老人
介助老人是指生活行為要依賴扶手、拐杖、輪椅和升降設施等幫助的老年人。老人日常生活活動諸如洗澡、穿衣、吃飯等需要幫助,需要提醒服藥,需要24 小時保安服務,可能有困難自己行走,有特殊醫療要求。這時老人選擇和子女同住及老年社區公寓的比重增加,并且從過去單純依靠家庭子女轉而部分依靠社會力量。
(3)介護老人
介護老人是指大部分或全部生活行為依賴他人護理的老年人。這種老人需要24 小時護理照料,沒有輪椅、助行器或其他人的幫助不能行走,不能自己完成日常生活活動。
2.不同社會經濟特征屬性老人生活方式分析
在社會經濟特征方面,經濟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變量對于生活方式差異化的影響程度最為顯著,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其對于生活方式的選擇,收入水平越高的老人,越傾向于選擇非家庭養老方式,對醫療保健的呼聲也高。同時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追求融知識、娛樂、健康于一體的更高層次的休閑活動。隨著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對精神文化類服務需求的迫切度業相應增加。
3.不同文化特背景征屬性老人生活方式分析
典型的西方社會,如西歐、北歐和北美各國,處理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許多措施是根植于西方的歷史文化環境的,他們親子間較具獨立性的家庭生活模式使西方各國老年人絕大多數己習慣于自立門戶、獨立生活。因而社會老齡化的降臨并沒有發生像東方社會那樣在家庭居住模式上的根本影響,只是向社會提出了如何幫助大量老年家庭獨立和安全生活的問題,因而這個問題也成為西方各國老年居住環境對策的焦點。
1.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1)聲環境
老年人因為生理上的特殊性,易失眠、怕干擾、愛清靜。生活環境的噪聲干擾會對其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2)熱環境
老年人因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功能衰退的緣故,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的現象明顯。冬季是老年人疾病的高發期,居住環境能否冬季取暖并接受充足日照尤為重要。老年人在夏季由于排漢功能差而需要良好的通風,居住環境避免悶熱封閉。室外環境設計應為老年人提供休息、曬太陽或散步的場所,夏天要有納涼通風的林蔭道。
(3)光環境
光環境的重要性首先表現在它與人的生存安全有直接的關系,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顯得更為重要。此外,老年人每天還需要有充足的日照來防止骨質老化,增強抵抗力。
(4)無障礙環境
人到老年后,隨著年齡增長,無論是肢體還是感觀、智力技能及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衰退、下降,臺階、溝坎、樓梯、蹲式便器等年輕時期輕而易舉使用的生活設施,在逐漸增齡的過程中對他們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礙影響。因此老年人對無障礙環境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5)人體工效環境
一般的人體功效學提供的人體的生活模型尺度是泛指人體在生活自理階段的需求在設計老年居住環境的過程中,對老年人體工效學進行相關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人體模型尺度以老年群體代謝功能降低,身體各部分產生相對萎縮的過程作為人體測量依據。
2.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對安全感的需要
隨著老年人生理的老化與病變常引起老年人對健康和生存的更加關注和渴望,比過去有更強烈的安全需求。因此,居住環境中針對老年人進行安全方面的設計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無障礙設計、防火、防盜、報警設計等等措施。
(2)對歸屬感的需求
老年人退休、失業、喪失獨立自理能力等都會使其歸屬感降低,尤其需要歸屬感和穩定感,希望能長期居住在一個他們熟悉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中。因此應為老人提供晚上的社會保障,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3)對舒適感的需要
主要指老年人對所居住的環境有許多不同的要求:要求空氣清新,沒有污染與臭味;安靜、無噪聲;有豐富多彩的綠化;與水景親近;街道應美麗而整潔;具有歷史文化古跡;應有適于人們散步的場所和空間;有游樂設施。
(4)對鄰里交往的需要
老人失去工作和其他在社會上曾擔當過的角色之后,他們以前有來往的朋友與鄰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就增加了,適當的社會接觸與交流對保持老年人心理上的健康是極為重要的,而且老人總是希望能與他們年齡相仿和相同社會階層的人結交朋友。因此對他們來講,居住環境中加強交往空間的塑造十分重要。
(5)對家人團聚的需要
人到老年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使老人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即使他們有鄰居或同齡人相伴進行交流和各種娛樂活動,也仍然渴望傳統的四世同堂,渴望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老年人感受親情,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3.小結
在健康的社會環境里,老年人與鄰居保持聯系的最重要途徑是體育健身和參與文化娛樂活動;與鄰居打交道最多的地點是社區休閑散步場所和社區小公園等公共活動場所。老年人與他人交往的意愿非常強烈,需要營造社區內良好的鄰里交往氛圍,重視社區公共場所的設計。
人口老齡化是世紀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征。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老齡化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特點,這就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我國城市的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基地都是家庭及其所在社區,所以城市居住社區是我國解決養老問題的核心基地。通過對居住社區養老環境的營造和改善,有助于緩解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是解決我國養老居住問題的現實途徑。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標就是創造完善的老年社區宜居環境,從城市和人性角度考慮老人的居住問題,讓老人在城市普通居住社區安享晚年。結合老年人生活方式、生理及心理需求和關于社區環境的健康性調查分析及相關資料,筆者分析了現階段社區養老環境的不足,最后就社區的公共交往空間及場地設施、道路交通空間、無障礙設計、綠化環境設計四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探討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