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珍
美術課程與其他文化課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更加注重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作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美術思維,并提升自身素養。小學生在當前的年齡階段正處于感知生活的“黃金期”,對于生活中的眾多事物都會產生興趣,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富有藝術感的作品,從而強化生活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巧用碎紙片”一課為例,“紙”作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其自身不僅有多重用途,在美術教學當中也有著一定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教學當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碎紙片進行想象,并且利用添畫等方式強化造型的表現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大膽展示出來,也可以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定數量的碎紙片,并且將其分發給學生,每位學生會得到不同形狀的碎紙片,根據手里現有的碎紙片進行想象,并“組裝”成相應的造型。學生在拿到碎紙片后都在動手進行拼接或者繪畫,有的學生將碎紙片拼接成愛心,也有的學生根據碎紙片的形狀,在其周圍畫上相應的圖畫,使其成為添畫的一部分。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可以開展“創意作品賽”,在班級中指定的地方展出學生的作品,學生可以投票選出自己認為最有創意的作品,票數最高的作品將成為本次比賽的冠軍。除此之外,本節課程中的內容也能積極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為生活增添色彩,例如,學生可以利用碎紙片制成風鈴,掛在班級的美術作品展示區或者家中,不僅可以體現出美術的生活價值,也可以利用這些物品點綴學生的生活,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美術教學作用。
美術作為藝術類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將教學眼光局限在繪畫能力上,而是要激發學生的靈感,并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從美術教學角度上來講,教師僅利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很難促使學生得到實際提升,只有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的“美”,才能迸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
以浙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民間面塑”一課為例,民間面塑與小學生的生活看似遙遠,但是也存在著細微的關聯。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學生較為熟悉的民間面塑,例如面花、花糕等圖片。根據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在生活中看到過面塑。學生在得到教師的提問后展示出強烈的回答欲望,有的學生說自己見到過街邊賣面塑的小攤,很是喜歡這種藝術的表達形式。小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難免會有回答錯誤等情況,教師在面對這一情況時需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將回答的正確與否放在次要位置。在學生對民間面塑產生一定的理解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發相應的制作素材,學生可以參照書中的圖片進行繪制,也可以自行創作。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會在已有的美術知識上進行創新,并且感知美術在生活中的表現。除此之外,美術課程中不僅包含繪畫,也要加入適當的鑒賞環節,開拓學生的美術思維。例如,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美術博物館、教育基地等場所,這部分場所不僅與教學內容涵蓋相同的元素,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作靈感,為后續美術教學奠定基礎。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視域下,可以更好地理解美術課程中涉及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美術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
綜上所述,生活化視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并且在實際教學中也逐步得到應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小學美術教學的不斷發展,教師將視線放在生活當中,指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素材,并且將兩者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美術發展方向,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提升自身內涵,強化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