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劉子涵
(湖南鑫昊成律師事務所,湖南 長沙 410000)
在破產案件中,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破產企業涉及的刑事追繳與退賠的清償順位該如何認定?面對上述問題,本文結合法理與實踐,從充分保護債權人利益、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的角度出發,試圖找出妥當的解決方式。
第一種處理模式認為,刑事追繳與退賠具有排他性,系法定優先權,無需納入破產程序再進行分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所得贓款及其轉化物并不屬于合法財產,而破產財產應該為破產企業的合法財產,故刑事追繳與退賠不應該納入破產程序中進行清償。人民法院追繳贓款及轉化物,實際上系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依法行使取回權[1]。這種絕對優先的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破產清償秩序造成沖擊,導致破產程序無法推進,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不符合破產法追求公平清償價值和效益價值的理念。
第二種處理模式認為,應以涉案的贓款贓物是否能與破產財產進行區分來作為刑事追繳與退賠的清償順位認定依據。在這種模式下,要對破產財產進行審核,判斷是否存在涉刑案件所得與企業正常經營所得相混同的情況。比如破產企業部分財產確定系詐騙所得,那么該詐騙所得的財產則屬于刑事案件的涉案財產,應當通過退賠等方式返還受害人;如果涉刑案件所得已經與企業經營所得混同,無法進行區分,則作為破產財產在破產程序中一并處理。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犯罪所得及轉化物的形成原因存在多樣性、負責性,如何準確地區分破產財產與刑事案件涉案財產也將會成為一個難題。
第三種處理模式認為,刑事追繳與退賠應該在破產程序中與普通民事債權處于同一順位進行清償。刑事追繳與退賠制度的設立是為了能夠讓受害人的損失得到賠償,和破產法中債權人獲得財產補償的目的并沒有什么不同。在現實中“蛋糕就這么大”,破產企業本資不抵債,財產分配到了普通債權人已經所剩無幾,其受償比例極低,甚至有些根本無法得到清償??紤]到刑事債權具有緊迫性、特殊性,將刑事追繳與退賠的債權放到普通債權中清償,會給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處理刑事退賠在破產清償中的順位也成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爭議點。此時,無論是刑事法律還是民事法律都不能獨自去妥善處理該爭議,甚至還會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矛盾和沖突。
法律適用沖突:刑民交叉問題一直沒有統一的法律可以參考,因為涉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兩個部門法,立法上難以平衡與兼顧。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破產債權的清償順位是:別除權→職工債權→稅收債權→普通債權,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以債務人的財產隨時清償。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下稱《刑事財產執行規定》)第十三條規定,被執行人在執行過程中財產不足以支付,但既承擔民事責任又承擔刑事責任時,按照人身損害賠償中的醫療費用、退賠被害人的損失、其他民事債務、罰金、沒收財產的順序清償?!镀髽I破產法》和《刑事財產執行規定》都沒有對刑事追繳與退賠在破產清償中的順位如何認定作出任何明確的規定。
處理理念沖突:受“先刑后民”和“先民后刑”的影響,司法實務中的做法也不一。第一種做法遵循“先刑后民”的原則,認為破產程序也是民事程序的一種,應當服從刑事訴訟程序。破產債權的認定應該以刑事生效判決的結果為依據,與刑事判決中認定的事實保持一致。破產程序要以刑事程序刑事追繳與退賠在破產清償中具有優先性,應在普通債權人之前優先受償;第二種做法認為,破產程序與刑事程序是相互獨立的,如果破產程序因刑事程序而終止,可能會導致破產程序無法推動,不利于被害人以及債權人的利益。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夏正芳(2016)認為被害人的追繳與退賠優先于其他債權受償在破產法上并無相應依據,不具備正當性,刑事標準應不適用于破產程序。
當企業破產,該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等主要負責人員又涉及刑事犯罪時,刑事被害人既可以通過申報債權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刑事程序中的追繳和責令退賠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若被害人通過刑事的追繳與退賠執行程序,大多數被執行人都沒有固定的資產和大額的銀行存款,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客觀執行不能的情形。但被害人在破產程序中申報債權,破產管理人會對確定的債權制定財產分配方案先行分配,并且還會對新發現的財產再補充分配。因此,造成了同樣是財產受償程序,破產程序與刑事的責令退賠案件在執行效果上存在天壤之別。這種巨大的區別和落差會讓被害人無法接受,勢必會造成對司法審判工作的不信任,不利于維護司法權威以及社會穩定。
(一)必要性。刑事退賠與追繳納入破產程序中統一處理,有很多優點:第一是能夠提高受償率,刑事執行程序中,可能會出現財產處置不能的情況,導致因不能執行終結程序,受害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但在破產程序中,管理人制定財產變價方案對財產進行拍賣、變賣來變現,充分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盡最大可能使債權人能夠得到清償;第二,公平。公平受償原則是破產法的基本原則及精神,將刑事追繳與退賠納入破產程序中統一處理,保障了各個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第三,有利于社會穩定。在司法實踐中,這些案件的受害人大多數具有中老年、低收入、文化程度較低等特征,對于這種弱勢群體,更要保護他們的權益。第四,有利于完善破產制度。我國現行的破產法對于破產清償制度以及清償順位的規定在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再加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導致法律關系復雜多樣,立法的滯后性就體現了出來。將刑事追繳與退賠納入破產程序中統一處理,對推動破產制度走向健全和完善具有重大意義。
(二)具體探索。首先,要區分是否基于同一事實,處理刑民交叉案件時,一個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是否基于同一事實,即同一事實和行為同時受民法和刑法的調整。如果不是基于同一事實,刑事追繳與退賠也沒必要納入破產程序進行清償,直接由刑事執行程序進行即可;其次,要注意區分刑事涉案財產是否能從破產財產中剝離出來。刑事程序中真正意義上的贓款贓物是法院通過裁判認為犯罪分子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所取得的財物及轉化物,具有非法性,屬于特定物。刑事受害人可以根據《破產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在破產財產分配之前行使取回權。但若贓款贓物與破產財產發生了嚴重混同,破產企業非法占有的贓款贓物不能從單一的某個證據和來源證明系被害人所有,無法進行特定化,不能做出區分,那么刑事受害人將無法行使取回權,債權人與受害人將無法得到公平分配;最后,要根據刑事涉案財產的流向來區分在破產程序中不同順位債權受償的先后[2]。
如果刑事涉案的財產和破產債務都屬于同一個企業,刑事犯罪實際上就是侵害了職工的權益,那么該刑事追繳與退賠應該等同于職工債權,按照破產費用與共益債務→職工債權(包括職工工資、基本養老保險、傷殘補助撫恤金、基本醫療保險等)與刑事追繳退賠債權→社會保險與稅收債權→普通債權的順序清償;若刑事涉案財產與破產債務不屬于同一企業,那兩者之間沒有共通之處,應屬于不同的債權種類。刑事追繳與退賠就作為普通民事債權,按照破產費用與公益債務→職工債權(包括職工工資、基本養老保險、傷殘補助撫恤金、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與稅收債權→普通債權與刑事追繳退賠債權的順序清償來進行清償。
當企業破產與刑事追繳退賠交叉時,不能剝離的刑事涉案財產應該根據財產流向進行區分,根據不同情況在破產程序中進行清償。但要徹底解決此類問題,還是需要立法機關從保護各合法債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完善法律制度,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同時也需要法院、管理人、公安機關三方的協作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依法有序地推進破產程序和刑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