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段秋桃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我院成立了護理質量監督管理小組,專門對護理質量進行檢查管理,由各個科室分別作為管理個體獨立存在。也就是說,心外科質量管理小組的組長就是護士長,各組長要定期對護理小組的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評定,進而分析全科的護理質量。在評定和考核的過程中,要將考核內容具體到個人,結合科學化的獎懲制度落實獎懲細則。比如,心外科護理工作考評中,護士長要給予護理質量好的個人以獎勵,對于服務質量相對落后的護理人員要給予談話等其他形式的懲罰。
目前我們對護理人員采取的是分組管理模式,組長由高職稱、高年資的護士擔任,其負責的內容包括制定護理計劃、監督本組人員的工作情況、安排成員分管患者管理小組護理質量以及定期反饋存在問題等。
要定期組織護理骨干外出學習,并在學習回來后作為帶教老師對其他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實際操作技能、專業理論知識、行為規范、禮儀規范等。現有的培訓方式主要是充分結合課堂教育和技能培訓,并在護理人員學習完畢后進行相關的考核工作[1]。
護理理念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需要邁向高層次、人性化的轉變,即關愛患者心理和照顧患者的社會屬性,從被動執行醫囑到主動關心患者。針對這點我們采取懸掛宣傳欄并給患者發放手冊的方式,營造出優質護理服務的文化氛圍,更好地傳達優質護理的內容和理念。
第一,實行包干責任制。結合我院護理資源、患者病況、護理工作量和護士個人的能力等因素,每位主管護士負責3 名護士,每位護士分管4 張床位,在護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不間斷的、優質的護理,共同完成科室內所有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任務。
第二,建立流動護士工作站。有條件的醫院或者科室可以購進多功能護理車,在進行臨床護理時,由管床護士結合患者的病情和護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選擇護理需要的設備物品,將所需物品一次準備齊全推進病房,之后開展常規的護理工作。這樣護理人員能夠隨時運用流動護士工作站,也就是多功能護理車來完成隨機的護理工作,縮短護理時間,提高護理效率。
第三,嚴格開展床邊護理查房制度。要試行嚴格的床邊護理查房制度,每日由主管護士負責檢查護士對患者的病況、治療和護理方法、臨床觀察上是否完全掌握和正確實行。同時就護理方法聽取患者的建設性意見,以不斷地完善護理方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
第四,實行表格式文書書寫。變原來復雜、繁瑣的護理文書為簡單的表格文書,這樣不僅能夠簡化護理文書程序,還能有效節約時間以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護理。
第五,改革交接班時間。改革前,每日設:上午班,小夜班,大夜班,加藥班、加強班,治療班,辦公班,總務班,其中每班為2 人,責任主管1 人,護士長1 人,每日的在班護士達18 人,各班工作時間8.0~8.5h,其中加藥班、加強班,治療班,辦公班,總務班(8:00~12:00,14:30:~17:30)10 人,如果按包干護士平均1 人管患者為3 人,護士長負責行政管理,所有班次護士輪值。這樣交接班就非常的繁瑣,班次多還亂。這種排班制度需要較多人數輪流交接班,但目前護理人員數量較少,本身護理工作量又比較大,護士很有可能為了不影響交接班而忽視了對患者細節化的服務。所以,我們可以結合新的管理思想,采取連續性排班制度和責任制度相結合的排版方式,以患者的利益和舒適度為重點考量因素落實排班制度。新的排班計劃中,對患者的查房時間從晚上十點提前到八點,這樣能夠保證患者的睡眠充足,對于其身心健康恢復具有積極意義,因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護士對管理是否滿意直接關系到護士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多數護士害怕或不喜歡上夜班,從而造成了人才流失。改革后:白班(7:00~18:00),夜班(18:00~8:00),每組為4 人,4 組人輪流輪轉,這樣共需16 名護士,1人辦公為處理醫囑,護士長仍負責行政管理。其中1~25 床為輕患者為低年資護士,25~50 床重患者為資深護士,每組設一個組長,組長為資深護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對于低年資護士心里感覺安全,踏實,尤其減少次數,而且避免交錯的發生。
床邊護理服務模式的引入,優化了現有的服務內容,提高了心外科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讓患者體會到了服務品質的提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可以說床邊護理服務的引入實現了護理服務質量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