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曉鏘
無論取意為何,指涉為何,場景為何,“+”并不簡單。
加(包括減),應該是人類最早掌握的運算技能,出自于實踐與經驗的累積,也來自于人的意識和邏輯的進步,凝結出漸漸通行于全世界的符號“+”,有學術的進程,也有傳播的功勞。但至少在十六世紀時這個星球上大多數的數學家,用的還是拉丁詞語“Plus”的首字母“P”表示加號。而文明同樣先行的古代中國,慣常將運算過程在算盤或算籌上完成,指頭翻飛,算珠噼啪后直奔結果,也不需要什么符號,記錄時皆用了文字。
今天來看,對普通人而言,加法只是最簡單的數學任務之一。作為一級運算,它的優先級要低于乘除,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式子中,先進行乘除運算,再進行加減運算。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乘法本質上也是加法的特殊形式——這是小學生的課程。最基本的加法:1+1,有能力完成它的據說包括了5個月大的人類嬰兒,還有其他一些動物物種。
我們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個經營過程,定然離不開加減的核算。老子的“無為”哲學似乎在教我們做減法,但他的意思,其實是要讓你在物質之外的精神境界里有增量。即便到孔子那里,在“知天命”之前,他都在學,在立,在追求。更普遍的人生和更真實的世界里,加法中有減法,減法中也有加法。也許“簡單”,如小學生終歸都會做到的某種應用題,說一池水,一邊進,一邊出,問什么時候水會加滿?抑或是問什么時候,水會流盡?還可能“復雜”如一些人所期望的,到年老時能將加減法兼集一身,減不必說,彼時的“加”,乃是把自己的學識、經驗,傳授、加諸給后人。
生命的長度與廣度,有空間的指標,也有精神的度量,大概就是這樣協同、運作起來的。也有些人自認可以超越加減,不露聲色,仿佛是在另一個維度上將自己調成了“靜音模式”,據說類似“自給自足”或“悶聲發大財”?也不得不面臨另一種指控,喚作“精致的利己主義”。
財富增加、體重增加、幸福感增加、負擔增加、焦慮增加、苦難增加……人的故事和世故里包含著TA的經驗、技巧、意圖和情緒。化繁為簡的符號也并沒有停止蘊藉地引申出充滿彈性、靈感、魅惑的新意義,幾乎可以代言一整個人類的豐富性,也意味著后者對豐富性有無止境的追索與探尋。
人作為群體的智慧成長,是總體信息的攝入、轉化之效率、質量的體現,并非局限為某種維度、某個族群的進退、增減、榮衰。作為個體的人,也有機會智慧地認識到,事物量增到一定程度,再難再有大的前進,“量變”總是臨界于“質變”。而“不加不減”“不多不少”的中庸姿態,也符合邏輯地取得了它的哲學地位,恰如“增一分為多,減一分為少”的“美”,是什么美?不能確定,但一定是理想的投射——此類狀態無法用符號或者公式予以呈現,近乎為一種虛妄的烏托邦。
理所當然,每個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不容抹殺的增量,分領了“人類”這個詞的內涵,而若每個人都能深化自己的屬性,所有人加起來,終將擴展“人類”這個概念的外延。來自于個體的智慧,最后匯流的路徑必是導向人類的整體性增益。這條“河流”天生是開放性的,并且自有其生態——之前已是如此,眼前的互聯網時代只不過加速了這個原本就存有的進程。
險象環生與逼仄陰鷙并沒有減少,陷阱與漩渦甚至更多更隱秘。譬如令誠實者深惡痛絕的詐騙不過是換了陣地和戰袍,潛伏在更無形的覬覦里;即便是人工智能,也可以毫無同情地利用大數據,不知疲倦地對熟客進行價格圍獵,總有人不明就里;甚至你不過是走進一家線下的房產銷售中心,人臉卻已經被鎖定,你的身家、習慣、隱私都在后臺列表,開始執行加權與量化的分析。
其余,在信息世界里盡享信息增量的人,也可能只是織就了更華麗的一座“繭房”,只聽到看到自己想得到的特定信息,束縛之絲是“志同道合者”的加油與擁簇;投身于人頭攢動的資本市場,以為掌控著自己的財富與意志,卻不知自己與財富是被日益增長的恐懼或貪婪輪流在掌控;“我加你沒別的意思”,app里叩門而來的開場白平淡無奇,重點也在尚未道出的后句與后續,是直抒胸臆、開門見山的坦蕩,還是欲蓋彌彰、掩耳盜鈴的心機?人間所知所見的后招與后勁,從不因場景的線上線下之歧而果真分道揚鑣,蹊徑另辟……
無論取意為何,指涉為何,場景為何,“+”或“加”都不簡單。所串聯的是數值也是人心,化身為抽象后仍執意勾勒具象。而化繁為簡的努力到最后,追問的最根本問題,可能竟還是“到底什么是符號?”人類思維對數學和真相的攻克從“1+1=2”又逐漸走到了“1+1=?”。人,不斷創造符號、使用符號,也難脫被符號所控制,甚至被符號拋離……為它焦慮又歡喜,為它奔走又駐足,最后成功將價值觀和故事感嫁接在了一起。這屬于人的特質,循環于人的來路。
是不是也神似“寫作”這件人類獨門功夫的境遇?一個思考、探索、表達著的人,總希望自己筆不停輟、文不加點,才華有加又能引人入勝,他的“意思”棲身于符號,浮出于春秋,周旋于真偽,歸省于善惡,苦心孤詣至此,或難免降解為泥藻,又或能有某種微小的增益——以上簡事繁為的文字,大抵也如此——沒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