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當今世界全球化發展遭遇一股巨大的逆流,但它一路向前的趨勢不可阻擋。然而,一些全球性大國,憑借全球化之機,利用處于主導地位的網絡信息傳播,大力宣揚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推行一系列文化滲透政策,以達到促使不同意識形態國家“西化”的目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話語權,并未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而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現代世界文化的發展,出現一股新的潮流,其代表人物是號稱理論家的薩義德、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他們主要通過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話語研究,在內容和形式上似乎打破了原有的學術界限,不斷向主流文化發起攻擊,這種文化理論在不斷反思曾經不光彩的歷史所造成的文化后果的同時,強烈關注文化的多元性與差異性,文化與政治、與帝國主義,全球與地方區域、與民族身份、與種族等多重復雜關系,試圖用新的理論框架重新解讀和闡釋不光彩歷史的過去和現在。
在世界工業革命時期,某些國家為開創新的工業體系,利用優勢力量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控制他國。在當今信息時代的潮流下,某些國家以文化載體為手段,把自己國家的制度安排、道德訴求、價值原則和行為規范影響他國,這種手段往往是溫和的、體面的和無形的。而有些國外跨國公司也在宣傳著他們母國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從而在精神文化和價值觀上影響他國,這種文化滲透的洗腦作用是直接和深遠的。
全球化時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演進,當代世界文化的理論家們更注重地方性區域文化的研究,試圖撥開現代雜色紛呈的文化帷幔,進一步探視世界多元文化的屬性和質地,用以整合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構建不同文化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機制,試圖闡釋當代某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可能引發地區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勢必引起地區國家不得不對民族本土文化進行重新思考。
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艱難發展歷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中華文化強勁地走向世界,中國力量、中國方案、中國故事引發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關注,中國在國際社會提升了的話語地位。但是,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文化主體間的交往并沒有平等的進行,某些大國仍然謀求現實的更大范圍的經濟擴張、政治獨斷等既得利益的同時,又通過自己的國家意志和生活邏輯,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倫理道德、價值標準和思想觀念等意識形態主導權來塑造世界。在意識形態迥異的東方國家只能未雨綢繆,以自信從容的積極心態,勇敢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同時旗幟鮮明、多措并舉地堅決抵制和回擊文化擴張的沖擊。
中華民族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文明歷史漫長悠遠,立足于本土文化自信,建構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堅守民族文化認同的心理底線,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所在。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在共同的血緣和地緣關系基礎上結成的文化共同體,而民族生存發展的深厚根基和精神紐帶就在于文化,任何丟失文化特征與文化背景身份的族群,根本就不可能成為獨立的民族,僅作為人口而存在。因此,捍衛和保存民族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獨創風格,有利于解構和抵制某些大國推行文化滲透的影響。
綜觀歷史和反思現實,世界上沒有國家能在完全拋棄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文化的特質和各種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不可能依靠全盤照搬照抄或通過簡單移植實現的。當下的中國要穩步推進現代化,必須扎根于民族現實的文化土壤,賦予新時代民族文化的特質,積極構建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平等對話的機制,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不斷消化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促進本國民族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多樣性世界文化提供中國智慧,為建構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貢獻,讓錦繡的中華文化耀眼于世界文明的燈塔。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民族國家之間意識形態的碰撞、摩擦在所難免,但在文化信仰、價值觀等層面的差異和紛爭,是有著更深刻、更持久的內涵,它直接熔鑄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我們在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必須謹慎對待并切實采取措施,從國家文化主權的高度加以鑒別吸收,務實管理,制定收斂性的防御措施,保護本國民族文化,以防范制止外來文化對本國民族傳統文化基礎的沖擊和解構,從而消解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領域肆無忌憚地滲透和推銷的途徑。
在建構有效文化安全機制過程中,歐洲等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歐洲國家經濟基礎比較雄厚,文化相對發達,但歐洲國家的視聽市場份額面對美國電影、電視節目的強力沖擊時,紛紛制定外來電影票房收入的特別稅,以補貼本國電影業,同時對于本國電視節目頻道實行特別配額制度,有效地保護了歐洲人共享“歐洲原有”的文化。此外,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政府則分別嚴格規定外來影視節目播出的數量與外國期刊的發行量。歐洲等國家的經驗啟示我們:在引進外來文化成果時,既要保護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安全等具體的文化安全外,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的民族性與先進性關系,并兼顧文化的世界性與多樣性等關系問題,惟有這樣,才能走上文化強國的健康之路。
文化產業通常是挖掘運用文化元素,將文化創意成果和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為內生驅動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式和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借鑒別國先進經驗,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將文化的各種內容要素與相關產業的資本和技術聚集融合發展,發揮市場創新的動能,促進產品價值增值,提升文化競爭力和軟實力。
近年來“互聯網+”理念在各類產業中廣泛運用并取得可復制的示范效果,它的核心發展理念是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并由此激發出巨大的創新活力,已經成為一種新業態、新趨勢。在數字化、智能化和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借力“文化+”產業模式,將產業植根于文化土壤,堅持以文化元素為主導,運用文化基因,推動文化與科技、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產業中各種文化元素和市場要素都得到充分運用。換句話說,就是將文化的經營理念、文化的符號價值向文化產業滲透,運用各種生產要素整合起來的產業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使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生產得到高度統一,促使產品不斷創新,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從而驅動和激發文化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實現全產業結構的優化。
文化的靈魂與活力在于創新,我國在全球文化市場競爭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快我國文化體制和機制不斷創新,從頂層戰略的高度制定和規劃國家文化發展的路線圖,推動文化創新治理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制定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文化政策和產業政策,直至2035 年基本實現文化現代化。文化創新要遵循文化的發展規律,堅持辯證的文化發展觀和開放性,著眼于觀念新穎的理論創造,用體現時代氣息,反映民族面貌和獨特個性的多樣化表達方式,搶占世界文化制高點。文化創新必須不斷加大投入,完善保護文化成果的制度和產權清晰的法律體系,確保文化成果的原創性。文化創新還必須注重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全媒體和融媒體,在世界文化傳播舞臺中發出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傾心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在當今國際互聯網時代,有資料統計,中國網民數量就達7 億以上,網絡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對人們的思想認知、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產生深刻影響。但同時要看到,來自國際互聯網的信息量以國外居多,而來自中國的信息量較少,某些大國借助于強大的經濟力量、優越的英文電子文本和互聯網傳播技術體系,強勢推銷大國的價值理念、政治制度和社會倫理,構成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信仰、民族文化心理和社會倫理生態的嚴重沖擊。為此,我國必須增強國際互聯網的技術應用和開發能力,提升互聯網文化產品、成果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擴大國際互聯網中文信息傳播區域和覆蓋面,由此不斷增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從而確立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和增強新時代網絡文化的話語權。
盡管全球化在當前遭到一股強勁的逆流,但它依然是當代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技術、人才等交流,無論從速度、強度、范圍、規模等大大超過過去一切時代。在全球化曲折演進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而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就在于價值觀,價值觀不同,文化的屬性和性質就不同,因此,必須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青少年是思想最活潑和富于創新的敏感群體,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和想象,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因此,必須積極關注和引導青年一代,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培養愛國愛黨情懷、視野寬廣、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我們要冷靜從容面對某些大國的文化滲透政策,在堅決反對和抵制的同時,嚴肅認真地透析并揭露其本質,在國際多邊文化交流中,構建平等對話、價值多元、自由開放的人類文化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