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北大第一醫院密云院區眼科 北京 101500)
翼狀胬肉在臨床比較常見,主要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導致局部球結膜顯微血管組織發生炎癥病變,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帶來不良影響[1]。現階段,臨床對翼狀胬肉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是術后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的概率達到了29.0%~88.0%[2]。干眼癥屬于眼科常見病,主要是由于淚液分泌減少、淚膜穩定性下降而導致眼表發生損傷,容易導致患者視力下降,引起了廣泛關注[3]。干眼癥是翼狀胬肉的常見并發癥,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鑒于此,本文將80 例(80 眼)翼狀胬肉患者進行分析,試探討翼狀胬肉伴干眼癥患者的術后復發情況,報道如下。
選 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 我 院 治 療 的80 例(80 眼)翼狀胬肉患者,根據是否合并干眼癥分為對照組44 例和研究組36 例。對照組中男性20 例,女性24 例,年齡40 ~64 歲,平均年齡(48.63±4.18)歲,患病時長6 個月~5.4 年,平均(2.38±0.24)年,患眼位置:左眼21 例,右眼23 例;研究組中男性16 例,女性20 例,年齡40 ~65 歲,平均年齡(48.59±4.15)歲,患病時長5 個月~5.4 年,平均(2.39±0.25)年,患眼位置:左眼17 例,右眼1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80 例患者經眼科檢查確診為翼狀胬肉,研究組患者確診為干眼癥;②患者均為單眼損傷;③本次研究得到患者及家屬知情并主動配合開展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既往存在高度近視或角膜病變;②患者確診為青光眼或葡萄膜炎;③患者存在眼部創傷史;④患者的精神異常或存在認知障礙,不能配合完成治療。
兩組均展開翼狀胬肉切除術+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詳細方法為:(1)翼狀胬肉切除術:在手術前做好消毒與鋪巾處理,在顯微鏡下開展手術,采用復方托品酰胺滴眼劑滴在患者的面部和眼睛部位,做好散瞳處理后,使用開瞼器打開患者的眼瞼,取2.0%利多卡因注射液+腎上腺素對少許胬肉體部結膜下方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隨后,采用纖維剪刀剪開胬肉的頭部,纖維鑷撕除胬肉組織后仔細分離胬肉組織,分開胬肉與鞏膜的粘連,減掉胬肉的頭部、頸部以及結膜下方的增生組織,注意不要損傷內直肌,采用低溫進行燒灼止血處理。(2)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結合創面發現,為患者選取合適的帶角膜緣干細胞的球結膜瓣,將球結膜瓣展開平鋪在患者暴露的鞏膜表面上方,注意上皮面向上;隨后,采用10-0 縫線穿過鞏膜淺層,縫合結膜瓣和球結膜,并在近角膜緣一側縫合和固定淺層鞏膜。手術結束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小心沖洗結膜瓣,沖掉殘余組織和血凝塊,術后給患眼涂抹抗生素眼膏,并采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和固定。將患者送回普通病房,做好環境護理,病房不能有陽光照射,注意病房的光線,不能太明亮;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眼藥水治療,鼓勵患者盡早開展眼部健康訓練。
(1)比較兩組的眼部指標。檢測方法:①淚膜破裂時間(BUT):將標準熒光濾紙放在顳側下結膜囊內,等到淚液浸濕后取出,讓患者眨眼,采用裂隙燈藍光下,最后1 次瞬目后睜眼到角膜出現第1 個黑斑的時間為BUT,測量3 次,取平均值。②淚液分泌試驗(SIT):將測試濾紙放在結膜囊外約1/3 處,叮囑患者自然閉合雙眼,等到5 min 后取出過濾紙,測量濾紙浸濕長度。③眼角疾病指數(0SDI):評估標準參照改良眼表病指數問卷表,總計100 分,分數越高,評定為效果越差[4]。(2)隨訪1 年,觀察兩組術后復發情況,計算復發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治療前,在BUT、SIT、0SDI 評分上,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手術治療后,研究組的BUT、SIT 低于對照組,0SD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眼部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眼部指標比較( ± s)
BUT/s組別 例數SIT/mm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治療前 治療4 周后研究組 36 7.58±1.23 10.25±1.52 11.25±3.11 13.11±2.34對照組 44 7.52±1.25 14.56±3.64 11.28±3.14 15.86±1.03 t 0.215 6.332 0.043 7.016 P 0.830 0.000 0.966 0.000組別 例數OSDI 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4 周后研究組 36 2.56±0.74 1.24±0.38對照組 44 2.55±0.76 0.47±0.03 t 0.059 13.409 P 0.953 0.000
在術后復發率上,對比對照組(2.27%),研究組(16.67%)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率比較[n(%)]
翼狀胬肉屬于眼科常見疾病,目前臨床關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環境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遺傳因素等相關,臨床上表現為眼干、眼睛發紅、視力減退以及異物感等癥狀[5]。手術是翼狀胬肉的主要治療手段,翼狀胬肉切除術+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是常用術式,能夠徹底切除胬肉組織,促使角膜表面光滑,防止淺層新生血管以及異常組織再次侵入角膜,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促使患者盡早康復[6]。但是,翼狀胬肉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術后復發率比較高,預期療效不理想。如何降低翼狀胬肉患者的術后復發率是目前此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
目前,臨床關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的概率尚未形成統一,也沒有出現能夠完全規避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的文獻報道。有學者認為盡早開展手術治療能夠降低復發率,也有學者認為翼狀胬肉的術后復發是不能避免的,應該推遲手術。刁慧杰等[7]研究發現,翼狀胬肉合并干眼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其復發率明顯高于沒有并發干眼癥的翼狀胬肉患者。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的BUT、SIT、0SDI 評分差于對照組,復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干眼癥是翼狀胬肉患者術后病情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為,干眼癥患者的淚液動力學異常,難以發揮淚膜的正常功能,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受損的角膜上皮不能形成屏障,增加了翼狀胬肉發生的危險性。干眼癥患者在進行翼狀胬肉手術治療后,相較于正常人,其受損的角鞏緣更難恢復正常,增加了術后復發的概率。此外,手術會破壞正常的眼表功能,其中對角膜緣的損壞最為嚴重,由于該部位富含的干細胞比較多,放緩了眼部功能的修復速度,從而阻礙了淚膜的穩定性,為變性結膜的增生提供了生存環境,提高了術后復發的概率。
綜上所述,合并干眼癥的翼狀胬肉患者,術后病情容易復發,臨床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盡早開展手術治療,并且術后需要繼續進行干眼癥治療,從而減少復發率,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