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曄,趙秋華(通訊作者)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麻醉科 北京 100043)
膝關節置換術(TKA)是骨科治療老年膝關節相關疾病的重要方式,通過替換為人工膝關節能降低患者關節疼痛,提升關節功能,在膝關節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據臨床統計顯示TKA 后有3%~40%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鑒于TKA 術后疼痛較為普遍,臨床極為重視術后鎮痛[1]。由于此類患者大部分為老年患者,其疼痛耐受力差,因而在鎮痛方式上需要滿足安全、高效的原則,增加了術后鎮痛的難度。本文以應用股神經阻滯、常規鎮痛泵鎮痛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股神經阻滯的鎮痛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進行TKA 治療的63 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1 例和觀察組32 例。對照組男性15 例,女性16 例,年齡61 ~76 歲,平均年齡(67.64±4.67)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12 例,Ⅱ級19 例;觀察組男性15 例,女性17 例,年齡61 ~78 歲,平均年齡(67.78±4.62)歲,ASA 分級Ⅰ級11 例,Ⅱ級2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首次行TKA 治療患者;②單側置換手術患者;③符合TKA 手術指征;④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非膝關節疾病導致的疼痛;②存在麻醉禁忌;③非甾體消炎止痛藥過敏;④不配合鎮痛的患者;⑤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兩組患者由同1 名麻醉師進行靜吸復合麻醉,手術由同一組醫師完成全TKA。兩組患者按照分組不同,由同1 名麻醉師執行操作。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靜脈自控鎮痛泵鎮痛,在手術結束后為患者連接靜脈鎮痛泵,鎮痛藥物:0.1 mg 右美托咪定(揚子江藥業 國藥準字H20183219)+1 mg 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 國藥準字H42022076)+16 mg 昂丹司瓊(齊魯制藥 國藥準字H10970064),加0.9%氯化鈉溶液配比至100 mL,泵注速率2 mL/h。觀察組患者給予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鎮痛復合靜脈鎮痛,手術結束后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肢擺放呈外展外旋位,應用便攜超聲設備對腹股溝下一指處行掃查,觀察患者股動脈、靜脈,股神經解剖位置。以穿刺針在超聲探頭與皮膚呈30°方向進針,通過超聲實時觀察針體情況,在進針至股神經后注入1 mL 0.9%氯化鈉溶液,超聲下觀察在股神經的擴散情況,之后給予0.596%羅哌卡因20 mL。同時予以患者靜脈鎮痛泵,方法同對照組。
(1)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主觀疼痛感。測定方法,準備刻有0 ~10 數字的直尺,評估疼痛時引導患者依據自身主觀疼痛感在直尺的背面選擇疼痛程,在患者選擇直尺的位置后讀出另一面刻度的度數,其中越靠近0 表示疼痛越低。(2)統計患者麻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統計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4)對比兩組患者鎮痛滿意度。非常滿意:無痛或輕微疼痛,完全可以耐受;基本滿意:較為明顯的疼痛,可以忍受;不滿意:極為明顯的疼痛或劇痛,不能忍受。鎮痛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2、6、12、24、48 h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 ± s,分)

表1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2 h觀察組 32 1.58±0.32 2.25±1.20 2.45±1.03對照組 31 2.47±0.48 3.06±1.25 3.14±1.40 t 8.685 2.624 2.233 P 0.000 0.011 0.029組別 例數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 32 2.15±0.95 1.75±0.35對照組 31 2.86±1.08 2.35±0.65 t 2.773 4.582 P 0.007 0.000
觀察組頭暈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25%(2/32),對照組頭暈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9.68%(3/3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術后下肢腫脹、切口感染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鎮痛總滿意度81.25%(26/32),對照組患者鎮痛總滿意度為54.84%(17/31),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鎮痛滿意度對比[n(%)]
TKA 是在髖關節置換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術式,屬于4 級手術[2]。目前TKA 的技術水平已基本成熟,但是依然難以避免術后并發癥及疼痛的發生,尤其是疼痛的發生對老年患者的術后造成極大影響[3]。這些影響包括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對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等的影響,因而臨床極為重視患者的術后鎮痛。既往多采用靜脈鎮痛,但通過靜脈鎮痛需嚴格控制藥物劑量,以降低低血壓、頭暈、惡心等的風險;在降低藥物劑量后又會產生鎮痛效果不佳等新問題。因而麻醉師在不斷尋找更為妥善的鎮痛方式[4]。
近年來隨著超聲在臨床疾病診療中的廣泛應用,在臨床麻醉、鎮痛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是一種新技術,通過超聲的引導可清晰的觀察到神經阻滯、穿刺針位置,繼而將藥物直接作用于股神經周圍,達到理想的鎮痛效果[5]。以超聲引導穿刺相較于盲操的難度更低,并且精確性更高,有利于獲得更理想的神經阻滯效果。本次應用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在TKA 患者術后鎮痛中取得理想效果,結果顯示:術后2、6、12、24、48 h 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取得更理想的鎮痛效果。而在不良反應的對比中,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兩組患者藥物劑量均在安全范圍內。而在兩組術后并發癥的對比中觀察組其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其原因則主要考慮觀察組有更理想的鎮痛效果。觀察組主觀鎮痛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再次證實超聲引導下股神經神經阻滯有更好的鎮痛效果。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的鎮痛方式在TKA術后鎮痛中應用效果理想,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