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嫣瓊,趙洪增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顱內小動脈瘤常發于40 ~50 歲人群,發病率在5%~8%[1],多會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非創傷性),一旦動脈瘤破裂出血,其再次出血率、病死率均較高[2]。臨床認為針對顱內小動脈瘤,盡早實施有效診斷、治療較為關鍵。以往一般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該病患者,但DSA 存在費用高、操作復雜、創傷性大等問題[3]。鑒于此,院內近期采用雙源CT 血管造影(CTA)輔助顱內小動脈瘤患者完成診斷較多,為探討其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 年4 月—2020 年6 月內收診的疑似顱內小動脈瘤患者71 例,其中女性35 例、男性36 例;年齡31 ~79 歲,平均年齡(52.68±7.96)歲。納入標準:①71 例患者均由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審批號:2018-3-5),且已完成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流程;②資料完整者;③年齡>18 歲。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者;②確診發現瘤體直徑>5 mm 者;③言語或聽力不利,無法正常溝通者。
(1)DSA 檢查方法: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型號:Artis zee Ⅲ ceiling;西門子公司)完成檢查,于患者右側股動脈處行有效穿刺處理,期間應用Seldinger 技術。6F 動脈鞘置入完成,再行動脈造影導管插入,在患者頸內動脈(雙側)位置做好造影工作,造影劑總量為7 mL,注射速率控制在5 mL/s 上下;而3D造影總量為21 mL,流速控制在3 mL/s 上下。隨后在椎動脈入口(雙側)位置行有效造影,造影劑總量為6 mL,注射速率控制在4 mL/s 上下;而3D 造影總量為18 mL,流速控制在2.5 mL/s 上下。采用VR 技術繪出3D 圖像。(2)雙源CTA 檢查方法:通過雙源CT(型號:動態800 排炫速;西門子公司)完成檢查,予以患者仰臥位,通過頭帶對患者的頭部進行固定,再于其頸4 椎體下緣至頭頂處行相應掃描,參數為1.0 mm 層厚。隨后以團注法做好造影工作,造影劑總量根據1.5 mL/Kg 進行相應計算。基于test bolus 技術,通過雙筒高壓注射器完成肘靜脈或手背靜脈輸注處理,注射速率控制在5 mL/s 上下,注入20 mL 水與18 mL 對比劑,之后需獲取注藥延遲時間、濃度抵達峰值時間(對比劑)。隨后基于bolus tracking 技術完成自動觸發掃描,借助工作站處理相關數據,以獲取血管分析圖像與血管VR 像,對動脈瘤的形態、位置及大小進行有效觀察。最后注意旋轉圖像角度,通過自帶測量工具(工作站)對其瘤頸寬度與瘤體大小進行檢測。
評測分析71 例疑似顱內小動脈瘤患者的診斷效能情況。診斷效能: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DSA 診斷后,發現71 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中有34 例確診者,發現小動脈瘤37 枚,包括小腦前下動脈1 枚(占比2.70%)、椎動脈1 枚(占比2.70%)、大腦前動脈2 枚(占比5.41%)、基底動脈3 枚(占比8.11%)、大腦后動脈2 枚(占比5.41%)、頸內床突段1 枚(占比2.70%)、大腦中動脈4 枚(占比10.81%)、頸內動脈眼段5 枚(占比13.51%)、前交通動脈7 枚(占比18.92%)、頸內后交通段7 枚(占比18.92%)。其中1 例患者有3 枚小動脈瘤,另外包括3 例雙發患者與28 例單發患者。而37 枚小動脈瘤的瘤頸寬度平均為2.2 mm,最大為3.4 mm;其瘤體直徑平均為3.0 mm,最大為4.3 mm。
經CTA 診斷后,發現34 例確診者中,檢出患者33 例與小動脈瘤36 枚,出現假陰性1 例。假陰性位于前交通動脈,由于瘤體小而漏診。
顱內小動脈的金標準為DSA,雙源CTA 的特異性為100.00%、靈敏度為97.06%、準確率為98.59%,提示與DSA 相比,雙源CTA 的診斷效果亦較佳,見表1。

表1 雙源CT 診斷結果分析[n(%)]
腦血管疾病類型中較為多發的疾病之一即為顱內動脈瘤[4],其中以瘤體直徑≤5 mm 視作小動脈瘤[5]。臨床認為顱內小動脈瘤的發生通常與腦血管發育異常、動脈硬化等有關,由于顱內小動脈瘤直徑較小,其診斷難度相對較高,一旦診斷失誤造成病情遷延,可能會出現動脈瘤破裂、出血情況,增加患者罹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風險[6],進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其病死率。針對該病,臨床認為盡早進行有效診斷十分關鍵,方便后續實施精準治療,減少患者發生動脈瘤破裂的風險[7]。
DSA 常用于顱內小動脈患者的診斷中,該方法是一種診斷特異性、靈敏度均較高的檢測手段[8],能夠獲得大量信息,實時對患者動脈瘤的影像情況進行動態觀察,減少影像圖像處理中的血管結構重疊情況,且可清晰反映動脈瘤、載瘤動脈間的關系。但與此同時,該方法亦是一種并發癥較多、操作相對復雜的有創性檢查,操作期間可能會出現血管痙攣、血栓脫落、動脈內膜損傷等問題,加之對患者的體質、耐受性均有一定要求,應用的局限性較大[9]。
基于以上,隨著CT 技術持續進步,雙源CTA 得到廣泛應用。雙源CTA 是一種具有接受度高、費用低廉、安全無創、方便快捷等優勢的容積成像技術,能夠結合血管分析、最大密度投影、容積再現、多平面重建等系統處理技術,對顱內小動脈患者的診斷質量進行保證[10]。本文結果顯示,顱內小動脈診斷過程中,DSA 作為金標準,雙源CTA 的特異性為100.00%、靈敏度為97.06%、準確率為98.59%,僅存在1 例假陰性,提示顱內小動脈瘤患者應用雙源CTA 的診斷效能與DSA 相近。與DSA 相比,雙源CTA能夠對動脈瘤破裂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情況、顱內血腫情況進行有效顯示,且能夠避免相關并發癥,可在提高患者整體安全性的同時保證其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顱內小動脈患者應用DSA、雙源CTA 的診斷效能基本相同,而后者在安全性、價格方面相對更有優勢,臨床可視情況借助該方法完成篩查、預后復查等過程,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