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劉莉
(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四川 廣安 638003)
在新時期,做好歷史人文資源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要,“名人故居”是一個專有名詞,既是一座城市的建筑物,也承載著城市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涵,是一種非常寶貴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名人故居不僅對一座城市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社會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要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名人故居已經(jīng)成為某種歷史文化的代名詞,更發(fā)展為一個專有名詞而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但很多人對于名人故居的理解是片面的,往往認為名人故居就是一座房子或者一處建筑物,而忽略了名人故居承載著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何為名人故居呢?能夠被稱為名人故居的地方一定是經(jīng)得起考證,名人是指在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統(tǒng)一起來就是指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作為一種承載著特殊文化的載體而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名人故居在被時間沖刷的過程中仍然保留著當時歷史人物所居住的樣貌,在那里記錄著人物日常生活的點滴,而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點滴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名人類型較多,除了政治家、科學家之外,還包括教育家、作家等文化領域內(nèi)的名人,不同類型的名人所居住的建筑往往具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建筑設計具有不同的藝術鑒賞價值,其中,有的建筑設計不僅具有很多中國元素,而且吸納了西方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名人故居的社會價值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對其社會價值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其一,歷史價值。名人故居是名人居住或者發(fā)生了一些比較有名的歷史事件的地方,在對名人故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將歷史名人及其相關事件進行再次陳述,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加以呈現(xiàn),豐富了歷史史料,同時,有助于為史學研究提供充足的資料。名人故居具有一定的基本價值,其中,歷史價值是其本質(zhì)價值,除了歷史名人自身影響力之外,歷史名人居住的建筑物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建筑物往往具有更大的歷史價值。以鄧小平青少年時代活動舊址為例,它包含了鄧小平故居、翰林院子、蠶房院子、北山小學堂等,他們不僅展現(xiàn)了清末民初川東地區(qū)鄉(xiāng)梓生活,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直接或間接地再現(xiàn)了世紀偉人鄧小平生平中一段至關重要的歷史。
其二,文化價值。名人故居不僅僅是歷史名人居住過的建筑物,更是一種文化依存的重要物質(zhì)載體,其具有的文化價值不言而喻,不僅具有文化傳遞價值,而且承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文化。正是這種文化價值和情感價值使得名人故居在歲月的洗禮過程中仍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增強國人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保留住了最為珍貴的文化記憶。在參觀名人故居時,我們身處其中,一邊觀賞著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建筑風格的建筑物,一邊在頭腦中自然聯(lián)想到名人的生平事跡,進一步感受歷史名人的偉大事跡,這對于思想情感的升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翰林院子為例,翰林院子是鄧小平先祖鄧時敏的房屋。鄧時敏,清乾隆十年任大理寺正卿,政績頗豐、聲譽甚佳。丁憂養(yǎng)親期間修建翰林院子。鄧時敏逝世后,家族公議把翰林院子辟為學館,希望為鄧氏家族培養(yǎng)出類撥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1909年鄧小平在此啟蒙讀私塾。鄧小平原名鄧先圣,私塾先生認為孔子為圣,為避諱,將鄧先圣改為鄧希賢。翰林院子向游客講述廣安鄧氏家族家風的同時,展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私塾生活。
其三,藝術價值。除了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之外,名人故居還有著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這種藝術價值體現(xiàn)在多個層面,包括很多內(nèi)容。第一,建筑物本身呈現(xiàn)出的藝術特點,建筑物的藝術特點往往體現(xiàn)著城市環(huán)境同名人故居空間的緊密聯(lián)系,名人故居的外觀、材質(zhì)、裝飾等內(nèi)容都是一種藝術價值的體現(xiàn)。第二,名人故居內(nèi)部也會充斥著各種類型的藝術品,例如,家具、雕塑、繪畫、書法等,這些元素都是名人故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名人故居藝術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翰林院子不但本身建筑規(guī)模大、工藝精,保存完整,還是川東北民居近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物。蠶房院子建筑完整、工藝精湛,不僅具有川東民居建筑風格特色,還是近現(xiàn)代家族式養(yǎng)蠶、繅絲的代表性建筑物。
調(diào)查研究可以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強有力的資料支撐,相關部門理應廣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尤其是充分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建議,加強對名人故居的多方面的論證,做好對名人故居的分類和價值評估工作,這樣可以更好地評估名人故居的多方面價值。與此同時,制定名人故居圖冊,結(jié)合時代發(fā)展要求,不斷完善名人故居保護計劃,并將其提交給政府部門,促使政府逐漸加強對名人故居保護和活化利用。就名人故居保護而言,應始終堅持保持名人故居原狀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保護名人故居相關歷史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對于與名人故居相配套的部分實物,包括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文物,都要做好整體保護工作。
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管理,需要逐漸完善管理制度,以此加大保護管理力度。相關政府可以將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融入城市建設規(guī)化中,由城市建設規(guī)劃細化至鄉(xiāng)鎮(zhèn)建設規(guī)劃中,將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同新鄉(xiāng)村建設有機統(tǒng)一起來,最大限度做到統(tǒng)籌規(guī)劃,將不同區(qū)域的名人故居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從管理制度層面加強監(jiān)管,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管理合力。同時,積極轉(zhuǎn)變名人故居管理模式,實施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jié)合的管理方式,積極構(gòu)建多主體、多層面的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管理模式。
在新時期,既要做好名人故居保護工作,又要做好對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工作,不斷革新與豐富保護利用方式。名人故居不應都建立為紀念館、博物館,而應該結(jié)合本地實際情況,從名人故居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出發(fā),找到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切入點,選擇最為適切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名人故居的多方面價值,從而不斷增強名人故居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要做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先進的宣傳手段,借助廣大媒體加大對名人故居的宣傳力度。例如,在名人故居周圍或者比較醒目的位置上設置相應的指示牌,對行人起到一定的提醒和警示的作用,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官方媒體的重要宣傳作用,通過官方媒體平臺對名人故居加以宣傳,或者通過門戶網(wǎng)站、媒體軟件將與名人故居有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名人故居。此外,加強對名人故居的課題研究,邀請相關專家對與名人故居有關的課題進行研究,通過發(fā)表文章的方式增強名人故居宣傳的權(quán)威性和科學性。還可以將名人故居融入校本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解歷史名人、歷史事跡的重要途徑,或者利用課外實踐、研學活動等指導學社工參觀名人故居,加深學生對名人故居的認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加強對名人故居的課題研究不僅可以增強名人故居宣傳的權(quán)威性和科學性,而且關于名人故居的學術研究可以對名人故居具有的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可以將名人故居的文化底蘊向社會進行展示,另一方面,可以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同時,積極落實關于名人后代或者相關知情者的口述記錄整理工作,以及對于與名人故居有關的物品進行整理和收集,不定期組織開展與名人故居保護和活化利用相關的活動,讓廣大市民能夠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參與,將歷史名人故事、名人事跡以一種實踐活動的形式加以傳播,以此逐漸增強名人故居的影響力。
做好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離不開物質(zhì)資源的支持,尤其是需要資金和人員的參與,因此,除了財政資金之外,還可以采取社會捐助的方式,利用不同的方式廣泛籌集資金,確定不同主體出資的比例,合理籌備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所需的資金,這樣不僅有助于增加社會人員保護名人故居的主動性,而且可以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更為充足的、可利用的資金。與此同時,充分發(fā)揮第三方公益組織的重要作用,或者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中來,組建有關于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志愿者隊伍,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文旅融合已然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相關部門應積極順應和抓住文旅融合發(fā)展契機,深入剖析時代發(fā)展要求,牢牢堅持融合發(fā)展理念,以本地區(qū)的名人故居為重要載體,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和元素,例如,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鄉(xiāng)村文化等,堅持打造生態(tài)旅游和文化共生的發(fā)展模式。在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過程中,應堅持全域理念,深入挖掘旅游要素并將其融入在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服務中,不斷創(chuàng)新名人故居服務理念,更新服務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精品活動。名人故居是旅游產(chǎn)業(yè)需要開發(fā)和利用的良好資源,旅游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文旅融合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理念,融合發(fā)展理念為名人故居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導。
綜上所述,名人故居可以為所在城市提高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為城市增加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同時,帶來經(jīng)濟價值,通過旅游、宣傳、展覽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名人故居的重要意義,進而可以展示出城市的人文內(nèi)涵與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