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娟
(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工匠精神是源于我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化產業發展需求打造的綜合性精神體系,也是落實社會綜合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1],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從教學角度出發,工匠精神的培育還存在較多缺陷,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制定優化解決策略,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有效性的關鍵研究課題。
從本質概念上來講,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針對學生思想意識進行,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之后,思想意識的培養往往依托于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和理念的傳承,但是在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宣傳角度來看,存在著過于形式化的情況,例如,盲目的喊口號、定目標,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缺乏聯系。
新時期的學生往往具備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渴望能夠接受具有更強靈活性和多樣性的教學,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受到院校自身發展規模以及教師團隊的影響,當前職業道德理念的培養形式存在單一化現象,多樣性不足將直接限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時也會壓制其參與積極性。例如,大部分院校在進行工匠精神培養的過程中,單純的解析機械專業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將其作為媒介進行教學,但是這些知識體系過于傳統,并且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查找,教學內容和資料較為單一,無法開拓學生眼界,同時理解程度也存在于表層,缺乏深層次的價值挖掘。
高職院校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當前社會多方領域的關注,尤其是教師團隊層面,就需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團隊,能夠直接提升教學有效性,推進教學改革。但是受到當前人才競爭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團隊以新入職的博士生為主,他們雖然有著較高的專業技能,但是僅存在于理論層面,教學經驗不足,缺乏社會實踐經歷,在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不敢嘗試、盲目冒進等情況。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到位,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充分,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無法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
完善的教學模式,需要結合機械專業自身的教學需求,整合立體化的教學元素,構建多樣性的教學體系。
首先,必須要將原有的理論課堂作為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陣地,要積極探索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并且結合其內涵打造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可以結合德國的二元制或者英國的現代學徒制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并且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何為工匠精神,與日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融合,培養學生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思想意識形態,并且從機械領域發展需求的角度,讓學生理解專業敬業的內涵,能夠一絲不茍地完成任務[2]。
其次,必須要將實踐教學作為學生工匠精神提升的根本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發揮學徒制以及二元制的重要優勢,要求學生在導師或者專業人員的帶領下,能夠精雕細琢的進行技術研發,落實好實踐環節的解析,并且將社會整體的機械領域發展需求與教學任務聯系起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自身技能的提升,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優勢和價值,這樣才可以打造知行統一的認知理念。
所謂的工匠“標簽”是指建立在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分析其中體現了工匠精神內涵的知識元素,并且讓學生建立在該知識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例如,在機械制圖國家標準簡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該知識體系中的制圖標準,進行權威性、通用性以及重要性分析[3]。可以結合不同圖紙的相關規格和參數進行對比,了解幅面使用、字體、比例等相關元素,這些都是工匠“標簽”。意在讓學生明白設計圖樣的重要性,并且理解設計者以及實驗者之間的共同語言為“標準”,這個標準必須要結合機械制圖過程中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并且要踐行自身的道德規范來滿足這個標準,這樣才可以提升制圖能力,同時也能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和道德體系。
人文特色的教學環境,構建在于硬性元素以及軟性元素的多項結合。硬性元素以院校的樓宇、走廊墻壁、園林景觀為主,可以設置偉人雕像,構建具有機械專業元素的校園文化墻以及園林景觀,讓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體驗具有濃郁工匠精神的文化環境,并且將精神體系與學生的生活細節相結合,達成潛移默化的作用。而軟性元素的構建就要結合日常的文化宣傳以及實踐活動開展,例如,舉辦專題講座、論壇會等活動,邀請社會相關企業的杰出人員或者專家進行講座。主要宣傳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及培養模式,結合社會實際需求進行工匠精神人才的解析和影響力分析,利用校園的標語、櫥窗、宣傳專欄等進行文字宣傳。同時將這種宣傳和活動組織的權利交給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活動中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工匠認知,幫助學生發揮自身價值,同時也能夠滿足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
教學創新保障,主要涉及師資團隊培養以及校企合作這兩個領域。首先,針對教師團隊培養來講,工匠精神是針對學生思想意識進行的培養,需要結合機械專業的具體教學需求進行改革和創新,而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主體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操控能力。院校可以建立在自身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落實教師人才的培訓和引導,結合機械專業教學特點以及職業規劃的基礎上,加強師資團隊建設的有效性,落實好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也可以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培訓,例如,專題講座、對外培訓、校企合作培訓等,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落實好創新意識以及新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這樣才能夠強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性。
其次,校企合作教學要由地方政府作為主導機構,針對高職院校自身的教學體系改革進行支撐和管理,結合區域機械領域發展情況進行企業的定位和審查,進一步提升校企雙方的參與程度和參與質量,強化企業在校企培訓中的重要性和能動性。可以結合不同崗位進行人才培訓和理念傳輸,幫助學生盡早了解不同崗位所要秉承的職責,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的理念知識能夠應用到實際中去,并且在實踐中進行總結,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質量,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促使理念內化,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機械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基礎的知識體系和專業水平,也要結合專業發展趨勢,建立在不同崗位的基礎上,具備職業道德理念以及產業發展向心力。院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從機械專業發展需求的角度進行工匠精神解析,營造良好的院校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素養,通過實踐活動以及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工匠精神的提升提供平臺和空間。同時要加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這樣才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機械化專業人才隊伍。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