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嘉斌,段 娟,段文斌,普曉敏(通訊作者)
(1 保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2 德宏州人民醫院急診科 云南 德宏 678400)
三叉神經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TN)是顱神經類疾病之一,目前針對PTN 的發病因素尚不明確,臨床中更多的認為該病是因壓迫神經血管導致。臨床中公認治療PTN 效果較好的手術之一是采用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多數患者經MVD治療后的療效令人滿意。為進一步研究MVD 在治療PTN疾病中的效果,選取在保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20 例PTN 患者采用MVD 進行治療,并對MVD 手術療效進行評價,結果令人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保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救治的PTN 患者20 例,其中男9 例,女11 例,年齡41 ~80 歲,平均年齡(61.2±3.5)歲,病程2 ~11 年,平均(4.7±5.2)年;左側10 例,右側10 例,無雙側患病患者;疼痛部位:1 例為額支(Ⅰ支)疼,5 例為上頜支(Ⅱ支)疼,5 例為下頜支(Ⅲ支)疼,8 例為混合型Ⅱ+Ⅲ支痛,1 例為Ⅰ+Ⅱ+Ⅲ支疼。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滿足《三叉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有關診斷標準[1];②均長期服用卡馬西平等藥物者;③經影像學檢查無陽性現象;④所有患者均已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性疾病患者;②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③依從性差者;④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MVD 治療。術前給予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后,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全麻,協助患者將頭轉向健側10 ~20°后固定頭部,使患者的下頜盡可能接近胸骨出,使其乳突暴露在最高點,在患者而后發跡內側直切1 個4 ~6 cm 的口,銑刀做1 個直徑約2.5 cm的骨窗,外側達乙狀竇后緣,上緣達橫竇,弧形剪開竇旁硬膜后懸吊,將橋小腦角區蛛網膜打開,將腦脊液慢慢放出,直至小腦自然塌陷,然后利用顯微鏡探查橋小腦角區。進入手術時對巖靜脈進行保護,一旦巖靜脈對手術路徑操作造成影響,可進行骨蠟封閉、電凝切斷等。對三叉神經根周圍蛛網膜進行完全分離和松懈,使神經根近腦干處顯露。確定對三叉神經造成壓迫的動、靜脈責任血管,并將其余神經根進行分離后墊入合適的Teflon 墊片,使神經根與責任血管隔離。采用溫0.9%氯化鈉溶液對術野進行沖洗,仔細止血。確定無誤后嚴密縫合硬膜,對骨瓣進行恢復固定。術畢后進行常規抗感染等治療,實時觀察患者病情康復狀況。
分析患者術中情況、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以及門診和電話隨訪情況。疼痛感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總分10 分,分數越高疼痛值越高,0 分為無痛;3 分及以下為輕微疼痛;4 ~6 分為中度疼痛;7 ~10 分為重度疼痛[3]。總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率(%)表示。
患者壓迫三叉神經的責任血管主要有,16 例患者為小腦上動脈,占比80.00%,2 例患者為小腦前下動脈,占比10.00%,巖靜脈和動靜脈混合各1 例,各占比5.00%。
20 例患者經MVD 術治療后,術后15 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痊愈率為75.00%;術后4 例患者疼痛在術后3 個月內無需藥物自行逐漸消失或僅服用少量藥物后即可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為20.00%;術后1 例患者經治療后疼痛無好轉,采用卡馬西平等藥物繼續治療后無效,最后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治療后疼痛消失,無效率為5.00%。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20 例患者經MVD 術治療后,共計3 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其中,術后患者同側口唇發生皰疹2 例(10.00%),治療7 d 后痊愈;術后1 例(5.00%)患者出現不全性周圍性面癱,對癥治療21 d后痊愈。未出現顱內感染、腦干及顱神經功能異常、死亡等嚴重并發癥。
對20 例患者均采用門診或電話隨訪3 個月,隨訪內容包括術后恢復情況,包括疼痛改善程度以及時間,是否復發、是否出現不良并發癥。隨訪結果顯示19 例患者痊愈,疼痛感全部消失,占比95.00%;1 例患者的疼痛感顯著好轉,且偶有疼痛感時服用卡馬安西平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占比5.00%。
PTN 每年發病率為(4.3 ~4.7)/10 萬,而且患者多為老年人[4]。PTN 疾病多為單側疼痛,僅有0.8%~4.2%的患者為雙側疼痛[5]。PTN 發病初期治療首選服用藥物,當口服藥物無法緩解疼痛或藥物治療無效,再或者患者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不得不停藥時手術治療是PTN 患者選擇的有效治療方式,目前手術治療方式有MVD、神經根部分切除術、經皮微球囊壓迫術治療等。MVD 具有非破壞性、創傷小,較低的術后復發率,在臨床中的治療效果顯著。有研究證明PTN 患者采用MVD 治療效果更好[6-7],微血管減壓術對三叉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進行分離而達到降壓效果。MVD 治療PTN 最大的優勢是在治療過程中有顯微鏡輔助支持,手術醫生可直觀血管壓迫程度,同時解除三叉神經的血管壓迫,減少對三叉神經的損害,降低預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文結果顯示,本次20 例患者均為血管壓迫,其中16 例患者為小腦上動脈,占比80.00%,2 例患者為小腦前下動脈,占比10.00%,巖靜脈和動靜脈混合各1 例,占比5.00%。由此可看出動脈性壓迫是引發PIN 的主要原因,結果與郭賢放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0 例患者經MVD 術治療后,術后15 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痊愈率為75.00%;術后4 例患者疼痛在術后3 個月內逐漸消失,有效率為20.00%;術后1 例患者經治療后疼痛無好轉,采用卡馬西平等藥物繼續治療,最后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治療后疼痛消失無效率僅5.00%;共計3 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占比15.00%,其中,術后患者同側口唇發生皰疹2 例(10.00%),術后1 例(5.00%)患者出現不全性周圍性面癱。由此可看出,MVD 術在治療PIN 的效果較好,總治療有效率為95.00%(19/20),可快速緩解臨床癥狀及疼痛感,并發癥較少,這是因為MVD 在治療PTN 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主要是從PTN的“病因”上解決患者疼痛,因此該手術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由此可見,MVD 術治療PIN 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復發,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同時降低患者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9-10]。
綜上所述,針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病情康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