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維敏 包 杰
(山東信誼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003)
在我國信息化證據發展的大趨勢下,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主要依托的電子資料在確定案件真相和事實發生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類以新型形式出現的證據被定義為一種電子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規定,電子數據主要泛指:通過網絡、電子郵件、電子資料交換、網上聊天筆錄、博客、微博、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的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一般來說,電子證據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據電文作為訴訟證據的統稱。
1.電子證據內容的非有形性
電子證據的定義決定了電子證據與普通證據的不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電子證據不容易被司法機關所采納,關鍵在于電子證據太虛無縹緲了,是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存在,電子證據的非有形性決定了其在被大眾和司法認可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2.表現方式的多元化
電子證據由于其不同的獲取方式和不同的生成途徑,表現方式呈現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可以是攝像頭拍攝的短片,也可以是手機和電腦截屏,甚至還可能是聊天記錄,轉賬信息等等。這些電子證據可以全方位、全過程從不同的方面還原整個事件。
3.真實性與客觀性
電子證據由于其快捷性、方便攜帶以及永久保存性等為眾多證據中最受歡迎的一種。但是在電子證據的使用中,其真實客觀性就是首要考慮的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對視頻進行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跡的技術也已經存在,因此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就顯得尤為重要。[1]
4.電子證據的極易被損壞性
電子證據雖然有方便、快捷等優點,但是非常容易被破壞,而且一旦被毀,將很難恢復。
電子證據在被司法部門認定為可用證明材料時,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為了使搜集到的電子證據能夠被司法部門所采納,在搜集證據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及時性原則。電子證據很容易被篡改,而且極易通過網絡傳播。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在提供電子證據的時候,必須要迅速、及時。就是當獲取相關情報時,應盡快對相關電子證據進行保護和封存。一旦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證據就可能被泄露、修改甚至是刪除。
2.合法性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如果要使用相關電子證據就要保證證據的搜集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其他法律的相關規定,保證用合法手段與方式搜集證據。合法性原則包含的內容:一是保證證據的真實原始性。二是證人見證。三是取得證據的過程要合法。
3.客觀、全面性原則。任何的司法案件中,電子證據要具有客觀性、全面性的特點,證據要能全面準確的反映出事實的真相,搜集證據就是重新再現客觀真相的過程。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只有搜集到的證據經過查證屬實之后才能被認定為有效的證據。全面性原則體現在電子證據的搜集不能僅僅局限在電子證據本身,而要搜集與電子證據相關聯的其他證據上;不僅要搜集電子證據發生時段的相關電子信息,同時也要搜集電子證據發生前后相關的信息和存在的數據,這樣就能從不同的方面證明電子證據的真實可用性。
4.電子證據科學性原則。全面、及時搜集證據,是民事訴訟案件快速審理和結案的前提,因此要保證所集到的證據反映出的事實更加貼近客觀事實,這樣證據才更具有說服力。而怎樣獲得這樣能反映出客觀事實的電子證據,就要求在搜集證據的過程中,講究方式方法,運用現階段的高科技手段作為搜集證據的依據,避免國家機密、商業信息以及個人信息的泄露。例如搜集電子證據人員必須掌握計算機與網絡的知識和技能。遇到高難度的取證問題時,應聘請計算機網絡專家協助。
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證據被越來越多的用在了解決民事訴訟中。而我們都知道,電子證據和傳統證據不同,為此在取證的思路上、程序上以及取證的方式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電子證據取證呢?搜集電子證據的方法主要有:
1.通過技術手段,以法定數據形態存儲電子證據
一般情形下,法院認定的證據都是可見、可感知的。然而電子證據是我們摸不到也看不見的,是我們無從感知的電子波或是電磁波,甚至是存在于計算機編程人員口中的數據代碼。電子證據的轉化過程中,首先要滿足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客觀性,保證原始數據不存在任何的疑點;其次,在數據的傳輸過程中保證傳輸設備的良好運作,不存在漏傳、少傳的情況;最后,在數據轉化的過程中,保證使用的是適用的軟件程序進行轉化,保證轉化前后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和無歧義。只有保證電子證據原始數據和轉化后數據的完全一致,才能真正被固定為電子證據,才更容易被法庭所采用。數據在提交和使用時,一定要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最好是只能讀不能寫的狀態,避免出現作為證據的文件和數據被篡改。
2.民事訴訟中可以調取網絡服務商的存儲數據
通過網絡進行的相關交易,一般來說網絡服務商為了雙方的利益和隱私考慮,會通過密碼等驗證方式對交易雙方的交易內容進行保密,但是網絡服務商具有保存交易資料的義務。因此,如果涉及電子商務發生的一些民事訴訟,可以將網絡服務商存儲的資料作為有效的電子證據。
電子證據在被認定為有效證據時,需要提交電子證據的原始信息和代碼,通過有資質的鑒定機構鑒定電子證據的真偽和可用性。在比較嚴格的證據審查過程中,有時候還需要無利害關系的第三方進行證明,或是通過公證機關對電子證據的取證進行公證[2]。而電子證據的完整性,就要求電子證據從原始代碼的獲取到最終認定為司法可采用的有效證據的全過程中都有記錄、有文件可查,包括電子證據獲取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員;電子信息轉化的程序、轉化的人員,甚至是轉化過程所用的時間都要一一進行記錄,也可通過錄像的形式將電子證據固定的關鍵步驟進行錄像備查。
數據信息的存儲在被司法機關認定為電子證據時,就面臨著其本身是否合法的問題。電子證據是否合法表現在電子證據的形成過程是否合法,電子證據擁有主體是否是合法公民和企事業單位,以及在電子證據的取證過程中是否使用了不合法的手段和進行了不正當的交易。
電子證據是否可用,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所使用的電子證據是否已經被列為訴訟材料的一種表現形式;二是在取證的過程中,電子證據的搜集渠道和途徑是否合法,取證程序是不是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由于電子證據的特殊性,在搜集的過程中很容易對公民的言論和隱私造成侵犯,因此一定要保證取證的高度合法性和合規性。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是指電子證據是否原始形成及其載體是否是原始介質;復制的電子證據是否與原件相符;提供證據的人與案件是否有利害關系等等。針對電子證據的特點,注意查看電子證據是否由電子設備生成,生成的電子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產生,以及電子證據的內容是否完整提取和精確復制等。[3]
電子證據的判斷,除了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外,還應聘請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參與分析和判斷。雖然目前的鑒定手段已經很多了,但是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證據也將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就要求司法和相關鑒定部門的鑒定手段相應的提高。只有鑒定部門鑒定手段有效提高,才能對電子證據進行更有效的鑒定和鑒別,從而決定其是否可用,有效保護公民的司法權益。
電子證據作為一種全新形式的證據資料,在民事訴訟案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解決民事糾紛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途徑。但是也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要求我們在電子證據的搜集、傳輸、使用中遵循法律規范,保證其高度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