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超學
(西南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國關于生活垃圾分類在2020年、2022年及2025年的工作目標。2019年7月1日上海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而大學生作為一個年輕、受教育程度高、生活垃圾生產集中的群體在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落實方面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討論如何做好大學生垃圾分類的教育工作。當前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培養大學生垃圾分類意識。有學者提出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垃圾分類經驗提高大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1]。也有學者根據所在高校的調查研究,提出通過加大分類知識普及力度、強化學生道德教育、積極開展問答活動等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2]。二是對影響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或行為因素的研究。有學者認為這包括高校的宣傳力度、垃圾收集設備分類標識及其便利性、自身對分類知識理解程度等[3]。有學者認為除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數量,其質量對大學生垃圾分類的意愿影響也很大[4]。三是對大學生垃圾分類的意愿和行為分離現象的探究。有學者發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高校的宣傳、垃圾收集設施、獎懲制度以及作用認知偏差[5]。有學者則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四個層面分析其原因[6]。這些研究總體上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沒有從強制垃圾分類時代的視角總結高校垃圾分類工作的特點;其次,對強制垃圾分類時代大學生相關教育的意義認識不足;最后,對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所提建議針對性不強。因此有必要從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我國垃圾分類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2000年開始試點探索,但是直到2019年上海執行強制垃圾分類之前,這項工作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其根本原因是沒有通過立法規范初始環節,即強制垃圾分類投放。當然垃圾分類的標準也是幾經摸索,目前才正式確定為四分法:其他垃圾(上海市的干垃圾),廚余垃圾(上海市的濕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之前各個城市也有二分法的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形同虛設,很少有人在投放時區分投放。所以和之前相比,強制垃圾分類可謂一個新時代,對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工作也應該在這一背景之下的展開研究。
強制垃圾分類時代高校垃圾分類有很多特點,但這里僅從開展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的角度進行討論。
這是由強制垃圾分類時代的概念決定的,也是和之前垃圾分類時代的根本區別。每個城市將結合當地特點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并付諸實施。高校作為管理責任人,將對大學生的垃圾分類投放做出規定,而不僅僅像之前那樣沒有約束力的倡議或建議。
這主要是指國家不會一次性全面鋪開強制垃圾分類工作,而是試點先行,逐步推廣。上海率先進入試點,46個重點城市在一年半以后開始,再然后是各個地級城市。這樣大多數高校將會有一段時間的緩沖期,并可以根據在滬高校的經驗來開展自己的垃圾分類工作。
強制垃圾分類時代按照高校垃圾分類工作是否成型進一步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成型前階段。這是指高校強制垃圾分類剛起步,大學生分類投放習慣的養成、垃圾收集設備的設置、管理制度等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調整,這一階段根據各高校的具體情況大概需要半年到兩年時間不等。第二是成型后階段。此時上述各方面都已趨穩定,高校垃圾分類表現出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點。
高校作為所在城市垃圾分類的管理責任人,承擔著相應的目標。因此幫助高校實現這一目標是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首要意義所在。而這也將成為高校衡量這項工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
在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一般來說一所高校的新生來自全國各地,也包括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和實踐參差不齊。因此,成功的在校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對新生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這將有助于該高校持續性地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并盡快步入垃圾分類成型后階段。這種示范包括知識性示范和行為性示范,即一方面老生可以對新生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指導與幫助,另一方面良好的垃圾分類行為對新生產生導向作用。
大學生因其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特點,其可塑性比社會公眾強很多。根據對上海部分高校教師的訪談,大家一致認為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后,大學生的垃圾分類行為比普通社會公眾要好。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當前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5.13%[7],而這一比例會隨著時間不斷上升。因此,接受了良好的相關教育并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大學生將成為引導未來社會垃圾分類的中堅力量。
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大學生垃圾分類的相關教育工作,比如上海通過開展在滬高校的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專題培訓,福州市各市直高校則將垃圾分類教育嵌入到思政課程中,江蘇一高校還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學分考核[8]。但整體而言,當前大學生垃圾分類相關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有人對北京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學校是否開展垃圾分類教育活動對學生是否進行垃圾分類有顯著的正向影響[9]。但如果一個城市距離強制垃圾分類尚早,或者說其他配套設施尚未齊全,此時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一定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人通過調查發現,有9成的學生認為垃圾分類很必要,但9成以上的學生從不進行垃圾分類[10]。因為學生只是接受教育而不用實踐或無法實踐,那很快他們就會出現知識和技能流失現象。有些高校校園里還是傳統的二分法垃圾桶,甚至有些教室只有一個大垃圾桶,但依然按照四分法積極垃圾分類教育。當前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大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由于缺乏強制性要求,也沒有配套設備或者分類收運體系,因此大學生的分類投放行為肯定不會積極。當然也不能等到該城市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時候再進行,則為時又太晚。
有人提出應當在高校里開設垃圾分類學的公選課[11]。有些高校甚至走得更遠,例如河北環境工程學院開設垃圾分類的全校必選課,共12學時,1學分,甚至成立了垃圾分類教研室[12]。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環境教育為特色的本科院校這樣做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其他高校若如此則成本太高。在不增加學分的前提下,要在培養方案中加入一門課程,就意味著要去掉另一門課程。而一個專業的公共課程、雙創課程、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都是經過多輪修改完善的結果,去掉任何一個課程都意味著某方面的損失。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高校完成相應目標任務,使大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這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并且上海高校當前較好的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也證明了這一點。
由于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像上海那樣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因此許多高校還沒有考慮怎么開展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未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但有必要未雨綢繆,事先規劃可以避免臨時忙于應付,能幫助高校垃圾分類目標有條不紊地實現。
一個高校應該在所屬城市開始執行強制性垃圾分類前1~3個月開展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工作。當然在此之前布置好相應的垃圾分類投放設備,按照相關要求聯系或設計好收運體系。如果開展教育的時間剛好提前一個學期,則學生不能趁熱打鐵,在學校里馬上實踐所學,而是放假回家。假期里繼續進行相關教育只能通過線上開展,效果將大打折扣。但時間如果小于一個月,則對高校相關的組織工作要求太高,并影響其他正常工作的開展。
考慮到今后學校垃圾分類教育的系統性,師范類高校可以考慮將垃圾分類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保障畢業生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為將來中小學提供相應的教育。也可以將這部分知識融入到相關課程中。例如有大學將垃圾分類教育活動作為《大學環境教育》這門全校公選課的延伸[13]。但是作為大多數非師范類院校,應該盡可能考慮機會成本更小的教育方式。因為強制垃圾分類時代高校垃圾分類工作的階段性特征,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的攻堅階段應該是第一階段,即成型前階段,因此下面將主要介紹這一階段高校可以采用的垃圾分類的教育方式。由于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一旦習慣養成,相關知識就技能化在大學生的身上。因此以下教育方式都是以實現該目的而提出的。
6.2.1 以賽促學
開展各類競賽是短期類讓大學生學習新知識成本較低的一種方式,并且只是一次性的。比如可以舉行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可以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形式最好是線上進行且學生在截止日期前可重復參加,每個參加者最后只記最高分。這樣一方面降低了競賽難度,學生不會有太大的畏難情緒,通過反復做題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線上進行可以降低活動成本,且后期統計數據方便。此外還可以開展垃圾分類的技能比賽,攝影大賽、征文大賽等等。
6.2.2 充分利用新老校園媒體
在一定范圍內人們接收到的某類信息越密集,越容易引起注意。短期內要達到比較好的教育宣傳效果,可以把校報、廣播站、櫥窗、橫幅、標語等傳統校園媒體和校園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相結合展開集中宣傳。讓大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到垃圾分類要開始了,自己需要做好準備。
6.2.3 開展不同層次的講座
不同層次講座服務的對象不同,方式、內容應該也有所差異。學校層面的講座可能主要針對各學院相關負責人員、后勤部門工作人員、校學生會和社團,主要目的干部培訓,內容側重上級政策宣傳和總體要求的部署。學院層面主要面向院學生會、各班班委,主要是為了具體完成本學院垃圾分類教育和實踐的培訓。學院講座應該以圖片、視頻、數據為主,側重說明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意識。因為參訓人員較多,介紹具體分類知識效果可能不太理想。班級講座則可以考慮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應該在政策傳達和意識培養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小游戲、表演節目等靈活有趣的形式培訓具體的垃圾分類知識。
6.2.4 將垃圾分類教育融入思政課程
思政課程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即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青年學生的不同要求設定相關課程內容。除了經常在調研考察活動中經常提到垃圾分類活動外,習近平主席還先后在2016年12月、2019年6月及2020年9月的相關會議上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具體部署。還有,除了2019年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通知外,2020年11月27日住建部等12部門再次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這項工作進一步做出要求和安排。可見強制垃圾分類是我國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一項重要政策,因此也應當將這部分內容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課程當中,不僅使思政課程更加具有時代性,又不以犧牲其他課程為代價。
6.2.5 將垃圾分類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課程
2020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本科階段勞動教育課程不得少于32學時。在這一背景下,將垃圾分類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是一個很好地選擇。比如可以開展大學生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由接受了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的大學生向當地社區居民介紹垃圾分類知識,指導他們正確分類。因為與學校相比,社會公眾的垃圾分類教育不專業,不系統[14]。這樣也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并身體力行。再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食堂廚余垃圾的收集處理和寢室的垃圾分類和保潔,作為勞動課部分學分,產生一舉多得的效果[15]。這種方式同樣不用減少或取消其他課程。
一所高校進入垃圾分類的成型后階段,意味著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垃圾分類習慣已經養成,高校的管理也已經成熟,以后主要考慮的是新生入學的垃圾分類教育問題。因為新生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開始產生垃圾,因此此項工作應該提前,而不能等到新生入學之后。一般而言,等待入學的大學新生對于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非常重視,因此可以考慮在向新生發放錄取通知書和報到注意事項時特別強調垃圾分類問題,詳細說明學校垃圾分類的投放要求和相關流程,并且可以把垃圾分類知識以試題的形式進行推送,完成該試題作為入學的手續之一。在新生入學教育時也需要將垃圾分類知識和本校的具體要求作為一個重要主題展開。新生入學之后一個月內,可以由各個學院學生會組織高年級學生對新生通過主題班會進行相關培訓。同時,老生良好的垃圾分類投放行為也會對新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離開強制垃圾分類時代的背景,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將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實踐而不會取得實質效果。因此,一所高校應該與所在城市的強制垃圾分類工作同步協調展開。同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垃圾分類教育的機會成本,以更加務實的態度選擇相關教育形式。此外,還要注意到高校強制垃圾分類工作的階段性特征,通過經濟有效的教育方式在長期維持大學老生和新生垃圾分類習慣的良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