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震旦 戴曉紅
(江蘇行德律師事務所,江蘇 無錫 214000)
后合同義務規則是指當債權債務終止以后,當事人需要遵循誠信原則,參考交易習慣履行相關義務內容,后合同義務的基礎規則內容出自《合同法》,其在條款規則方面作出了改動[1]。
相比于《合同法》中的合同義務規則,后合同義務規則作出了兩處改動:第一,將《合同法》中的“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后”表述內容修改為“債權債務義務終止后”,如此改變更有利設置債法總則內容,它其中承載了債法總則功能,法律職能表現更為突出;其次在原有內容基礎之上增加了“舊物回收”表述,保證在我國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中有效建立了綠色發展理念,該理念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貫徹實施的,它希望結合《民法典·合同編》內容對“舊物回收”規定進行調整,確保做到綠色原則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綠色原則的有效實施。上述兩條內容變動雖然細微,但實際上也是對固有《合同法》內容的有價值延續[2]。
之所以要建立后合同義務規則,其目的還是基于當事人后合同義務優化一般性規定內容,實現對傳統合同法理論的有效突破。在后合同義務規則中,如果合同關系終止,合同效力也會停止,此時原合同當事人不會再承擔任何責任義務,分析該問題必須從靜態視角展開、從意志理論出發,了解傳統理論中所發生的變遷問題。另外,它也希望從現代學說角度側重分析合同締結前后階段責任的履行連續過程,其目的就是在合同義務存在與否這一問題上展開討論,了解合同當事人的基本利益。如果合同被消滅,原合同當事人依然是負有后合同義務責任的,它在協助對方當事人處理完善合同事務過程中需要承擔原則性義務,確定相應成型原則與交易習慣[3]。
后合同義務規則的基本內涵深刻,它所討論的是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與交易習慣內容,結合勞動者離職與相關離職證明內容辦理檔案轉移手續,分析合同義務,在該過程中需要明確幾點:首先,需要在義務發生時對債權債務終止之后所產生的后合同義務內容進行分析,它意味著有效成立合同在義務履行方面是存在必要前提的,如果當事人未能達成合意則需要考慮合同欠缺問題,看是否依然存在合同義務。另外,在參考《民法典·合同編》內容過程中也需要對債權債務內容中的合同履行、免除、抵消以及解除等等問題進行分析,了解基于性質層面上的后合同法定義務,明確合同的基本性質,它屬于私法自治的重要工具。換言之,要在合同自由原則指導下協商確定合同內容,明確當事人地位。合同義務與后合同義務是不同的,二者在合同類型、簽約方式、交易條件等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要基于后合同義務建立合同體系,將其定性為一種獨立的義務,結合不同合同義務內容分析后合同義務與主給付義務之間區別,了解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區別主要表現:首先,二者之間的功能與地位有所不同,其中主給付義務屬于合同義務中的基本義務,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析當事人由于合同所產生的債權利益問題;第二,義務所產生的時間段有所不同,首先主給付義務代表了合同履行的核心內容,它所產生的時間段一般在合同履行過程之中。而后合同義務則在合同關系結束后這一時間段才會產生;第三,義務來源不同,主給付義務屬于一種約定義務內容,它可結合當事人合意對主給付義務內容進行有效變更,可以理解為一種意思性自治結果。總體而言,后合同義務追求誠實信用基本原則,它所建立的法定義務體系嚴格參照合同自由原則,即便合同關系已經終止,雙方當事人依然可在合同中對后合同義務內容進行針對性約定,其目的也是為了做到對交易效果的成功維護。且該過程中依然需要結合信用原則履行后合同義務責任[4]。
對于后合同義務的理解不能單純將其理解為給付義務,因為二者在功能與地位上都有所不同。如果從二者的核心功能來看,要從給付義務核心功能層面出發,但后合同義務則并非如此,這是因為二者在義務被違反情況下在救濟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如果債務人不履行給付義務就會造成債權人的重大損失,無法實現合同目的,且債權人還必須解除合同。但后合同義務則不然,如果原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了后合同義務,則當事人是可以通過損害賠償來尋求經濟救濟的。就這一點而言后合同義務法理層面上有所改善,對各方權益的保護已經相當到位。
再一點,后合同義務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是存在各種附隨義務的,它并非同一概念,二者所產生的理論差異可通過誠實信用原則來理解,即參考法定義務內容與強行性義務內容對二者進行明顯區分。這里談兩點:首先,如果二者是正處于發生階段,且發生階段不同,則后合同義務只會產生于合同消滅之后,根據其產生時間分析合同是否生效。如果是在合同義務終止之前,則需要對二者功能進行分析,了解后合同義務功能的討論內容。實際上,附隨義務的價值作用確保了合同債務的充分實現,在保護合同當事人自身財產利益不受非法損害的過程中,它也建立了和后合同義務的功能判定標準,這對于后合同義務規則的有效合法實施而言十分重要[5]。
后合同義務在《民法典·合同編》的第五百五十八條規定中提出了幾點表現形態:首先它具有通知義務形態,在合同關系結束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對重要事項內容進行分析。例如如果房屋租賃合同終止,其債權人、繼承人、監護人都需要對合同終止內容進行相互告知;其次是協助義務形態,它是指一般消費品買賣交易合同中所存在的產品交付形態內容,銷售者對產品購買者負有售后服務義務。我國在后合同義務規則的這一主要形態表現上與《德國民法典》三百七十一條法則相似,它建立了債務人的債務證書返還義務,它屬于協助義務范疇;再者,它的保密義務形態表現明顯,這其中就涉及對商業秘密的泄漏保護問題。在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秘密泄露過程中,需要對權利人的經濟利益進行分析,所以保密義務形態分析具有實用性價值,可經過權利人實施保密措施技術分析。另外,它還具有保護義務形態、回收舊物義務形態和競業禁止義務形態,這些義務形態都在《民法典·合同編》的第五百五十八條中新增,其目的在于推動市場各個行業的交易主體內容,貫徹落實民法典總規則,有效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進程[6]。
如果違反了《民法典·合同編》中的后合同義務,則必須承擔相應民事責任,以下對其構成要件進行分析。首先,如果原合同中存在某一方當事人違反后合同義務行為,則當事人直接構成對后合同義務民事責任的首個前提條件。此時需要結合《民法典·合同編》第五百五十八條規定、誠信原則衍生義務內容進行分析,具體化誠信原則,明確后合同義務中的法定義務強制性屬性。而如果前者違反通知義務、保護義務以及回收舊物義務等等,則構成成立了合同義務民事責任中的第二個前提條件。具體來說,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需要對紛繁復雜的法律關系進行厘清,了解不同交易類型與履行方式因素,對當事人約定義務內容進行比較,體現后合同義務中的預見性較強特點,對違反合同義務人實施相應處理[7]。
我國《民法典·合同編》中的后合同義務規則是擁有其獨立的原則、內涵與典型形態的,它在建立法規的過程中也大量參考了《合同法》中相關內容,更借鑒了《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相關報告義務內容,希望基于上述內容實現法規豐富,體現其優越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