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華,梁凱歌,鐘 金,張炎周,焦晉川,陳宏基,舒智慧,季 猛,熊文杰,趙波
(1.四川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四川 成都 610081;2.四川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3.邛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四川 邛崍 611530)
林木種質資源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是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體系建設及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保障。國內對林木種質資源的概念有多種描述,比如林木種質資源指對樹木有機體或群體的結構和功能、進化與適應等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有生活力的種子、花粉、器官、組織、細胞,以及DNA等形態存在的遺傳材料統稱[1];如林木種質資源是指林木種及種以下分類單位具有不同遺傳基礎的林木個體和群體的各種繁殖材料總稱等[2,3];顧萬春等[4]提出林木種質資源特指以物種為單元的遺傳多樣性載體資源,包括物種天然的資源與為挖掘新品種、新類型所收集的育種原始材料;李成茂等[5]認為凡攜帶有不同種質(基因)的各種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統稱為植物種質資源。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目的是在全面調查、廣泛收集的基礎上,將現有的林木種質資源的家底摸清。林木種質資源的保存包括就地保存、異地保存和離體保存3種形式[6]。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具有保護森林物種的多樣性、保護遺傳多樣性、充分發揮潛在的遺傳變異價值等意義[7]。據《四川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實施細則》,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指種子園、采穗圃、母樹林、采種林、遺傳測定林、種質資源保存林(圃)、樹木園、植物園、種子庫等專門場所。四川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在開展邛崍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時共記錄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13處,涉及林木種質資源72份,涉及樹種8種。
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的確定需符合《四川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實施細則》的規定,邛崍市13處場所的基本情況如下:天臺山工區鵝掌楸基因庫、盤陀村榿木種源實驗林和盤陀村馬尾松種源實驗林3處場所于1993年栽植建立,依托“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利用研究》建立,其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莫崗工區楓香樹種源實驗林于2009年栽植建立,依托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JB20130205)項目建立,目前項目已結題驗收。莫崗工區日本柳杉種子園、莫崗工區日本柳杉母樹林、木梯工區日本柳杉母樹林3處場所分別于1990年、1985年、1993年栽植建立,依托四川省林木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建立并獲得林木良種證。莫崗工區禿杉種源實驗林、莫崗工區禿杉種子園、莫崗工區禿杉母樹林、木梯工區禿杉種源實驗林4處場所分別于1992年、1987年、1988年、1992年栽植建立,依托四川省科技攻關項目《禿杉引種及其推廣實驗研究》建立,其研究成果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邛崍市楠木古樹公園于2020年批準建立,由省綠委會、省林草局、省住建廳批準建立,為全省首批6個古樹公園之一。花楸茶樹園于2013批準年建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邛崍市人民政府建立。以上收集保存場所共有9處位于邛崍市國有林場,由邛崍市國有林場與有關科研單位一起建設管理。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邛崍市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基本情況
確定各個場所具體收集保存的林木種質資源類型和名稱時,采取查閱有關文獻和檔案資料[8~10],走訪收集保存場所的有關建設、管理和科研人員以及現場調查的方法。以上13個場所共登記收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72份,涉及樹種8種,分別為鵝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楓香樹(Liquidambarformosana)、日本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禿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榿木(Alnuscremastogyne)、楠木(Phoebezhennan)、茶(Camelliasinensis),涉及種質資源類型4種,分別為地理種源、優良林分、無性系、古樹名木。具體情況詳見表2。

表2 邛崍市收集保存的林木種質資源基本情況
邛崍市13處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有10處建于1980~1993年,建成年代久遠。部分場所目前存在檔案資料遺失或不完善,無電子檔案,當年相關的科研、建設管理人員有的已經退休,有的已經去世,檔案資料急需整理和完善修復。若檔案資料丟失,今后會導致收集保存場所邊界不清,栽植設計不明,甚至最終無法管理,以致廢棄。大部分收集保存場所,除木梯工區日本柳杉母樹林、花楸茶樹園、邛崍市楠木古樹公園外沒有設立標識標牌和栽植標記。有的收集保存場所,如天臺山工區鵝掌楸基因庫由于管理不善,當年栽植的部分種源已死亡造成缺窩。近年來這些收集保存場所相關的生產經營、科學研究等工作基本停滯,相關的采種、采穗等場所功能也未得到發揮。
邛崍市13處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除了花楸茶樹園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和邛崍市楠木古樹公園有一定的工作經費,其他收集保存場所一旦項目結束后不再有經費支持,建議對其他11處收集保存場所統一落實專門的管理維護工作經費,至少保障開展基本的生態保護修復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建議地方主管部門引進或培養林木遺傳育種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做好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的傳承。
建議邛崍市林業主管部門和國有林場針對現有的收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場所進行歷史檔案資料全面整理和恢復,特別是國有經營或政府批準的11個收集保存場所。進行全面勘界調查,完成邊界矢量化并成圖。全面設立標識標牌,包括場所標牌及簡介,種源標記等。全面進行場所林木數量和質量調查。開展林分混交改造和病蟲害防治。
收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大部分是為工程造林服務的,是工程造林良種壯苗的來源基礎,因此應盡量發揮國有林場管理的10處收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場所的作用。目前邛崍市正謀劃國家戰略儲備林基地建設,更應利用好邛崍市本地的收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場所,邛崍市收集保存樹種中的禿杉(Taiwaniaflousiana)、日本柳杉(Cryptomeriajaponica)、楓香樹(Liriodendronchinense)、鵝掌楸(Liquidambarformosana)等均為優良的且適宜邛崍市生境和立地條件的造林樹種。建議持續發揮場所的采種、采穗等功能,持續開展有關林木遺傳育種科學研究工作,爭取經費支持并與相關科研院所進行場所共建共管,持續開展場所的綜合效益監測工作。
邛崍市緊靠成都市,區位優勢明顯,具備開展林木種質資源自然教育和生態旅游體驗的良好基礎。在南寶山景區和天臺山景區的游覽區域附近有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場所,特別是柳杉和禿杉栽植區域,比如南寶山景區玻璃天橋附近的日本柳杉母樹林、楓香樹種源實驗林、禿杉種源實驗林,天臺山景區鵝掌楸基因庫等。這些地方林相整齊、林木樹干通直、胸徑和郁閉度較大,具有較好的觀賞和森林游憩體驗價值,可以考慮將游步道修到這些林內,既便于游憩體驗,又便于管理,同時起到宣傳林木種質資源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