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欣 穆 偉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同人作品的傳播速度加快,因此,同人作品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且逐漸走向了商業化發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同人作品對原作品有著一定的依賴性,因此很容易就在財產及權益方面與原作者產生一定的沖突,特別是著作權方面的沖突。如何解決這種問題成為同人作品發展的法律方面的重大突破口,也是我國法律逐步健全的關鍵之一。
第一,署名權。署名權不僅僅包括作者在作品上的署名,而且包括作者以任何形式在作品上的署名,甚至是不署名的權利。但是由于網絡的發達,使得同人作品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很多同人作品的作者在沒有與原作者進行溝通的情況下就在同人作品上署名原作者,會侵犯到原作者的署名權。
第二,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保護作品不受歪曲和篡改。歪曲以及篡改經常會涉及作品所表達的思想與主題方面的更改,但是保護作品完整權所針對的對象僅限于獨創性的表達。同人作品只有在利用原著的表達時,才可能會存在侵權的問題。如果同人作品僅僅使用了原著中的人物姓名,對其性格特點等方面進行重新描寫,那么就很可能不會產生對原著的侵權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中列舉了多項具體的著作財產權,但在實際情況中并不意味著著作財產權的形式僅限于這些內容。同人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雖然會用到原著內容,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進行了表達方式上的選取和改變,因此同人作品與原著在著作財產權上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改編方面。在實際情況中,盡管同人作品并不影響原作者財產權的行使,但是仍然可能會阻礙到原作者的收益,進而導致財產權侵權的問題發生[1]。例如:某小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某著名武俠小說作者原創作品中的知名人物,雖然經過了二次創作,但是人物關系、性格特征以及故事情節都與原著有實質性的相似。經過司法認定,該作者賠償原著作者188萬元,被稱為“同人作品第一案”。
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雖然規定了侵權行為,但是并沒有對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進行明晰且明確的規定。根據長時間的司法實踐,現階段對侵犯著作權的認定標準主要是依靠“接觸+實質性相似”,即:與原作品有著一定程度的接觸,并且同人作品和原著在內容上也有實質性的相似。如果滿足了上述兩個條件,那么該同人作品就會被認為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權。同人作品本身就是依靠原著進行了二次創作,所以其與原作品的接觸是必然,那么在認定同人作品是否侵權的過程中,只需要判斷其作品是否與原著有實質性相似的內容,就可以認定同人作品是否存在侵權行為。雖然司法實踐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判斷是否侵權的過程確實十分復雜。例如:同人作品的表達方式、內容以及思想等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在判斷是否侵權的時候,就很難從這些元素中挑出實質性相似的內容。在面對不同類型同人作品的時候,還可能會出現超越表達方式、內容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其他元素,這就會導致認定是否侵權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爭議。
同人作品是新興產物,類型以及屬性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實質性相似內容的認定方面,筆者建議可以根據同人作品的不同類型來進行認定。
第一,在判斷是否侵權的時候,應當要明確判斷的角度。法官本身擁有非常完善的法律知識,但是其不可能擁有鑒別所有同人作品是否存在實質性相似的能力。如果單純地依靠法官個人判斷來作出裁判,那么很可能會降低司法的公信力。因此筆者建議,在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時候,應當要結合專家給出的專業意見,并結合讀者的感受來進行綜合判斷。
第二,應當要加強“三段論”侵權認定法的進一步應用,在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時候,不能直接進行結構、順序以及組織方面的判斷出現相同后就認為是侵權。而應通過“三段論”,先進行“抽象處理”,將不受保護的“思想”刪掉;然后進行“過濾處理”,將作品中雖然相同,但是又屬于公有領域的內容刪掉;最后將剩下的部分進行“對比處理”,如果仍然存在實質性相似內容,那么可以認定為存在侵權行為[2]。
美國已經設立相關的法律來為虛擬角色提供保護,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加公平地認定同人作品是否存在著作權侵權行為,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設立角色形象保護權。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之所以要受到保護是因為其凝結著創作者的勞動成果,且部分學者認為角色形象保護權實際上也是一種知識產權的保護。此外在判斷同人作品是否擅自使用角色形象的時候,也需要將同人作品的作者所使用的要素集合進行綜合認定,判斷其是否指向原著中對應的角色,是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基礎。因此,在對作品中的角色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當要堅持排他性的專有權,但同時也應考慮角色的知名度、商品價值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角色形象保護權實施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對較為獨立的司法判斷方法。例如:第一,清晰描述法。作品中的角色如果能夠具有非常獨特、清晰地描述,具備獨創性且角色形象立體飽滿,極具辨識性特征,那么該角色就可能會受到司法保護。如果作品中的角色沒有經過深度加工,而是簡單取之于生活這種隨處可見的形象,那么這種形象很難受到司法的保護。
第二,角色故事法。當作品中的角色與故事難以分割,且該形象是整個故事的靈魂主軸,那么這種角色就應當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同人作品中使用該形象和故事主軸,那么就可以認定為該作品存在角色抄襲的行為,對后續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同人作品爆發的時代,緊緊依靠法律手段來對著作權侵權認定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因此筆者建議構建著作權協調機制,以此來避免糾紛的進一步加劇。
第一,知識共享協議。知識共享協議機制下,可以實現對原著著作權的靈活保留,同時也可以提高作品傳播的可能性,并提高作品的利用率。其重點在于提供非商業利用的途徑,并搭建作品傳播的框架與平臺。這種靈活性體現在原作者可以選擇部分著作權進行適當保留,同人作者也可以此為基礎在原作者的許可下進行二次創作。通常情況下,知識共享協議主要包括:署名協議、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相同方式共享等。例如,部分原作者允許同人作者對其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但是不得將二次創作的同人作品應用于商業用途,也不能違背公序良俗,不能侵犯他人權利等。
第二,著作權集體管理平臺。同人作品通常由消費者創作并向商業使用轉變,部分商業性的平臺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線上著作權交易管理平臺。一方面為原著作者提供信息登記和管理的服務,另一方面為同人作者與原作者的溝通搭建了平臺。我國早在2005年就已經制定了《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允許社會團體對著作權進行集體管理。但無論社會團體提供何種形式的集體管理服務,筆者建議都應當要以著作人本身的意愿為基礎,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來思考是否加入社會團體為依托的“著作權托管”。與此同時,平臺應當要加強同人作者與原作者的溝通,履行自身的義務,以保證雙方的合法權益[3]。
隨著同人作品的高速發展,同人作品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存在也逐漸加劇。為了能夠保證文壇的健康發展和良性發展,我國應當要加快完善同人作品的著作權侵權認定相關法律。相關部門應當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結合同人作品本身的發展特點,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為同人作品著作權侵權的認定提供標準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