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營
(遼寧省北票市自然資源局,遼寧 北票 122100)
為了大力助推我國社會建設與發展水平的持續性提升,全面細化以及完善全國國土利用的基礎數據,切實掌握詳細、準確的全國國土利用現狀以及自然資源變化情況,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勢在必行。該項工作于2017 年10 月8 日啟動,以2019 年12 月31 日為標準時點,至2020 年10 月完成標準時點更新工作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全面完成。通過國土調查工作可以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空間規劃編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向前推進,從而實現對國土空間生態的有效修復,全面強化國家對國土的綜合治理能力。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是對土地利用類型、面積以及權屬進行調查,充分掌握全國的耕地、種植園用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濕地等利用現狀并形成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建立互聯共享的國土現狀數據庫,從而為我國各項發展戰略規劃制定提供數據參考,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起始于2017 年,測量數據更新到2019 年。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等因素的影響,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部分結果的真實性受到懷疑,部分調查數據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再加之調查時間久遠,土地調查結果變更不及時,加上人為因素,使得其土地調查結果不能有效、準確地反映實際土地利用狀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規避了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存在的缺陷,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全面真實地反映土地利用狀況。
不同于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更加廣泛地利用遙感、物聯網等新技術,使得圖像更加清晰,圖像傳輸更加及時,調查數據的準確度更高。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效率和精準度,實現了數據信息的實時共享。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內容較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所有權現狀以及土地使用權現狀等。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數據信息更新完畢后,重點就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查,使得調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為了有效保護耕地,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合理確定土地類型。若耕地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改作他用,則要查明耕地有沒有被破壞。若沒有對耕地造成破壞,則仍然按照耕地類型進行統計;若已經對耕地造成破壞,則要按照非耕地類型進行統計。這樣可以使得耕地、建設用地等土里利用類型的面積核查更加精準。
實施前,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一是確定調查負責人。各級地方政府成立調查小組或者辦公室,組織本地區的國土調查人員,并落實調查方法。
二是確定調查范圍,確保邊界調查不會出現重復和漏掉。土地調查的邊界包括省界、市界、縣界、鄉界、行政村界和國有農場所有權界。邊界不同,調查要求也不盡相同。
三是確定土地分類。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國家的最新規定為標準,依照當前土地管理要求,適當對分類內容進行細化,保證土地分類調查能夠滿足總體要求。
四是確定調查方式。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采用綜合測量、實地測量及遙感監測等方法進行土地測量。根據正射影像數據和前一年的土地變化調查數據,國家或省級專業小組確定耕地、建設用地等關鍵土地類型的一致性,并根據有關影像和數據資料,分別提取一致的部分和不一致的部分。本地測量單位主要利用先進的測量和定位技術,獲取土地實際狀況,并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信息數據庫。若土地定級初步結果不一致或者重點土地類型發生變化,有關部門可以利用移動終端設備生成證據數據包,提交省級審查,省級自然資源部門利用網絡技術對其進行審核。
五是確定調查資金。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是一項全國性調查。根據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的原則,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經費由中央與地方財政依據國家和地方的任務分攤。全國國土調查資金要列入相應的年度預算,依照時間進行撥付,保證足額。
另外,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由國家提供,基礎測繪圖也由國家統一編制。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專業隊伍,根據國家提供的基礎地圖進行實地測繪。地方政府要根據分工對所需經費進行估算,將其列入年度預算,以保證土地調查有序進行,按時完成。
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遙感技術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類型,該項技術屬于一種探測技術類型,基于電磁波理論發展而出。在應用遙感技術階段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之后對電磁波信息進行分析達到成像的目的,進而對地面的各種景物進行精確的探測以及識別,并且形成相應的遙感影像,屬于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當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應用遙感技術開展國土調查可以獲得優于1m 分辨率的遙感影像,之后對獲取到的遙感影像進行數字正射影像制作,即BOM,之后將其運用于制作調查底圖。在我國各省國土調查當中皆應用到了遙感技術,同時也有部分地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購了分辨率超過0.2m的遙感影像,用于制作縣級的數字正射影像圖。
計算機技術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當中也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實現對數據資料的準備、生產及驗收,同時計算機技術也貫穿了整個國土調查過程,對國土調查工作的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例如:通過遙感技術完成數字正射影像圖之后便可以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實現對影像特征的分析,通過計算機讀取其中的各項信息,從而充分明確土地的利用類型,隨后根據土地利用特征所呈現的影像紋理提取圖斑,將其制作成調查底圖,然后便可以將調查底圖下發到各省之后開展全國性國土調查工作。在底圖下發到各省、市、縣之后,縣級單位在國家所發放的調查底圖基礎之上對底圖進行補充提取變化圖斑以及各類信息完善,從而使底圖內容更加豐富。在此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的人機交互功能,根據影像所傳達出的特征,結合地區范圍之內的各項土地資源利用信息等情況,以及地區內各部門所提供的土地使用及管理信息資料進行內業圖斑的邊界勾繪,為實現對我國國土資源的有效調查,制作成外業調查數據。此外,在國家和各個省對調查成果內業核查過程中同樣采取計算機的自動對比以及人機交互檢查,從而保證調查成果質量。以上過程均對計算機技術做出了綜合應用,也全面保證了國土調查數據的精準性,有利于助推該項工作高質量完成。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開啟于2017 年,各地及時編制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預算,并將其納入2018 年財政預算。若沒有明確的國土調查成本標準,各地可以依據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的資金標準,編制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預算,倘若資金不夠,再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確保國土調查有序開展。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堅持試點先行和逐步推廣的原則,首先確定國土調查的技術方案,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積極性較高的地區進行國土調查試點。人們要及時總結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然后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推廣,以全面提高全國國土調查效率。
“互聯網+”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當中,主要在縣、市級進行國土調查階段使用具有衛星定位功能以及方向傳感器的手機,通過統一下發的“互聯網+”舉證軟件,對需要舉證的圖斑進行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根據舉證說明綜合信息確定拍攝的方位角、定位坐標、拍攝時間以及實地的照片,之后將其制作成加密舉證數據包的形式,通過互聯網將其上傳到國家統一的舉證平臺。在此階段國家單位以及省級單位對“互聯網+”技術進行了充分的應用,使用在線核查軟件,通過在線互聯的方式指揮縣級單位到現場拍攝視頻以及照片,用于有效核查圖斑地類。
在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初步階段,認真總結和分析了以往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根據現階段實際調查技術,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取消了以往土地調查中線性地物的調查方法,即以地圖點的形式直接調查上圖中面積最小的線性地物,如道路、溝渠和河流。這種調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數據調查的準確性,保證土地調查結果的數據完全符合土地利用現狀,提高工作質量。
創新耕地詳查工作也是我國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目標是鞏固耕地數量和質量,實行“三位一體”保護措施。同時,這一辦法也有利于改善我國耕地占用與補償的平衡,完全符合黨中央制定的耕地輪作休耕政策,確保全面實現耕地精細化管理。在實際調查階段,根據耕地的位置和場地條件,對河流耕地、湖泊耕地、森林耕地和石漠化耕地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全面掌握調查區低效耕地的數量和分布情況。同時,根據其利用情況,在種植屬性中標注了耕地的種植和利用(種植糧食作物、種植非糧食作物、糧食與非糧食輪作、不種植等六種種植屬性)。這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國耕地狀況,為國家持續開展耕地“非農”“非糧”監測提供數據依據。
圖斑細化標注也可以全面提升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的精確度,同時提升調查成果的適用性和可追溯性,為了解我國的國土利用的多樣性、銜接性,將該項調查工作與林業、農業、工業等方面數據充分銜接并進行細化標注。例如:對于原(二調)地類為耕地,本次調查為園地、林地及坑塘水面的,根據現狀恢復為耕地的難易程度,分別細化標注為“即可恢復JKHF”與“工程恢復GCHF”,為后續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提供對象;針對調查為工業用地的圖斑,根據工業行業類型,分別調查為火電廠圖斑標注“HDGY”屬性、煤礦圖斑標注“MKGY”屬性、水泥廠圖斑標注“SNGY”屬性、玻璃廠圖斑標注“BLGY”屬性、鋼鐵廠圖斑標注“GTGY”屬性、電解鋁廠圖斑標注“DLGY”屬性,為國家各類宏觀調控指標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我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對以往兩次國土調查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結合了當前信息化時代下較為先進的技術,應用了全新的調查方法,有效提高了調查的水平以及真實性,進而也為我國的各個方面規劃與部署提供真實的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