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逃離北上廣”成為風靡一時的概念。當然,在經濟上行期內,年輕人窘迫于日常生活的無盡壓力和上升路徑的艱辛,便開始向往田園牧歌,逃得一時算一時。如今,在緊日子的陰影下,這種聲音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保衛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全部的任務,哪里還敢想著“去麗江浪一浪”呢?
然而,無論怎么說,北上廣深的生活壓力一直都在,寬日子也好,緊日子也罷,人們總是在奮斗與逃離之間彷徨。而這正好是都市圈的題中之意。所謂的都市圈,就是圍繞著一個特大型的現代化都市,輻射出諸多衛星城市群,使之連成一個都市圈層。都市圈是任何一個國家是否實現市場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因為大多數的都市圈,往往會成為一個國家GDP產值的主要貢獻者。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灣區)、倫敦、巴黎、東京、上海被稱之為全世界六大都市圈,是世界最為重要的核心地帶。
關于中國有多少個都市圈,從公認的千萬級人口大都市角度而言,自然形成了24個都市圈。中國都市圈的生長也是基于本能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對于城市的發展并沒有完整規劃,北京、上海、廣州都在各自發展,由于交通、住房、環境等問題,自然帶動了周邊地區生長,形成了互為依存的都市圈。如今,中國的城鎮化人口已經達到了60%,而東部的特大城市人口普遍超負荷的情況下,都市圈的發展亟需進行科學的有秩序的規劃。
都市圈生長的原始目標并非來自于經濟發展的動力,而更多的是被動型的疏散作用。在早期的歐美大都市中,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導致這些特大型都市普遍承受了難以化解的壓力,包括人口密度、住房緊張、房價高漲、環境惡化、交通問題等多種城市病。而都市圈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核心問題不僅在政府的推動,更在于生活中公眾的需求。
大都市中普通市民的壓力隨著都市的生長越來越大,房價的飆升,通勤的困窘,職業的競爭和生活成本的增長,每一項都使許多人處在高度緊張狀態之中,于是逃離北上廣才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也對都市造成了一些壓力:如何繼續維持對人才的虹吸效應?
為了緩解特大都市壓力,周邊城市開始有意識地建設分解和服務大都市的功能。比如,成為大城市的“后花園”。慢慢地,各國的都市圈往往成為規劃型都市圈,有意識地建設圍繞一個大都市的有機體。人口全部都積聚在中心城市中,這與都市圈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恰恰因為大都市本身的自然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過度聚集的人口又造成了房價的高企不下,以及生存環境的惡化與社會關系的失調。因此,都市圈的分流功能在減少人口密度方面就顯得十分重要。
與此相輔相成的,便是都市圈的經濟發展。周邊中小城市應與大型城市形成有機經濟體,而不是對大城市經濟的復制。例如盡管洛杉磯是美國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但它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因為周邊的城市群,包括硅谷的興起,非常有效地分流了它的城市壓力,因此,洛杉磯更多地成為商業、文化和旅游型的城市。
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由于它的出現,從而使人口城鎮化成為可能。但是對于當下的都市圈建設而言,如何讓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僅是一群城市的簡單組合,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都市圈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應該真正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創造機會,緩解壓力,制造幸福。有一天,當人們可以說,逃離北上廣躲進都市圈的時候,它才是真正成熟的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