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凡超
(金華市賓虹小學,浙江 金華 321000)
隨著“京劇進課堂”試點學校的建立,相繼的許多傳統的地方戲曲也進入了中小學的課堂。金華市教育部門2008 年發出了《關于婺劇進校園的活動通知》,隨后,為了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婺劇,弘揚婺劇文化,確立了婺劇進校園試點學校。婺劇擁有了400 年的歷史,作為祖國的未來的青少年們,將是中國優秀文化傳承并發展的主力軍,而學校是每個青少年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早在多年以前,金華市的鄉土教材中也略有提到婺劇。在2005 年,金華中小學鄉土教材《錦繡金華》八年級教材上就將婺劇系統、簡略地整理進去,編寫了兩個課時《探索婺劇淵源》和《感受婺劇藝術》。可是這些知識只是停留在課本上,學生對他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對于教材中的知識更多也是為應付考試的。雖然,婺劇的各腔調、劇種很早就有自己的科班,還有各種婺劇的訓練班,還有專業的藝術學校的建立。然而,大多數的中小學的音樂老師缺乏對婺劇深入的了解。
隨著校本課程的建設,金華的傳統文化漸漸走近中小學的課堂,給學生們帶去了不一樣的課程,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了解自己家鄉的傳統文化。2008 年,市教育局辦公發出了《關于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的通知》,并在金華四中舉行了啟動儀式。金華的各個學校都觀看了由浙江婺劇團的演員們帶來的婺劇的表演和講座。婺劇團的表演讓學生們與婺劇“面對面”,從視覺和聽覺上同時感受婺劇的魅力,而婺劇團老師的講座使學生們對婺劇的內容內涵有了正確的了解。婺劇團還根據中小學生的課本內容編排了“課本劇”,并很快被中小學生接受并喜歡上了。接著市教育局在眾多學校中確立了婺劇校園試點,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對婺劇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試點的確立,讓學生們在校園學習中切身的去感受婺劇。
金華市賓虹小學是婺劇進校園試點學校之一,原創婺劇折子戲《草船借箭》在今年的金華市第四節中小學婺劇匯演2017 金華市中小學生藝術節戲曲專場榮獲一等獎。學校開設了“丫丫唱大戲”社團,專門用于社團學生學習婺劇。1.在師資方面:學校聘請浙江婺劇團的專業老師每周兩次訓練,每次一個半小時,并有校音樂老師同旁學習,協助指導。2.在教學方法方面:婺劇團的老師有系統的教學計劃,將之用文字的方式都計入在學校設計的“幸福+手冊”中,戲曲中的唱念做現在都有所涉及,使學習更為系統、專業。學校每年都有一次校級迎新音樂會,社團的孩子都會在上面亮相。
金華市東市街小學是最早舉辦婺劇興趣小組的學校之一,自2003 年起學校就讓婺劇進入了校園。學校排演的婺劇《三請樊梨花》參加了多次演出,并多次獲獎,此次高難度劇目《》中的小主演已有了五年的功底,獲得一致好評。1.在師資方面:東市街小學音樂老師有一套較為系統的教學方法。一開始也是向一些婺劇團的演員尋求幫助的,如:化妝、服飾等等。經過多年的教學,老師不僅將婺劇帶入了校園,更將婺劇帶入了音樂課堂。在音樂課堂上就已開始學習婺劇,并將有潛質的學生挑入婺劇興趣小組,更加系統化的學習。2.在教學方法方面:老師摸索到了一套教學方法,婺劇在語言的念白上大多數都接近金華本土方言,而城市中的小孩很少接觸本土方言,戲曲旋律節奏拖拉,這些就更要發揮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正所謂“口傳心授”。3.在創造婺劇校園環境方面:將音樂課婺劇學唱和美術課婺劇臉譜的學畫結合起來,從多門課程著手,讓學生更全面感受婺劇。多次邀請婺劇團演員和興趣班的學生聯合表演,通過向婺劇演員們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
隨著世界向多元化趨勢發展,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沖擊著我們,同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婺劇作為傳統藝術文化也只是與鄉鎮農村中的一部分中老年人結緣,而城市中就很少聽到婺劇的聲音,青少年對婺劇更是趨之若鶩。而婺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傳承和發展極其重要,想要繼續要傳承與發展下去,就要加強青少年一代對這本土文化、傳統藝術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培養,加強對婺劇的認識,而婺劇進校園活動無疑是推進了青少年對婺劇的認識。
婺劇進校園,確立了多個試點學校,各學校婺劇社團和婺劇興趣班也相繼開辦起來,也有不少的學校,將婺劇與校本課程將結合,開展各種相關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婺劇作為傳統的藝術文化,是婺州人民智慧的結晶,他的審美價值不言而喻,婺劇進校園讓學生體會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的增大以及受一些垃圾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五千年歷史孕育的優秀道德遺產。婺劇作為婺州民族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大多來源與民間,創作與民間,流傳于民間,引導民眾的道德價值取向,正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極好教材,在傳統戲曲的精神影響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