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金良
“居官動謂迫于上官不得不從者,畢竟自己無真見而有私心也。”出自清代覺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意思為,為官動輒說迫于上司壓力而不得不從,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沒有真知灼見卻有私心雜念。此言講得很透徹,道出了居官“唯上”的深層次原因。
居官,總要與上級打交道。面對領導不合理決定,是曲意逢迎還是持守己見,考驗著為官者的能力和操守。一方面,如果能力不濟、見識不夠,對上級決定提不出建設性意見,只好盲目而從;另一方面,倘若心存私念、患得患失,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甚至借機討好、奉迎媚上,就會一味順從。這樣為官,不是被人輕蔑,就是為人不齒,而令人稱道的做法,就是“有真見”而“無私心”。
“有真見”,就是對上級意圖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有真見”才能有主見,才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無私心”,就是心底干凈、不為私情私利所羈絆。“無私心”才能有定力,做到剛正不阿、直道而行,進退安危、不易其志。“有真見”而“無私心”,是為官從政的必備素質和操守。閱覽史書,凡是卓有建樹、彪炳史冊的賢能之官,無不是既“有主見”又“無私心”的有德有才者。
“智者盡言,國家之利。”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至乾興元年,宋真宗為粉飾太平,把自己美化成盛世明君,在王欽若、丁謂等人參與和鼓動下,以“神道設教”名義愚弄臣民,導演了一場持續十多年的“天書封祀”鬧劇,不僅污化了社會風氣,還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泰山封禪前,御史中丞周起上疏勸諫皇帝“以安于逸樂而忽于謹慎戒懼為患,愿不以封禪事成自持”;龍圖閣待制孫奭上言列舉汾陰祭祀“十不可”,明確反對“撰造祥瑞,假托鬼神”,大搞封祀活動;陳州張詠更是死前上遺表勸說真宗誅殺丁謂、王欽若等賊臣“以謝天下”。無疑,周起、孫奭、張詠,既是“有真見”的能官,更是“無私心”的忠臣,他們之所以青史留名、為人敬仰,就在于他們有膽有識有節操。
我們黨歷來主張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一貫要求黨員干部敢于負責、善于負責。陳云同志曾講,共產黨員“頭皮要硬”“原則問題該頂就頂”,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在這方面,粟裕同志堪稱典范。1946年6月,軍委部署外線作戰,粟裕深入分析形勢,認為先內線作戰更為有利,遂大膽建議軍委,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軍委采納其建議后,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取得“七戰七捷”,極大改變了戰場態勢。1948年1月,軍委要求粟裕帶3 個縱隊下江南,以緩解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壓力,并將戰火引向國統區。粟裕深入研判態勢,認為改變中原戰局的時機已經成熟,提出在中原戰場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戰略構想,盡管軍委沒有采納,但慎重作了研究。1948年4月,粟裕再次建議暫不帶3個縱隊過江,在中原地區集中劉鄧、陳謝三路大軍打大殲滅仗。軍委再次采納粟裕的意見。后來戰局的發展,充分證明了粟裕所提建議的正確性。粟裕三次斗膽直陳,既源自他智深勇沉、富有真見,更源自他具有“不怕誤解,不怕委屈,不怕丟烏紗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優秀品質。
大事難事看擔當,干事成事需識見。當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更需要黨員干部做到“有真見”而“無私心”。“有真見”是能力、是硬核,“無私心”是境界、是操守,黨員干部唯有二者兼備,才能把上級決策貫徹準、落實好。對于下級,當注重學習研究,既對上級精神悟得深看得透,又在落實中有主見無雜念,做到“尊上”不“唯上”、“服從”不“盲從”、“唯實”不“唯人”。作為上級,要有聞過則喜、善納諍言的胸襟和氣度,不讓諤諤之士靠邊、不讓阿諛奉承之輩得利,為“有真見”“無私心”者大顯身手、大有作為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