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秦皇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北 秦皇島 066000)
針對我國企業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中國工傷保險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在企業、員工、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工傷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不僅有利于企業在減負的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行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國務院 在 2011 年修訂了《工傷保險條例》,不僅簡化了相關認定工傷范圍的程序,而且還促進了與工傷有關的保險待遇,在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下,保護企業的生產安全和工人的合法權益。
(一)制度覆蓋范圍較小且農民工參保率總體不高
近幾年,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明顯擴大,但總體上看,其覆蓋面仍相對狹窄,城鎮職工參保覆蓋面明顯高于農民工。農民工就業統計數據顯示,在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及零售業等領域內就業的農民工多是自營就業,在工傷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內,農民工的參保率非常低,也就是說,當前工傷保險制度尚未覆蓋自營就業的農民工,其覆蓋范圍仍相對狹窄。雖然各級政府部門都成立有工傷保險機構,部分省市甚至將工傷保險延伸至了鄉鎮及街道,但在具體執行中,卻受到參保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用人單位為工傷保險的參保范圍,職工為參保對象,該條件明確要求,勞動者與單位間應存在勞動關系方能參加工傷保險,即無用人單位的勞動者是無法參保的。而自營就業的農民工因不存此勞動關系,從工傷保險的參保條件上看,其是無法參保的,進而限制了工傷保險的參保范圍,導致農民工的參保率總體不高。
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安排呈現去組織化、碎片化和靈活性的新業態的特征,此類從業人員及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也應受到關注。但依據工傷保險制度對參保范圍的界定,這類勞動群體是無法納入工傷保險的參保范圍的。
從參保率來看,雖然農民工的參保率不斷上升,人數不斷增加,但同農民工的總數相比,其參保人數不足40%,而城鎮職工的參保率已超過75%,農民工的參保率遠遠低于城鎮職工的參保率,僅是其參保率的一半多。同時,工傷保險的參保率雖然每年都在上升,但其上升幅度較低,這主要因為工傷保險未能真正在廣大勞動群體中全覆蓋,或實施的比例太低,加之漏保、逃保現象的常態化,致使工傷保險的總體參保率不高。
(二)工傷保險基金收支結構不科學
在工傷保險的征收方面,部分企業存在少報、瞞報職工人數的現象,特別是鄉鎮小企業、合資企業、私營企業對參保工作不積極,這給參保基金收入及支出帶來嚴重影響。同時,用人單位在工傷保險費繳納的財務管理中,國家尚未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及規定,造成工傷保險基金的記賬混亂,企業所交保險費用或計入了生產成本,或列支為管理費用,項目開支非常混亂。有些醫院針對工傷患者的治療存在違規操作的現象,從而導致基金支付的增加。
同時,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結構不科學,工傷保險基金在康復性支出、預防性支出和治療性支出方面的分配不科學不合理。現行工傷保險基金分配多傾向于治療性支出,而對職業康復及工傷預防方面的投入卻極少。雖然《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了工傷保險要同職業病防治和事故預防相結合的原則,對其資金配比卻未進一步明確,進而造成事故預防和職業康復的投資較少,缺乏資金的有效保障。這就造成工傷保險的基金存在大量結余,收支結構失衡,不利于參保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不利于工傷保險業的久遠發展。
(三)職工維權賠付難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中的追償權和法律監督機制尚不完善,在社會管理及法律層面存在薄弱環節,甚至是真空地帶,安全生產標準及法制滯后、不完善,存在監督不力、執法不嚴的現象。現行《工傷保險條例》對醫療費用的相關追償權進行了明確,對用人單位重大過失、故意造成的職業傷害,工傷保險基金的追償權卻未明確。同時,在工傷認定過程中,很難進行調查取證,尤其是在界定工傷,司法醫療機構認定工傷和鑒定勞動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很長時間,這勢必會增加工傷維權的難度。
(四)工傷保險制度的運行機制不完善
當前,工傷保險制度存在宣傳力度不足,費率機制不科學、基金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雖然我國實行工傷保險已有多年,但由于人員配置的不足及工作量大,工傷保險工作仍然無法廣泛開展,也無法廣泛宣傳和做大型宣傳活動。同時,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中的一種,長期以來,人們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較為重視,而對工傷保險則極少關注,認為其是可有可無的小險種,特別是企業領導,其工傷保險意識更低。
由工傷保險的費率機制看,當前我國工傷保險實行的是浮動費率,卻沒有構建浮動費率同綜合量化指標間的系數關系,制定的差別費率也不科學,費率確定不合理,未能從行業特征、行業差異及事故發生概率等方面進行思考,致使工傷保險費率無法發揮其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
(一)做好新版工傷保險條例的宣傳、實施和解釋工作。與原規定相比,新的工傷保險條例作了較大調整,有效擴大了工傷保險的覆蓋面。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也應當按照規定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優化了工傷認定程序。同時,工傷保險待遇有了很大提高。為防止職工在適用新版工傷保險條例時出現各種問題,各單位要充分做好新條例的宣傳和解疑工作。對員工逐一講解本規定的條款。處理具體問題,防止法律糾紛和造成不和諧因素。
(二)做好新舊系統的更新和銜接工作。對于老職工的保險待遇,各單位要檢查不足,補齊遺漏,并加大增加幅度。為穩定職工情緒,因勢利導,做好解釋工作,防止新舊制度運行中出現不暢現象,同時采取切實措施,確保受傷職工的生活得到穩定保障,我們必須以新修訂的規章為原則。要體現國家對傷者的關愛,體現新條例以人為本的宗旨,過多地調整和控制新制度的條款和變化,要注重研究,讓每一個員工都能了解到位,確保自己的利益,實現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平衡員工權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利益。
(三)擴大工傷保險的適用范圍。社會保險應遵循“多數原則”。也就是說,參加保險的人越多,風險就越容易分散。受傷的人會得到更多的保護。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更多地遵循這一原則。也就是說,參加工傷保險的人越多。工傷保險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據了解,德國和日本的工傷保險覆蓋率幾乎達到100%。在這方面,各單位要學習。
(四)提高工傷保險待遇。第一就是我們需要建立補助待遇制度。我國工傷保險沒有制定專門的補貼制,且只規定了基本待遇。因此中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建立相應的工傷保險補貼制度,讓我們的待遇制度變得更加合理。第二點就是工傷保險待遇是以貨幣形式出現,近年來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非常嚴重。盡管中國也有適當的待遇調整機制,但是因為一年只調整一次,過于機械和僵化。因此,中國工傷保險利益的制度和調整可以有效地借鑒國外一些最科學的治療機制。也符合國內各國人民收入的結合,使工傷服務實現了自動調整,有效地促進了企業職工工傷待遇保障機制功能的實現。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從農業生產中加入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在工業操作中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發生頻數也在隨之增漲。作為國家安全生產的保護網,工傷保險制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過一些調查表明,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在農民工群體中,這一點尤其嚴重,農民工群體的職業傷害發生率曲線接近中國GDP 的增長曲線。在此背景下,特別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使工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實現被保險人群的廣泛覆蓋,發揮預防作用,使工人真正享有平等待遇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