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夢瑩,鄭國全
(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矛盾也逐漸突顯,古老村落以及古建筑在城市快速發展中逐漸消亡,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缺少特色[1],以及村落空心化現象,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流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它是伴隨著人類而存在的傳統文化,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形成的,它包含了地域或民族的歷史記憶、精神情感[2]。所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傳承的緊迫性越來越凸顯。當前,廣大民眾更加追求美好生活,對環境的精神活動要求越來越高,這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觀呈現這種保護方式賦予了可能性,通過景觀呈現的方式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好地展現文化內涵,貼近人們的生活,豐富景觀,具有獨特性,同時人們還能更好地接觸了解到當地的文化,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熱情以及保護意識,保留當地文化記憶。以泰順百家宴為研究對象,分析在景觀營造過程中與非遺百家宴的融合方式,探索能將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景觀呈現方式表達的方法,從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轉向能觸摸觀賞物質形態的景觀,以期對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的呈現提供參考。
最早始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的保護運動,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定義為被個人或群體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場所[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定義為各族人民代代傳承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4]。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的其中一類,學者巴兆祥定義為當地人民為祭祀祖先、節日慶典、慶祝豐收等出于某種需求而舉行的紀念性慶典活動[5]。
共計314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包含十大種類,主要有: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民俗活動、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美術等等。其中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426項,所占比例13.55%位居第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
2.2.1 與當地各種條件息息相關
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氣候條件以及地形風貌,依賴于當地的風土人情,會形成每個地區獨有的文化[6]。同時也因為這種特性,十分依賴于當地的宗教信仰、生活環境因素等,當某個地區的地域環境發生了變化,其文化也會有所變化,若變化的程度太高,則可能導致文化的消失。
2.2.2 以群體為核心
有些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地是依靠一對一的技能傳承,而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靠群體活動和信念的傳承。民俗活動代表的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包含了生產習俗、節慶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等等,是從人們長期以來的集體文明生活中衍生出來的。
2.2.3 不具有物質形態
最本質的特點就是“無形”的文化遺產,是非物質的形態需要依托于實物傳承和表達。同時也是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承載見證著歷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托的物質載體具有言說與表述的特征[7]。
2.2.4 多要素組成
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元化的,其構成要素和活動功能豐富。例如舉行民俗活動期間時,商販聚集,且有各式各樣的豐富表演活動,展現了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8]。
2.2.5 特定的時間
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大多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周期性進行,比如中秋節、元宵節等,一般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圍繞活動的主題展開,且大部分活動內容會在某一特定具有標志性的場所進行。
泰順百家宴又稱做福,是一項具有當地特色和歷史文化的鬧元宵傳統習俗。它是從最開始的“祠堂酒”和“做春福”發展而來,是族人內部的一種祈禱儀式,在浙閩一帶普遍流行,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的善事。據《張氏宗譜》記載,有家宴始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970余載。張宅村人為了躲避戰亂,從河北逃難到泰順三魁鎮,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共飲團圓酒,祈求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9,10]。
百家宴習俗最開始一般沒有外姓人主動介入,規模只有幾桌或十幾桌,隨著時間流逝,社會的進步,人們從單純祈求神明保佑、家門清吉的美好愿望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活動內容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單一,逐漸演繹為聯誼性質的聚餐,歡迎外來客人一起參加宴席,規模越來越大。如今這項民俗活動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10年泰順百家宴被載入了吉尼斯紀錄,稱為“中國第一福宴”。
在宴席舉辦當天,上午吉時,將陳靖姑佛像(陳十四娘娘)、王仡佬的神像從臨水宮神龕請出,端放在兩鼎八面玲瓏的大轎內,由若干名轎夫抬出宮巡游(游街),四面大鑼,沿途鳴鑼開道,金瓜槌、龍頭杖分列兩旁,依仗威嚴,笙旗蔽日,羅蓋迎風,鼓樂喧天,爆竹震地。村民自行形成隊伍順著村頭、街口在設供筵上香叩拜,意在迎春接福,夜里還要進行煙花、藥發木偶表演等等。舉辦百家宴是由福首籌辦,福首們采取輪換制,十年為一輪,由元宵節后正月十六晚上抓鬮產生,抓鬮這年叫行花年。聚餐的籌備工作一般始于節前的一個月,每位福首配有一些助手分工完成一些細節工作[11]。主要菜品為五谷豐登、十全十美、鴻運當頭、年年高升、紅紅火火、魚躍龍門、四季發財、山海相會、憶苦思甜、上善若水、節節攀升、財源滾滾、激流勇進、動如脫兔、甜蜜團圓,最具農家特色的泥鰍湯、什錦菜、雞鴨煲、糯米嫩、福糕等。百家宴上必備的福酒是整個百家宴回味無窮的點睛之作[12]。
泰順百家宴文化景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三魁鎮。泰順百家宴文化集中體現當地人民的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祭祀文化以及祈福的精神訴求,可以從這四個方向挖掘元素分析,最終以景觀表現的方式呈現,而整個百家宴文化整體構成有明顯的秩序,且是有一定規劃和序列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泰順百家宴的具體活動內容并非一成不變[11],可以通過線性景觀、敘事等聯系性景觀的方式呈現,泰順百家宴活動流程主要圍繞張宅古宅同時也是張氏宗祠,主要展示空間是張宅古宅、百家宴廣場及沿街區域重要精神場所,以一軸兩點的景觀結構呈現(圖1),在時間上,早和晚都有不一樣的活動,參與性、互動性極強。主要圍繞空間上、時間上打造以泰順百家宴文化為核心的觀賞互動式景觀。

圖1 泰順百家宴文化景觀結構(自繪)
整條龜巖路打造為百家宴第一街,打造出宋朝時期的商業街氛圍,整條街盡可能地還原張宅村本土建筑的原汁原味與古香古色,根據張宅村古宅建筑的特點,將其獨有的建筑風格元素融入到街區外立面改造設計中來。門窗上的木裝飾框架,披檐、闌額、裝飾花紋、裝飾柱、燈籠等元素,建筑山墻面上傳統張宅村古宅中的“懸魚、椽栿”等元素,沿街道路中種植能體現節日氛圍的喜慶植物,發財樹、金桔盆栽等(圖2)。在古街的幾處分別設有運用百家宴文化特色的牌坊,增強了整體文化形象(圖3)。

圖2 泰順百家宴第一街街邊(網絡)

圖3 泰順百家宴第一街牌坊(網絡)
泰順百家宴體驗園位于整條古街的中心位置,圍繞張宅古宅打造的體驗園(圖4),通過全息光影以及數字化3D技術結合打造實境景觀,虛擬打造還原北宋三魁鎮原貌,使人們置身于古代場景中全維度的了解百家宴的起源、發展、典故。以史實創作劇本,劇情式演變為整個參觀主線,由主人公張氏逃難至此為游覽開端,其中設定12個代表性典故(源起三魁、落地生根、凝聚心火、小酌怡情、文化娛樂、祭拜俗神、環洋踩街、共享團圓、福滿三魁、璀璨燈會、片刻光年、百家宴)。旨在使游客融入進“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的三魁古文化發展長河中,以品百家宴里的菜肴,感受千年前的宴會氛圍漸入游覽高潮,最后入住進寫實的北宋客棧中。影視拍攝置景搭建技術還原千年三魁鎮,以幻影成像技術還原民居庭院,美術彩繪結合視頻還原古代建筑外墻,同時走在巷道上透過月牙窗,可以看到里面古居民的生活場景。

圖4 百家宴體驗園(自攝)
泰順百家宴廣場位于古街入口的主要核心位置,是整個百家宴文化展示的入口(圖5),該場地主要以舉辦百家宴活動為主,體驗百家宴祈福儀式,介紹百家宴寓意美滿的菜名以及各道菜的來歷與制作工藝,人們能夠參與體驗百家宴菜品制作,共同品味百家宴。同時人們還能體驗非遺活動:木偶寫字、打年糕、竹編、米塑、剪紙、舞龍、炒茶、小吃。

圖5 百家宴廣場(自攝)
將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景觀呈現的方式作為保護傳承的一種途徑,通過對泰順百家宴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呈現的方式的研究,對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呈現的構想如下。
(1)深入了解當地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細查閱考察,挖掘出其文化的精神內涵、表現元素,為景觀的塑造提供特有的形式。
(2)利用不同景觀空間以及活動時間營造不同的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活動,同時挖掘文化內容可以將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景觀敘事的方式組織。
(3)細節化可從多方面進行呈現:空間上從重要的活動場所、街道、綠地、濱水空間等圍繞文化打造不同活動空間;通過景觀小品、構筑物、建筑立面、鋪裝材質等細節上運用體現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素。
(4)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景觀。以虛擬現實表達的方式實現景觀場景可視化,能夠更好的提高人們與景觀之間的高互動性、高體驗性、高應用性,更好的與景觀氛圍相融合。
泰順百家宴文化的景觀呈現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內涵,同時也體現了百家宴文化的非物質特性,是從景觀表達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探索,也為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但泰順百家宴文化的景觀呈現方式是否能同樣運用到其他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還需實踐和時間的證明,但是也是在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景觀呈現方式道路上的探索。結合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布局、功能場所等進行景觀規劃,為民俗活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空間和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