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琴
(福建省安溪豐田國有林場,福建 安溪 362400)
翅莢木是豆科翅莢木屬樹種,喬木,高度可達到20 m。樹皮粗糙、成片狀脫落;芽多是橢圓狀紡錘形,葉薄呈長圓狀披針形;花開是紅色,苞片小、狹卵形;種子圓形、平滑有光澤,呈棕黑色;花期是5月份,果期是6~8月份。翅莢木喜光、喜鈣,主要生長在熱帶石灰巖山地,在我國廣東、廣西和云南等省區有種植。該樹木既有觀賞價值,可作為行道樹、庭院樹使用;又具有經濟價值,木材可用于板材、門窗、家具制作[1,2]。研究翅莢木的混交造林技術,在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試驗地設在福建省安溪豐田國有林場下鎮工區,地理坐標東經 118°00′、北緯 25°18′,年平均氣溫 19.5 ℃ ,最高氣溫 37 ℃ ,最低溫度 0 ℃ ,年平均降水量 1800 mm,雨量充沛,無霜期 330 d,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310 m,坡度25°,土壤為紅壤,土層較深厚,立地質量等級Ⅲ級,適合翅莢木生長。
本試驗所選用的翅莢木和刨花楠苗木均為林場白瀨苗圃培育,其中翅莢木為一年生容器苗,刨花楠為兩年生裸根苗。
以翅莢木純林為對照,翅莢木和刨花楠混交林為試驗對象。其中,混交造林主要包括兩個因素,一是混交比例,刨花楠和翅莢木比例分為6∶4和4∶6兩種;二是混交模式,分為塊狀和星狀兩種。根據這兩個因素,混交造林處理方案共有4種:A1混交比例6∶4,塊狀混交模式;A2混交比例6∶4,星狀混交模式;A3混交比例4∶6,塊狀混交模式;A4混交比例4∶6,星狀混交模式。標準試驗地塊長、寬均為20 m,造林密度為2505株/hm2。
分析指標和方法主要如下:①翅莢木生長情況。在每年12月份,通過樣地調查,測量樹木生長指標,包括胸徑(前3年為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等[3,4]。②凋落物和持水量。凋落物采用梅花五點法收集[5],本研究中使用5個尼龍網作為收集器,每月收集1次,共計收集12個月。將凋落物在實驗室中烘干,然后稱量重量即可。持水量計算時,將凋落物放在清水中浸泡24h稱重,根據公式計算最大持水量=(泡水質量-烘干質量)/烘干質量×凋落物現存量[6]。③物種多樣性。包括物種豐富度指數S(species richness index)、物種均勻度j、生物多樣性指數(Simpson指數)[7]。④土壤物理性質。采用環刀法取樣,在實驗室內測定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兩者之和)、土壤通氣度、容重[8]。
結果顯示,不同混交比例和模式,對翅莢木的生長情況有不同影響,尤其對樹高影響最明顯,和翅莢木、刨花楠栽種間距、通風、光照等因素有關。其中,A4組翅莢木生長最好,平均地徑為4.0 cm,平均樹高為3.5 m,見表1。

表1 純林和混交林的翅莢木生長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翅莢木純林凋落物為2703 kg/hm2,持水量為18.75 t/hm2,因凋落物少,容易形成粗腐殖質,不僅能易造成土壤酸化,也會影響地表徑流。混交林凋落物增加、持水量增大,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發揮出涵養水源的效果。其中A4組效果最好,凋落物達到3041 kg/hm2,持水量達到23.83 t/hm2,分別增長12.50%和27.09%,見表2。

表2 樹木凋落物和持水量比較
結果顯示,翅莢木純林植物群落單一、物種較少,物種豐富度為6,均勻度為0.29,多樣性指數為2.44。混交林提高了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多樣性指數,能更好地利用環境資源,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其中,星狀塊狀混交模式的物種多樣性優于塊狀混交模式,見表3。

表3 物種多樣性比較
結果顯示,土層厚度0~20 cm時,翅莢木純林土壤的總孔隙度為58.43,土壤通氣度為33.05,容重為0.93;混交林土壤的總孔隙度、土壤通氣度、容重均有所改善,提高了土壤物理性質。其中A4組效果最好,分別為59.74、35.75和0.91,改善率為2.24%、8.17%和2.15%。見表4。

表4 土壤物理性質比較
(1)不同混交比例和模式,對翅莢木與刨花楠的生長情況有不同影響,尤其對樹高影響最明顯,有利于營建混交復層林。從林業生產實際出發,營建翅莢木與刨花楠混交復層林,對空間的利用更合理,光能利用效率更高[9~11],這與李淵順的研究結果相類似[12]。
(2)混交林凋落物增加、持水量增大,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發揮出涵養水源的效果。
(3)混交林提高了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多樣性指數,能更好地利用環境資源,提高群落的生產力。
(4)混交林土壤的總孔隙度、土壤通氣度、容重均有所改善,提高了土壤物理性質,這與周宗哲的研究結果相類似[13]。
綜合以上結果,刨花楠和翅莢木按照4∶6的比例進行星狀混交,整體造林效果較好,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這與王益和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4]。本試驗期較短,后期的造林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跟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