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瑩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離不開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全方位推動??陀^來講,社會治理法治化工程量十分龐大,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基于社會治理創新的主流趨勢,積極凸顯法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創建優質化的法治平臺,進一步開拓出可靠的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路徑。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凸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胺芍辽稀薄皺嗬U稀薄皺嗔χ萍s”的法治精神,為人的利益保護提供普適規則和剛性保障,與現代社會治理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和價值理念相吻合。想要更加有效地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第一要務就是大力貫徹培育、秉承法治的理念。
想要實現全面法治的目標,不僅要樹立起完善的法律體制,同時要糾正社會上的價值理念還有思維模式[1]。這就要求全社會積極弘揚法治精神,進一步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法治氛圍,從而提升民眾的法治素養。
1.增強人們對法治的認同感
要創建更加公平公正、民主開放、誠實守信、法律至上的社會環境,及時調查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和感情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規劃出法治理念培養方案,持續強化大家對法治的認同感和支持度。
負責社會治理的具體工作人員,也應該基于以人為本的服務準則來落實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竭力維護群眾的基本權利,倡導他們在多元化的實踐體驗中感悟法治的價值和地位。
2.組織不同類型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在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期間,要盡量貼合本地實際,特別是要符合群眾的生活特征和實踐體驗需求。要注意避免過去單方面灌輸的弊端,做到科學化柔性化地引導,及時更新傳統的普法教育形式,以人民群眾熱衷的方式、渠道來推廣法治文化,增強法治教育的創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就要最大程度激發民眾的主體參與、權利義務、遵守規則等意識,使他們堅定不移地守護公共精神。特別是權責意識的激發,目的絕不僅僅是滿足群眾對權利的渴望訴求,更要讓民眾理解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與界限,在維護自我權利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權利和公共利益。只有學會正確地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才能在探索和適應法治的道路上堅定不移。要充分利用好電視、報刊及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予以宣傳,在賦予基層群眾更多的公共事務參與機會之余,維護公共秩序,維持社會環境的穩定和諧。
要讓各類社會事務井然有序地進行,法治是提升現代社會治理效能的關鍵。社會治理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社會效果,對社會事務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這就要增強法律應用的實效性,依靠良法實現善治。
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實質上就是配合規范性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種種社會行為,隨后樹立起一套結構完善、科學可靠、制約能效強的管控機制[2]。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預先樹立起健全的法律體系,就是所謂的良法。一方面要健全法律體系,確保治理活動井然有序,進一步使各類社會利益關系得到準確反映和充分協調;另一方面則是要嚴守法律法規和遵循各個地域的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新地方立法,彌補既有法治建設中的弊端與不足,真正做到全方位契合社會建設法治化的實際要求。
1.修訂完善既有法律法規
及時發現和清除法規條文中相矛盾的部分,參考、吸收先進經驗逐步優化完善,以健全統一、系統、全面的法律體系。充分吸納民意、規范程序制定的良法能夠激發起人民群眾的尊重、信賴和信任,能讓大家自覺遵守,能夠真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2.規劃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
要在嚴守法律規定、充分考慮本地實際的前提下,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實施方案,在維持其和政策法規銜接的緊密性之余,形成統一化的有機整體,全面保障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效果。
想要實現善治目標,依靠良法還不夠,還要大力倡導法之必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們的法治建設“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來實現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領域也是如此。
1.致力于嚴格執法
要完善規范的執法制度,集中進行綜合性的執法創新改革,開拓以政府放權、還權為基礎,探索社區自治、社會共治的法治化路徑。與此同時,應該系統梳理和整合各個地區的執法力量,統籌規劃執法資源,為樹立公正嚴明的執法機制提供保障。要進一步革新執法理念,既要維護執法的規范性和文明性,又要憑借柔性執法來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型政府特征,使各類社會行為得到規范制約,社會活動有序開展。
2.專注于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必須要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3.促成全民守法的結果
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的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來維護。必須要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當今社會中利益關系復雜,價值理念多元,社會治理要緊緊圍繞民生的基本訴求,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準則。
現代法治社會,公眾作為活動主體正日益發揮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產生了強烈的參與熱情,應該積極引導并通過法治化平臺提供渠道、加以保障。
1.加強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建設力度
建立健全集體決策、實地調研、聽證公示、政府信息公開、專家咨詢指導等體制機制,探索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辟專門路徑、各種渠道來吸引民眾自主參與社會治理實踐、實現公布政務信息和獲取民情民意的雙向暢通。
2.探索多種形式的公眾參與模式
倡導在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政策篩選、規劃制定、貫徹落實等環節中,增強社會大眾的參與力度。如在動員更多組織機構、社會團體、人大代表等主體參與的前提下,提供包括研究聽證、公民問卷調查、咨詢顧問委員會等多元化的參與途徑,借此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社會公共事務,并全面闡述意見,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
法治為社會矛盾糾紛的化解提供了基本方式,包括調解、仲裁和訴訟等多種形式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為多元主體多利益格局下的社會主體利益沖突提供了平衡規則和化解方式,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矛盾疏解的窗口。在社會治理法治化道路上,極為關鍵的工序流程是法律服務工作,只有打好法律服務的基礎,才方便在今后的社會治理上大展拳腳。要從這項基本工作上加強社會治理,創建優質的法律服務平臺。
1.積極打造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加快推進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村、鎮(街道)、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縣級人民調解中心分別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加快推進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有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滿足群眾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
2.建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探索利用“軟法”性質的“村規民約”創新基層糾紛解決的多元模式,實現法德共治。探索“無訟社區”建設,注重發揮社區“五老”(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法律工作者、老教師)和德高望重、能力出眾的“鄉賢”作用,引入專業社工、第三方社會組織,強調通過協商、調解來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處理事務,形成相對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