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青島市黃島區法律援助中心,山東 青島 266400)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由政府部門支持的,為民眾提供法律援助,保護民眾合法權益的服務機構或部門,不僅可為身邊問題地解決提供法律援助,還可為偏遠地區提供各項專業性較高的法律助力,對解決民眾困苦,改善民眾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同時,該體系也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構建工作的落實是為適應國家提出的依法治國發展目標,依照法律手段對民眾提供合理幫助,加強民眾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更好地履行國家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促進人民和社會的共同發展。“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完善該體系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加快創新改革步伐,增強民眾的獲得感。[1]
另外,“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為法律知識及作用宣傳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環境,增強了民眾的法律意識,在發現違法行為時,第一時間上報相關部門,以減少自身損失,維持社會得和諧發展。同時,在“互聯網+”推動下,法律援助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積增加,為解決基層民眾問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互聯網+”模式推動下,建立了區、街道、村居三者融為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將互聯網作用優勢融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構建中,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傳播、數據及反饋意見收集,且不受空間、地域限制,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不同地區發生的不良事件,給出專業的法律意見,加大執法力度。[2]
“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是依法治國方針落實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我國法治建設的關鍵,加大對“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視力度,能夠從法律角度分析我國發展現狀,掌握人們的生活實況,為各項政策方針實際作用的發揮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來說,首先,“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可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供支持,擴展公共法律處服務體系的覆蓋面積,將法律服務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深化民眾的法律意識,了解公共法律提供的服務內容,讓人們明確依法治國的目標。[3]
其次,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可幫助相關法律部門準確了解民眾的真實情況,收集民眾建議和意見,并針對存在的違法行為實行嚴格管控,樹立良好的立法環境,加強人們對法律的信心,為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提供助力。
最后,“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將法律服務延伸到基層民眾生活體系中,讓民眾了解法律的本質特征,樹立法律權威性,在問題發生后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避免自身權益受損。
人民群眾是一切活動開始的基礎,是社會發展與變革的中堅力量。“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法律服務體系,為人民服務是其基本原則,一切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加以考量,做到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進而建設讓人民滿意的司法行政機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務活動,對于政府職能樹立,政府政權實施也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發展中,為凸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應做到以下三方面內容:
首先,發展為了人民。“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具有法律服務和宣傳功能,通過多樣化方式,開展法律宣傳和普及活動,深化各階層人民的法律意識,滿足全民智慧普法要求,讓公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利。其次,發展依靠人民。利用互聯網平臺收集人民群眾的建議和意見,為法律服務開展提供良好場所,拓展法律服務覆蓋面積。[4]最后,發展成果分享給人民。為保證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落實效果,在開展法律服務及體系構建時,應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好法律知識及時間處理結果的共享,增強人們的獲得感,明確法律對于自身的重要作用。
根據現今發展實況,以信息技術推進治理體系完善及現代化治理,目的是希望先進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改變傳統發展模式,達到創新目標。“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就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傳統治理模式加以創新和變革。
首先,利用互聯網平臺,可提高法律咨詢的效率,加快信息數據收集速度,便于法律服務機構快速了解民眾存在問題,并給出合理地解決方式和方法,化解存在的矛盾和糾紛,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5]
其次,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平臺,一方面可樹立良好形象,提高法律專業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對存在的問題給出專業的法律解讀和分析,為后續調整和問題解決提供幫助。在新媒體監督下,案件處理效率也將得到提升,減少矛盾沖突的產生。
最后,“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將民眾與司法部門串聯起來,民眾提交的數據資料能夠快速傳遞到指定部門,加快事件接收和處理進程,快速便捷地了解人民群眾對更深、更廣、更高水平的法律服務的需求,利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6]
“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落實,先要求司法行政部門轉變傳統的固有思維,建立互聯網思維體系,明確互聯網優勢作用,構建共享、公平、公正、公開的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效率。切實推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公共法律服務深度融合,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做到“以需求定主題”“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司法行政機關主動服務、精準服務、協同服務。[7]
由司法部門帶頭,建立大數據可視化平臺,做好業務板塊劃分,加快信息數據處理效率。同時按時間規律編制各類型匯總圖形,并將其直觀展現出來,以此判斷業務類別的發生率,有針對性地制定可靠治理方案,避免問題再次發生,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
再者,大數據平臺的構建,還應滿足數據收集、調度、信息篩選、查詢、決策等工作要求,加強技術前端管控,為數據共享做準備,使其能夠有效接入公檢法大數據平臺、綜治平臺、政務一體化平臺等綜合平臺,實現共建共享;融入音頻、視頻、定位、指紋識別、人面識別等多種技術,讓人工操作、人工監管向智能化管控轉變,從而改進監管質量;對現存的App軟件展開融合處理,加快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從而滿足遠程執法要求,增強應急指揮便利性,減少矛盾沖突的產生。[8]
結合工作要求確定服務指標,科學選擇考評方式,完善考評機制,對“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發現和解決,提高體系完整度,促進其功效的發揮。黨及政府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落實聯動機制,做好工作上的協調處理,加大執法力度。最后建立專門機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服務工作的落實提供堅實保障。對現有員工予以專業指導和培訓,優化其技能水平,從而加強信息化操作的規范性、標準性,為“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落實提供助力。
“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的落實,有助于落實依法治國方針。相關部門及人員務必加大重視力度,不斷嘗試體制改革,完善考評與保障機制,且做好資源整合,豐富服務功能,提供更多法律服務,最終促進現代社會得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