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吳群華,陳澤蓮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四川 自貢 6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續性呼吸道癥狀及氣流受限為特征的一種常見、高發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疾病,是氣道或肺泡異常而導致,與大量暴露于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肺部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COPD 容易損傷肺功能,如果未給予及時治療,將會進展為二氧化碳主潴留、呼吸衰竭、肺心病等,甚至是死亡。現階段COPD 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有效控制及改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不適感,故合理選擇用藥方案是關鍵,增強療效,進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促進呼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預后。本文以150 例COPD 患者為對象,對噻托溴銨吸入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的臨床療效予以評估,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50 例COPD 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5 例。研究組男45 例,女30 例,年齡51 ~76 歲,平均年齡(63.52±8.48)歲,病程1 ~12 年,平均(6.79±2.25)年;對照組男42 例,女33 例,年齡50 ~79 歲,平均年齡(64.59±8.67)歲,病程1 ~10 年,平均(5.66±2.6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①納入研究病例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及《中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治實踐指南》(2020);②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③研究已獲取本院相關部門審批。排除標準:①精神重大疾病及意識不清醒者;②并發重大器官病變;③并發其他慢性疾病;④患有其他肺部疾病;⑤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⑥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或治療中途或隨訪失聯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對癥措施,給予氧氣支持等。對照組予以噻托溴銨治療,吸入用藥,使用專用吸入器裝置,1 次/d,1 粒/次。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用藥,2 次/d,1 ~2 吸/次。
(1)肺功能指標:測定患者第1 s 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6 min 步行距離。(2)臨床總療效:較治療前,患者咳嗽、氣促等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呼吸通暢判定為顯效;較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顯著好轉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或表現出加重趨勢判定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血氣指標:測定治療前后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飽和度(SaO2)水平[3]。(4)對患者治療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為口干、頭暈頭痛、心悸等。
采用SPSS 24.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EV1、FEV1/FVC、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 ± 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 ± s)
FEV1/%組別 例數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5 36.48±10.41 47.03±7.31 34.42±10.35 44.13±10.34對照組 75 37.43±10.32 42.75±7.25 34.44±10.47 38.88±9.12 t 0.561 21.634 0.011 3.297 P 0.575 <0.001 0.990 0.001組別 例數6 min 步行距離/mm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5 368.27±25.06 415.37±30.10對照組 75 370.33±25.64 386.52±26.42 t 0.497 6.122 P 0.619 <0.001
治療前兩組血氣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PaO2、S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對比( ± s)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對比( ± s)
注:1 mmHg ≈0.133 kPa。
PaO2/mmHg組別 例數PaCO2/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5 62.36±7.43 80.72±10.25 75.26±6.25 52.17±2.72對照組 75 62.21±6.32 76.81±9.45 75.72±6.13 60.28±4.84 t 0.044 2.428 0.455 12.650 P 0.964 0.016 0.649 <0.001組別 例數SaO2/%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5 67.21±8.09 89.38±13.07對照組 75 67.24±8.16 78.26±10.12 t 0.022 5.825 P 0.982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未對治療造成較大影響,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目前,臨床對COPD 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指出疾病發生與遺傳、粉塵、吸煙、吸入化學物質等因素有關,具有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等特點,引起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將進展為呼吸衰竭、肺心病等,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COPD 多采取解痙、止咳祛痰、平喘等對癥手段,以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肺部通氣,而通過吸入治療的方式,藥物可直達肺部病灶部位,具有療效顯著、減小快等特點[4]。
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噻托溴銨均為臨床常用治療藥物,其中、噻托溴銨為第三代抗膽堿能藥,是長效、特異性M 膽堿受體阻滯劑的一種,通過對支氣管平滑肌毒蕈堿M 膽受體的選擇性作用,抑制膽堿,有效擴張支氣管,同時對交感神經末梢乙酰膽堿釋放產生抑制作用,可促進氣道收縮,有效緩解氣道高反應性,進一步增強肺通氣功能,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5]。但單純噻托溴銨用藥臨床療效并不理想,無法徹底改善患者癥狀。布地奈德福莫特羅是一種復合制劑,其中福莫特羅屬于選擇性β2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藥物,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痙攣,且增強呼吸道纖毛運動,減低炎性物質;而布地奈德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作用后可發揮高效抗炎及支氣管擴展的作用,從而有效減輕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傷及增生[6]。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肺功能指、血氣指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EV1、FEV1/FVC、6 min 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且PaO2、S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噻托溴銨聯合應用可發揮藥物協同作用,強效抗炎并擴張支氣管,增強療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綜上所述,在COPD 治療中,聯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與噻托溴銨,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氣指標,且用藥安全性有保障,故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