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官方層面最高的一次對于生育率提出警示:民政部部長李紀恒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并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之前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如此逐步放開,其背后還是對于放開生育可能會導致中國人口大幅度增長有所擔憂。但如今看來,這種擔憂完全是基于對中國人口增長太樂觀的基礎上。現在的問題是,你讓年輕人生,他們也不愿意生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人口的出生率也成反比地下降,這其實也是一個國際的通行規律,經濟的增長和人口的出生率其實是成反比的。所以我們看到像日本、歐洲這些國家都陷入了生育低潮期。而東南亞等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人口卻迎來集聚式的快速增長。
這是因為經濟的增長會帶來整個社會生活成本的提升,消費、教育、醫療等使人不堪重負。人們會更多地注重下一代的素質培養,而不像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家庭需要更多勞動力,所以會追求多子多福。
但是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第二、三產業發達之后,最重要的是高學歷、技能熟練的專業人士和技術工,這就意味著勞動力是需要精心培養的。因而每一個家庭對于子女的需求,就有別于以前的模式,需要多重投入。以前多一個孩子只是多一雙筷子,現在絕不可能這么輕松了。
此外,還有人們觀念的轉變,很多人開始不愿意生小孩,或者說,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晚婚晚育,也會導致整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當然也有環境因素造成的一些人不能生育。這也是為什么放開二胎之后,中國并沒有迎來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反而是比預估的增長率還低。所以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不是要談“不要再計劃或者說限制生育,應當全面放開”的問題,而是要直接進入討論如何鼓勵生育的階段,否則中國將陷入低生育率的可怕陷阱中。
這不是杞人憂天,世界上進入到這個陷阱中的國家,幾乎沒有成功走出來的,比如歐洲發達國家和日本,都已經嚴重老齡化了,生育率在低水平徘徊。而且從全球來看,中華文化圈生育率最低,鼓勵生育難度最大。2015年除中國大陸外,生育率最低的是澳門、臺灣、香港、新加坡,分別只有1.14、1.18、1.20、1.24。
如今對于中國來說,因為人口基數大,一切還來得及,尤其是有針對性地改善社會環境,形成大家能生、敢生、愛生的生育環境。其中重點是在教育方面,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外,在學前教育方面還很不均衡,這讓很多年輕人對生育望而卻步。可以由政府補貼建立更多育兒中心,提供放學后的托管服務,鼓勵家庭式托兒機構發展。目前的個稅減免也需要對二孩之后的生育有更多抵扣,甚至考慮給予補貼。目前只有孩子3歲入園入學以后才可以享受到抵扣,這顯然有待完善。
生育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擔,還需要完善更多面向女性的保障政策,解決她們的后顧之憂。這一點俄羅斯的產假制度值得借鑒。俄羅斯婦女在生育前后可休140天全薪假;然后可休一年半的半薪假,領取原工資40%的補貼,由國家社會保險基金而非雇主支付;如果需要,還可以休一年半的無薪假,雇主必須保留產婦的職位。婦女一生可享受四年半的半薪產假,產假計入工齡,可以保證不間斷地照顧好三個寶寶。俄羅斯和英國的帶薪產假都可以由祖父母分享,便于讓母親早返工作崗位。而一些老人也愿意提前退休來帶孫輩,計工齡、繳社保的同時,還能享受天倫之樂。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女性因為照顧孩子而影響自身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