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民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河南 許昌 461000)
對于《民法典》來講,本身是社會生活當中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最基本法。《民法典》,也是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民事立法發展的集大成者。對于我國的《民法典》來講,是當前世界上最新的民法典,雖然在立法的過程中借鑒了其他民法典的成功經驗,但最重要的是與我國的社會現實、發展需求,以及時代發展特色進行了結合,所以擁有諸多的鮮明特色,最主要的就是彰顯了時代發展過程中的時代性特征。
對于《民法典》來講,其本身屬于社會法律條文的范疇,所以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在立法的過程中不能夠脫離時間及空間而存在。通過十九世紀的法學派發展以及相關學術來看,法律本身并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被相關學者發現的,所以對于法律來講是一個民族在過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以及實踐智慧。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我們能夠說法律是歷史的產物。有學者指出,歷史學派的學者擁有非常多的真理,而法律本身不可能是橫空出世的,所以一個國家本身的法律,不能夠和自身的歷史文化以及價值觀念、實踐經驗相背離,我國的法律是根植于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制度與理念的。所以對于民法典來講,本身所擁有的時代特征是固有的品格,充分體現了在法律制定過程中時代的精神以及特征。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指出民法典是上層建筑,是由下層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所以充分說明民法典是在經濟和社會根基當中所生長出來的,對于一部優秀的民法典來講,是集合了時代精神以及時代特征的,能夠為當前時代發展指明發展方向。如果在民法典制定的過程中和社會實際生活相背離,那么就說明民法典并不適用,而且已經落后[1]。但同時對于民法典來講,雖然時代決定了民法典所擁有的品格,但是并不說明民法典是對整個社會進行被動記載,而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立法活動先于社會發展,為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進行探索與確定。所以對于民法典來說,其本身是時代發展的縮影,對于民法典來講,始終保持時代性是自身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最主要原因。
對于民法典來講,之所以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擁有時代性特征,最主要就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對于民法典來講時代決定了民法典所擁有的品格,因為法律本身是來源于社會生活,并且在交易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規律的概括和提煉。所以對于法律來講,時代是在法律立法及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根源,而實踐則是法律理論的源頭,所以民法典作為當前經濟生活一般條件的反映,需要和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并隨著時代發展所提出的需求變化進行轉變,對現實生活中所存在問題進行解決,這樣才能夠保證自身作用的發揮[2]。也就是說對于民法典來講,需要在編撰的過程中對社會前沿問題進行重點關注,將時代發展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民法典法律條文當中進行體現,如果法典缺乏了時代性,那么就會和社會嚴重脫節。從另一方面來講,民法典之所以需要保持時代性,是因為民法典需要擁有針對性、有效性和適應性的特點,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將自身引領以及推動和保障經濟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所以對于民法典來講,在發展的過程中肩負著兩種使命,需要保有兩個面向。也就是說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面向過去,在現有的制度當中汲取進步的養分,同時也需要著眼于未來讓民法典的法律體系始終擁有充沛的活力。
對于我國《民法典》來講,在傳統民法典體系的基礎之上,新增了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也體現了當前21世紀發展背景下民法的最主要特點。因為對于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來講,在制定的過程中以調整財產權為工作重心,大多數存在著仲裁侵入的現象。所以我國《民法典》在編撰的過程中設置了獨立的《人格權編》以及《侵權責任編》,將人的主體地位進行了重點突出,將民法典所擁有的人文關懷作用充分展現出來[3]。同時,在我國《民法典》當中,還對人格尊嚴的保護進行了重點強調,人格尊嚴是具體人格權的價值基礎,而具體人格權的規則設計過程中需要以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為最根本目的。除此之外就是《民法典》在編纂的過程中,法律條文更加注重實現代際主義。所謂的代際主義是指在不計時間的情況下,同一種在一個社會的全部歷史過程中,公正地對待的方法。所以基于該理論及想法來看,我們現如今的每一代人都是受后代人委托的,受托人需要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替代后代人獲得相應的權利。
一方面來講,我國《民法典》在編撰的過程中,將過去的許多原則以及制度和規范都進行了補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些原則以及制度當中進行了體現。例如在《民法典》編纂內容當中規定,監護制度當中的監護人需要對被監護人的撫養以及教育義務等進行承擔[4]。從另一方面來講,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講,因為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在《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也基于多元化的特點,對當前社會當中各種價值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行協調以及補充,避免各種價值之間出現沖突。如果各種價值觀之間出現沖突,也提供了相應的解決規則與辦法。
就民法來講,主要是以抽象的人格為法律的基礎,將社會當中的人作為抽象的人進行對待,所以在法律編撰的過程中強調形式上的平等。但是在我們日常以及現實生活當中,農民以及手工業者、制造業者、企業家之間是存在明顯區別的。在司法當中人作為被抽象了的人力以及財力的抽象個人而存在,所以導致人與人之間擁有平等性和互換性的特點,但是人與人之間本身是存在巨大差距的,社會當中是存在諸多弱勢群體的。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不斷提升。首先在民法典當中之所以充分體現了時代特征,是設置了底線規則。在開展任何醫學及科研活動的過程中,都會涉及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健康和倫理道德,所以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其次,則是禁止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他人的肖像。因為在社會技術快速進步及發展過程中,先進的技術并不僅僅是被用于正規生產及生活內容當中,同時還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進行違法活動。所以,對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偽造他人肖像的行為進行了明令禁止,并通過相應的法律條文進行了立法約束及懲處。再次,主要是承認聲音作為人的人格利益。因為在當前社會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聲音以及其他類型的新人格利益在不斷產生,人的聲音是由人的聲帶振動所發出的,不同的人聲音也具有獨特性,所以聲音可以作為對人進行辨識的主要身份依據。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聲音的利用方式及利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所以在民法典當中通過法律條文確認了聲音權的具體人格權地位[5]。
綜上所述,對于《民法典》來講,是我國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第一部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法律條文。對于我國《民法典》來講,是基于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時代發展特征進行完善編制的,所以也充分體現了時代發展特色,是我國新時期發展背景下民事行為活動的最主要指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