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習朝 李紅梅
(貴州省六盤水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旅游局,貴州 六盤水 553400)
今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和工作,在積極部署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在我國得到了充分體現。特別是在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發展需求更加突出。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障和滿足應急廣播體系發展“最后一公里”,應充分重視,從基層做起,切實完善基層應急廣播體系。結合現在發展的實際情況,傳統觀念下的“大喇叭”方式作為一種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在新時代背景下和當地實際情況下仍能體現出親和力強、效率高、溝通范圍廣的特點。要從基層實際出發,充分重視“大喇叭”在應急廣播體系中的應用,積極構建符合實際需要的應急廣播體系,更好地貫徹應急報道規范化發展的要求,確保應急評估機制和預警機制逐步完善,更好地促進我國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2008年的低溫雨雪凝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不僅檢驗了國家公共應急安全體系和政府的應變能力,也檢驗了應急溝通能力和各級媒體的溝通能力。當災難突然發生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地方各級廣播電臺調整了原有的節目安排,形式多樣地開展了救災報道活動,不僅起到了即時發布新聞媒體信息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政府、相關行政部門和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更是突發事件中的應急指揮中心。在這兩大突發公共事件中,被許多人視為邊緣化的廣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廣播不僅在防災救災、抗災救災、組織社會互助等方面起到減災、溝通的作用,還起到社會救助、生活互助的作用。
(一)從傳播語言入手,實現精準發聲
在分析交際語言的過程中,大部分“村言村語”都是通過段子和方言巧妙結合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充分反映強烈的民俗和鄉愁,特別是當地風俗習慣和語言特點,這將使交流語言很容易被公眾接受。同時,不同方言也能更好地滿足各地疫情防控的需求,體現出應急廣播的作用,表現出更好的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語言需求,并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反復溝通,從而有效地提高群眾對疫情的重視程度,更好地滿足各級各部門準確發聲的要求。
(二)傳播方式創新發展,實現媒介融合
結合擴音器的傳播范圍,呈現出范圍逐步擴大的態勢,利用廣播更好地推動特定范圍內的社區、少數民族和民族特色廣泛傳播,更加有效促進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廣播在疫情防控中的運用。正是通過新時期媒體的快速發展,地區的小號形式也在互聯網上引領了一定的潮流。一方面,隨著大喇叭在短視頻等新興媒體上的播出,通過短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的有效傳播,通過大喇叭的背景音樂和相應的特色鄉村場景圖片,可以在互聯網上不同的短視頻平臺上播放,這可以看作是新時代網絡流行的形式,幫助人們從根本上重新認識大角;另一方面,通過大喇叭傳播進行的二次創作內容可以與人們實際生活相結合,加上適當字幕,進一步突破方言廣播的“部落”限制,有效地進行文化傳播,幫助其他群體更好地了解農村大喇叭的魅力,并在互聯網上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加深廣大群眾的深刻記憶。
(三)借助科學技術,擴大傳播范圍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人們的語言方式和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外,科技水平也有助于疫情防控。一方面,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勢,開展預防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的各種宣傳,有效實現預期的宣傳引導目標,借助擴音器、無人機和微信等媒介,有效構建多層次的宣傳網絡,實現防疫防控全方位發展。另一方面,科技能力可以進一步確保疫情廣播內容的廣泛化和豐富化。隨著大喇叭的發展,出現了u 盤播放、平臺播放和人工喊話。通過構建播控平臺,可以使大喇叭在基層廣播全覆蓋成為可能。借助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語音和音頻信息的多通道自動傳輸,方便快捷地完成應急廣播的要求。從實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該方法能有效地實現良好的防疫防控要求。
(一)重新認識大喇叭在應急廣播體系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大喇叭的方式能夠體現出效果強、廣播范圍廣、成本低的特點。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基礎,而且更適合用于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因此,結合實際情況,將大喇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扶貧等重大系統工程,進一步完善大喇叭在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各方面的應用內容。
第一,結合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發展,將大喇叭作為應急聯動主體的有效方式,進一步融入應急廣播體系。結合國家應急廣播電臺的特點,分解成了四級聯動模式,主要包括中央廣播電臺、省級和市級廣播電臺。廣播電臺曾嘗試將大喇叭融入發展,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聯動能力弱、各方協調銜接差、整合不足等問題。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充分發揮以大喇叭為主要載體的村級廣播“村聲”作用,將其有效擴展為五級應急聯動主體,確保整個應急體系更加完善,從而滿足國家應急管理的規定和要求,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滿足國家各項應急防控工作的需要,切實全面完善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第二,從國家政策法規的角度,確保大喇叭在應急廣播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法律地位,從多方面有效規范和引導其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應急聯動中的有效傳播作用。目前,許多地區對這方面的認識不夠,難以落實到位。特別是在傳播內容上還存在不規范、設備設施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情況,缺乏必要的法規政策指導。
(二)樹立應急報道常態化觀念
一是,結合突發公共事件的情況,當前已經從“非常態”逐步轉變為“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之公共突發事件的影響,要求大喇叭能有效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構建快速反應機制,堅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一定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二是,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網民數量不斷創新高,互聯網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會導致突發公共事件在網絡上迅速蔓延。稍不注意,會經常發酵和惡化,導致社會恐慌的問題很難控制,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因此,在此背景下,廣播從業人員應保持高度的警覺,全面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通信的準備工作。
(三)完善應急評估機制和預警機制
一方面,結合實際情況,闡明突發事件等級評估與管理。結合實際敏感情況,有針對性地分析潛在危害,有效地提出科學研究和判斷,結合新手段、新技術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評估,明確涉及的應急級別,多方位提升廣播揚聲器的權威性和精準性,實現農村有線廣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則應從實際出發來保障應急廣播的預警機制落到實處,以保障區域中聯動性得到有效加強,從而能更好地進行區域中范圍信息資源共享,能從實際出發來實現全時段、全方位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從而保障政府應急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有效分享社會公共資源,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很好得到保障。
盡管廣播在各種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但與國外廣播媒體在重大自然災害中的傳播效率相比,我們發現,當前廣播媒體在報道災害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基層廣播建設發展滯后,影響應急信息接收。近年來,市級、周邊縣市媒體以及一些偏遠地區和鄉鎮廣播事業發展不快,活力不足。甚至部分邊遠地區網絡信號沒有做到全覆蓋,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收音機也逐漸被淘汰,致使廣播傳輸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他們仍然無法獲得有效的外部信息。
(二)廣播頻率的不均勻限制了信息傳輸的速度。廣播系統存在歷史問題--我國廣播電臺一直采用分散化頻率的發展趨勢,使得每個電臺的覆蓋和節目覆蓋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都受到行政區域劃分的影響。無線電臺之間的區域間合作只能是暫時的業務合作,缺乏統一協調的制度保障。
(三)信息滯后。在緊急情況下,由于上述原因,部分頻率信息滯后,群眾無法獲得即時信息。即使在緊急情況的廣播中,也存在不符合時宜的內容和廣告信息。
(一)擬定相對應的管理條例,給予應急廣播體系相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指導。為了使廣播發揮其應急通信功能,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加以約束和引導。廣播媒體應急管理制度的引入,不僅可以控制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信息傳播的秩序和有效性,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突發公共事件報道機制和應急制度的實施合法性。此外,還明確了信息收集的范圍、媒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建立政府對突發公共事件啟動應急系統報告機制的監督和約束。
(二)完善的應急預案。廣播媒體應形成鏈接通暢、溝通零距離的應急廣播生產流水線,可以隨時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進行有效推進,并對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方向隨時調整播出內容。
(三)建立健全融媒體播控平臺。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編輯、記者除了在指定頻率發布消息外,還要快速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群信息等直播APP 發布消息,并通過應急廣播播控平臺,及時有效開展正面宣傳,正確引導好社會公眾,達到安撫人民群眾的目的。通過廣播廣泛傳播,能使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到各項應急救援,從而讓廣播在參與處置各種應急事件中效果最大化。
(四)構建群眾和政府間的溝通體系。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廣播不僅扮演著傳播信息的角色,還承擔著調節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關系的責任。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政府的一些積極做法、快速反應和積極救助信息將通過可信的廣播頻率傳播,并在互聯網上同步播出,這將迅速增加群眾對政府的信任,穩定社會公眾情緒,確保各項救助工作順利開展,輿論相對穩定是溝通權向引導權轉化的重要表現。
(五)多維度的新聞報道能力。廣播在危機中的特殊作用是澄清廣大群眾對事件的態度,將輿論引導與客觀報道相結合,快速梳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全面展示新聞事件。突發公共事件時,新聞信息廣播應充分滿足廣大群眾的求知欲和知情權。可以開通相應的熱線和專欄,宣傳救助常識,尊重死者,鼓勵生者,共同面對突發事件,共渡難關,傳播正能量信息,克服困難。
綜上所述,在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廣播大喇叭在基層應急廣播體系中的實際作用,進一步適應新時期基層應急廣播體系建設要求,不斷發揮廣播喇叭作用,全面建設有效的基層應急廣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