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輝,徐 銳
(1.襄陽市煙草公司南漳縣煙草專賣局,湖北 南漳 441500;2.湖北省煙草公司襄陽市公司,湖北 襄陽 441000)
烘烤是煙葉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1],科學合理的烘烤工藝能使成熟煙葉的優良性狀比較充分地表現出來[2]。云煙87為南漳地區主栽品種,深受工業企業青睞,但是云煙87上部煙烘烤在當地存在掛灰煙、青煙多等烤壞煙情況,直接影響黃煙率,烤后煙葉雜氣重、刺激性大,上部煙葉品質不高,導致煙農收益低,無法滿足工業企業對優質煙葉的需求。為此,本試驗在常規密集烘烤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采取“中溫變黃,中濕定色”烘烤工藝,探索云煙87上部煙葉適宜的烘烤工藝,以期提高上部煙外觀質量和內在質量,為進一步提升上部煙葉質量提供參考。
試驗在襄陽市南漳縣李廟鎮五渡溝村密集烤房群進行,海拔680 m。供試品種為云煙87,移栽時間為5月7日,行距130 cm,株距50 cm。土壤質地為黃棕壤,土壤肥力中等。按照當地優質煙葉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栽培管理,選取煙株長勢均勻、成熟度一致的上部煙葉(第15、16葉位)為試驗材料。采用氣流下降式密集烤房(2.7 m×8 m×3.5 m,三層)進行烘烤,供試煙葉要求同一天采收、編煙、上炕、點火,烤房裝煙330夾/炕,鮮煙重約15 kg/夾。
本試驗設置兩個工藝曲線,處理T和對照CK,每個處理3次重復。
處理T:“中溫變黃,中濕定色”烘烤工藝,關鍵溫度點設計為:“一短”即:縮短38 ℃前低溫變黃時間,“二中”即:中溫變黃,主變黃溫度確定在40 ℃至42 ℃和變黃期與定色前期濕球溫度適中,“三延時”即:在44 ℃、46 ℃、48 ℃分別延時慢升溫定色。
對照CK:常規密集烘烤工藝,關鍵溫度點設計為:36 ℃葉尖變黃;38 ℃為主變黃溫度,葉片8成黃;40~42 ℃黃片青筋,主脈發軟;44 ℃勾尖卷邊;46 ℃主脈褪青泛白。處理T較對照CK變黃期縮短了16 h,定色前期延長了8 h。具體設計見表1。

表1 試驗設計
煙葉烘烤結束后,計算耗煤量、耗電量,每個處理取B2F 2kg進行外觀質量評價和化學成分檢測。
2.3.1 外觀質量
為了便于統計分析,根據烤煙分級標準參照鄭州煙草研究院制定的烤煙外觀質量評定標準[3],對成熟度、顏色、結構、身份、油分、色度等煙葉外觀質量進行評定。
2.3.2 化學成分
按YC/T159-2002、YC/T162-2002、YC/T160-2002、YC/T161-2002、YC/T217-2007和YC/T216-2007方法測定總糖、還原糖、煙堿、總氮、氯、鉀和淀粉含量。
2.3.3 經濟性狀
按GB2635-1992烤煙標準[4]進行分級,計算產值,分別統計每個處理烤后煙葉的上、中、下等煙和級外煙比例、橘黃煙比例和均價。
采用Excel 2010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T與CK相比,烤后煙葉外觀質量的6項指標中,處理T顏色為橘黃、金黃,身份為中等,而CK顏色為橘黃,少許雜色,身份為中等至稍薄,處理T在顏色和身份質量方面均好于CK;處理T與CK相比,成熟度,組織結構、油分、色度等方面差異不明顯。總體而言,處理T烤后煙葉外觀質量優于CK。

表2 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烤后煙葉外觀質量比較
一般認為,優質煙葉的氮堿比為1,糖堿比在6~10范圍內為宜。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T總糖、還原糖等化學成分含量較CK有所提升,總糖、還原糖分別比CK增加0.46%和1.34%,淀粉含量比對照減少0.63%;而總氮、煙堿、鉀、氯含量無明顯差異,在化學成分協調性方面,處理T糖堿比較CK增加0.16,化學成分協調性更好,而氮堿比、鉀氯比差異不明顯;總之,處理T與CK相比,淀粉轉化更加徹底,化學成分協調性優于CK。這說明處理T烤后煙葉內在化學成分更加趨于協調且均在優質煙葉的要求范圍內。

表3 烤后煙葉化學成分比較(B2F)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烘烤處理對烤后煙葉的上等煙、黃煙率和均價有明顯差異,具體表現為,處理T的上等煙比例、中等煙比例、黃煙率、均價分別為52.81%、38.21%、90.98%和20.88元/kg,較CK提高了7.01%、4.05%、11.00%和1.30元/kg,而下等煙比例、級外煙比例分別比CK減少了4.04%、7.02%;數據表明處理T的經濟效益較CK增加明顯。

表4 不同烘烤工藝處理烤后煙經濟性狀比較
從表5可以看出,處理T的耗煤量、耗電量較CK均有所減少,烘烤成本減少了0.11元/kg。其中,耗煤量為1.39元/kg,較CK減少0.10元/kg;耗電量為0.20元/kg,較CK減少0.01元/kg。處理T能耗減少與低溫變黃時間縮短有關。由此可見,T1烘烤工藝較CK在烘烤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表5 不同處理烘烤能耗對比
采用“中溫變黃,中濕定色”烘烤工藝,烤后煙葉外觀質量較好。具體表現為煙葉顏色為橘黃、金黃,身份為中等。總體而言,提升了烤后煙葉外觀質量。烤后煙葉化學成分協調性更好。這與陸超等[5,6]的研究一致。其理論依據在于,該烘烤工藝條件下,變黃期和定色前期煙葉水分排除較少,更有利于煙葉內部生理生化反應,特別是淀粉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充分降解,促進總糖、還原糖的積累。
采用“中溫變黃,中濕定色”烘烤工藝經濟效益增加明顯。主要原因為采用該烘烤工藝在變黃階段,由于相對高溫的作用,上部煙葉葉片蠟質層軟化,葉內束縛水逐步排出,實現了黃軟同步的要求,變黃與失水更加協調,顯著改善了上部煙葉烤后外觀質量,提高了橘黃煙和上等煙比例,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并且在烘烤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原因為采用該烘烤工藝縮短了變黃前期低溫穩溫時間,耗煤量和耗電量有所減少,降低了烘烤成本。
同時,“中溫變黃,中濕定色”烘烤工藝對多雨上部煙葉烘烤有待進一步研究。對于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條件下產生的上部煙葉,由于葉片含水量增加,干物質積累相對虧缺,易烤性和耐烤性變差,采取中濕慢定色是否會導致雜色煙比例相對較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