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雯
(遵義市廣播電視臺,貴州 遵義 563000)
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緊隨其后政府出臺的管理新政、業界的融合創新實踐,全國各地拉開了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幕。在技術與政策的雙重影響下,民生新聞在傳統電視新聞中的優勢開始逐漸消失,同時在新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也并未充分運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創新發展,還在延續傳統電視的制作流程,以此來保證電視節目的正常生產。
作為地級市民生欄目而言,第一,本身的信息來源就有限,其次信息本身也會存在同質化的普遍現象,同一事件,多家媒體進行報道,并沒有在編輯方式或者傳播渠道上創新,受眾自然不愿意再接收相同的民生事件,從而導致受眾流失,收視率降低,地級市民生新聞進入惡性循環,從根本上不適宜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第二,在新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的觀看渠道較多。由于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局限,導致了信息內容傳播得不及時。以遵義市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直播遵義》為例,新聞信息來源以熱線電話為主,其余來源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不同渠道的受眾留言,從信息來源的渠道來看,大部分的信息渠道還是依靠受眾反饋,策劃和預知能力存在一定限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級市民生新聞的多元化內容。
第三,對地級市的信息資源整合有限,要做好地級市的民生新聞,應該將各縣級市的資源有效的結合起來,除了征稿、播放新聞之外,還應密切與各縣級市相關的通訊員聯系,將一手的資源有效的利用起來,做好地級市民生欄目的矩陣,以新媒體快、短、精的方式,力求在第一時間發聲。
當下,自媒體發展迅速,再加上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的出現。民生欄目本身的新聞事件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地市級臺的民生節目更是備受擠壓。首先在節目的內容上同質化嚴重,所以報道內容單一,并且在報道形式上、后期的包裝等方面也較為傳統,使得地級市臺的民生新聞陷入受眾群體不斷較少,收視率逐漸下降,廣告經營收入持續下滑的局面。以遵義是廣播電視臺《直播遵義》欄目為例,欄目開播以來一直秉承著“傾聽民聲,服務民眾”的宗旨,但在傳播渠道上并沒有直接鏈接到網絡平臺,收看渠道主要依靠電視機進行傳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生新聞的傳播速度。“劉喻幫忙”節目作為《直播遵義》最具看點的一檔節目,近年來,因內容形式的同質化,傳播渠道的單一性,更是讓節目從輝煌步入沒落,再趨于平淡。
作為地級市民生新聞而言,不僅是地級市區域內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媒介,還承載著服務群眾的使命與擔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地級市民生新聞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但由于缺乏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客觀因素外,更多的是太過于依賴傳統媒體的思維。從而進入一種“單向自我推進模式”。以遵義市廣播電視臺《直播遵義》民生新聞為例,一線記者過于依賴采訪、同期聲來呈現新聞稿件,導致民生新聞本身的模式過于傳統、單一。在《新聞理論教程》上提到“新聞是一定社會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的文化產物,社會的新聞圖景是在所有人的傳播、收受中共同塑造的,不是某些人為另一些人創造的簡單的產物。”民生新聞也不單依靠采訪對象的同期聲來進行撰稿,需要記者前期的溝通交流中找尋新聞本身所具備的趣味性、真實性,同時也是記者在與被采訪對象溝通中對新聞敏感性的集中體現。
新媒體時代,不僅對新聞記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在技術上也出現了一次較大的變革。喻國明也提到“傳媒業是強烈依賴科學進步的行業,每一次傳媒技術的進步,都會帶來傳媒格局的巨大變化和人類信息交流方式的革命性改變。”為此,一些地級市媒體開始追求“短、平、快”新媒體傳播方式,從而忽略了新聞基本特點——真實性,從而引發輿論,導致地級市民生新聞陷入單向自我推進模式。
新媒體作為當下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載體,給傳統的民生新聞帶了新的發展機遇。新媒體民生新聞無論在傳播模式、表達方式、編輯方式上都有著“互聯網+”的特性。同時新媒體的傳播體現了超媒體性。“在信息文本中含有其它指向其他文本的鏈接,受眾不需要順序閱讀,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通過‘點擊’鏈接選擇性地閱讀文本信息內容,受眾完全掌握了信息的選擇權和控制權”。民生新聞欄目必須加快“融合發展”的步伐。
同時在融合發展過程中還應清楚的知道:如何融合?融合的功能和意義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傳播效果?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應?因此,可依據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打破傳統的民生新聞生產機制及傳播渠道。
“融合”應當結合電視本身的特性,加上民生欄目的優勢,對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傳播載體進行全面的融合,形成適于當下傳播時代。地級市臺主要依靠電視作為新聞傳播渠道,而當下受眾接受信息都以手機為主,傳統電視傳播信息的功能受到嚴重的沖擊。手機不僅便攜而且能夠實時查詢相應的信息,內容傳播速度快,而且受眾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所需要觀看的內容,主動性強。地級市臺的新聞節目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播出,內容板塊幾乎不可能隨時改變,如《直播遵義》欄目的一周天氣預報,播出時間為每周一,內容多以未來天氣的預測為主,而新媒體可以隨時傳遞更新的氣象信息,針對暴雨、冰雹、大雪等重大的突發性氣候,能隨時根據發生的氣候現象迅速進行傳播,并且在傳播渠道上主要來源于“小屏”,也即為“手機”。因此地級市臺更應該加大與網絡平臺的合作,將傳統的“大屏”思維轉到“小屏”上,與第三方平臺密切溝通,同時也要讓電視臺本身的內部人員參與到第三方平臺工作中,從選題、制作到播出實現系統的“服務”。
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這樣描述未來新媒體所能提供的超媒體信息服務:“假設你正在觀看新聞,你看到一個你不認識的人與英國首先走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誰。你用電視的遙控器指著這個人,這個動作就會帶給你關于她的小傳,還有最近出現過她的其他新聞報道名單,指著名單上的一件東西,你就能閱讀或觀看它,無數次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在全世界范圍內搜索視頻、音頻和文本信息。”新媒體本身能提供信息服務的功能,更適合于地級市媒體服務大眾的功能需求。地級市媒體在地方上本身已占據了一定的受眾優勢,在新媒體時代下,更應該做好“跨屏”傳播,利用好手機、電視、電腦三方的結合,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做網絡直播,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在抖音平臺、快手平臺、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平臺做好節目預告。
當下,地級市臺新媒體信息來源多以微信公眾號、APP、微博、抖音等方式獲取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多為二手資源,原創內容、原創力度不足,因此在盈利、融合轉型上都存在很大的難題。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具備傳播速度快、且信息來源廣泛的特點。為了獲取更多的一手資料,地級市臺應建立更多不同群體范圍的網絡渠道,改變依靠電話、網絡留言等傳遞線索的方式,這種方式采集的信息單一,同質化嚴重,大部分還帶有主觀意識,并且多以借助媒體力量解決事情為主,信息采集上僅能代表某個群體的訴求,雖能滿足電視某板塊節目的播出素材,但要依靠類似的新聞做媒體融合的信息,過于單一。因此,應建立每個群體的平臺,實時跟進每個平臺的內容,讓受眾自發的為平臺提供元素。此外,還應建立專門的“粉絲微信群”、“QQ 群”,增加與粉絲之間的“粘黏性”,實現“雙向傳播”,優化新聞傳播的內容和傳播渠道。
地級市媒體所轄范圍較小,加之自媒體的興起,投入成本低,嚴重打壓了“官媒”的營銷活動。此外,地級市媒體存在新聞質量、數量有限輸出,播出渠道單一,受眾群體在大幅度下滑,沒有了受眾,盈利項目就存在很大的難題。
地級市媒體應該致力本土企業,挖掘本土故事,進行個性化包裝生產。緊密圍繞國家政策、地方政策,依據每年政策活動做全面的策劃。為不同的企事業單位制定適合于該單位多元化的宣傳方式,派記者進駐不同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的學習和深入的了解,便于制定符合企事業單位需求的宣傳項目,不僅能更深挖掘企事業單位的新聞故事,也能幫助企事業單位做好外宣活動。例如策劃主題晚會、為企事業單位搭建外宣平臺、制作座談會議PPT、代運營企事業單位抖音號、快手號、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針對“護士節”、“愛耳日”、“教師節”“兒童節”等行業的節日,制定專門策劃方案,實現線上線下統一運營,同時還可為企事業單位制定對內、對外的系統的宣傳方案,真正落實好廣告宣傳服務需求。
地級市媒體“降低身份”,搭建所轄范圍內的各行業平臺,讓平臺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服務,地級市媒體不直接從中收取費用,而是通過各行業資源相互彌補,共同打造的方式舉行大型活動,讓各行業的都參與到活動中,從地級市媒體主辦變為由各行業主辦,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覺到“這是自己舉辦的活動”,不論是呈現效果還是廣告收入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其中,可以與旅游公司合作開展旅游線路直播體驗,針對不同的節假日提前做微信公眾號推文,以及網絡直播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與其中,不僅能在休閑娛樂過程中增加收視率,并且也加大了電視臺的盈利。其次,還可以與培訓機構建立長期的讀書會、技能展示、愛心公益等方面的合作,讓地級市媒體自發融入進去,參與轄區范圍內各種大小型活動,樹立“真正為群眾服務”的形象,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好地實現盈利。
地級市媒體是連接省級媒體和縣級媒體的中間樞紐,同樣也是地方最具權威性的媒體,是引導輿論、服務群眾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當地政府對外宣傳的主要媒介。在融合發展中必須提升權威性才能做好地方政府宣傳活動。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地級市媒體也進入了融合發展的初期,更偏重傳播內容及形式的娛樂性,與地級市媒體自身的定位不相符。目前傳統媒體的輸出主要以電視機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接觸電視機的多為老年群體,他們對網絡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并不深,對網絡語言更是充滿了陌生感。電視臺是老年群體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來源,對于老年群體來說,電視臺是最具公信力、權威性的媒體。比如,疫情發生前期,網絡上廣泛傳播引發疫情的原因,通過網絡不斷在辟謠,但始終很難獲得受眾的認可。但通過電視媒介播放出的新聞就能獲得較好的受眾的信任感,也能快速在當地傳播開來,快速的引導輿論導向。尤其是在發生一些重大事項時,相較于網絡媒體來說,地方電視臺往往能夠產生更大的輿論引導影響力。地級市媒體融合發展與電視臺公信力并不相悖,相反,新媒體時代下地級市電視臺媒體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電視臺權威性擴大。
媒體融合不僅是政治問題,還是經濟問題,技術在其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級市媒體要與第三方展開合作,做好地方服務群眾的工作,增強與受眾群體的互動性,提高地級市電視臺權威性,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媒體融合增強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讓地級市民生新聞實現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傳播,更加快速、真實的服務好當地群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要“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導、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