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清艷,區浩林,章 敏(通訊作者),戴偉鵬,李廣生
(1 江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2 江門市中心醫院麻醉科 廣東 江門 529000)
缺血性腦卒中,其椎基底動脈系統占比高達25%,而鎖骨下動脈發出椎動脈開口位置易發生狹窄。1996 年首次報道椎動脈支架成形術治療椎動脈狹窄,且上述技術在臨床得到普遍應用[1]。腦血管疾病診療過程中,常規選擇入路為股動脈,股動脈穿刺后膝制動24 h,當患側下肢制動極易出現局部血腫、動靜脈瘺以及假性動脈瘤等風險[2]。對部分特殊患者中,如雙側股動脈、髂動脈嚴重迂曲、狹窄及閉塞患者中,無法維持下肢制動等股動脈路徑,整體操作難度較大,且手術風險性高,難以完成。因此,選擇一項安全、方便且有效椎動脈支架植入術路徑則尤為重要[3]。自1997 年橈動脈入路在腦血管造影術中得到應用,后續學者嘗試在腦血管疾病中診治,并取得顯著成效。為此,本文就經橈動脈行椎支架植入可行性研究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12 月我院收治的椎動脈狹窄患者3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15 例。對照組中男10 例,女5 例,年齡56 ~78 歲,平均年齡(65.3±4.5)歲;觀察組中男9 例,女6 例,年齡55 ~79 歲,平均年齡(66.3±4.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18 周歲;②入組前90 d 內因椎動脈狹窄引起的卒中或TIA;③經影像學檢查確認病變血管部位為椎動脈,根據WASID 法計算,且經DSA 確認目標血管直徑2.0 ~4.5 mm,病灶長度≤14 mm;④且血管狹窄程度為70%~99%;⑤患者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參與;⑥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江心醫倫理審查[2020]80 號A)。排除標準:①近2 周內由臨床癥狀或經頭顱MRI 證實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或腦出血;②目標血管近端或遠端嚴重迂曲,預期顱內支架不能輸送到位;③造影劑過敏;④合并顱內腫瘤、動脈瘤或顱內動靜脈畸形。
術前所有對象均開展影像學檢查確診病變部位,術前3 d 常規口服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氯吡格雷片75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29,規格:75 mg)、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阿司匹林100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1 次/d。對照組患者予以股動脈途徑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前泵入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尼莫地平針(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40105,規格:10 mg)0.6 mg/h,避免動脈痙攣,患者取仰臥位,暴露雙側股動脈并常規消毒,以股動脈最強搏動處、腹股溝韌帶下方約1.5 cm位置作為穿刺點,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1%的利多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072,規格:0.1 g)局部麻醉,置入8F 股動脈鞘(泰爾茂投資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械注進20193031784),并注入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普通肝素鈉(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5851,規格:12 500 U)1 000 U,超滑導絲(泰爾茂投資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械注進20153032566)進入主動脈弓部,撤出導絲,開展腦血管造影,依據結果注入肝素3 000 U,追加1 000 U/h,球囊擴張置入支架。術后配合顱內血管造影、椎動脈造影。觀察組患者予以橈動脈途徑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前0.6 mg/h 尼莫地平泵入,避免動脈痙攣,協助取仰臥位暴露右前臂,常規消毒,以前臂腕關節最強搏動點作為穿刺點,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置入6F 橈動脈鞘(泰爾茂投資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械注進20193031784),注入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硝酸甘油針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4022197,規格:5 mg)200 Ug、普通肝素1 000 U,超滑導絲進入主動脈弓部,撤出開展腦血管造影,明確病變,注入3 000 U 肝素,追加1 000 U/h,球囊擴張植入支架,術后配合顱內血管造影、椎動脈造影。
(1)比較兩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鞘管植入平均時間、術后平均臥床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包括迷走反射、顱內出血、假性動脈瘤、腦血栓。
采用SPSS 18.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球囊擴張時間、術后平均臥床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鞘管植入平均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s)
術后平均臥床時間/h觀察組 15 22.26±6.26 3.56±1.08 1.26±0.26對照組 15 32.56±12.26 2.66±1.15 27.56±3.26 t 4.732 2.209 31.146 P 0.001 0.035 0.001組別 例數 球囊擴張時間/min鞘管植入平均時間/min
觀察組1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對照組3 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中重要手段為動脈內支架植入術,其術式優勢為操作簡單、微創及安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之中,且得到快速發展[4]。目前動脈內支架置入術中常見入路方式為經股動脈,理想狀態下,可順利開展大部分神經介入操作,一旦髂動脈嚴重迂曲、弓上動脈變異等情況下,需改變原有介入路徑,才可完成術式。隨著橈動脈入路應用及范圍擴大、成熟,國內外逐漸嘗試經橈動脈入路腦動脈支架介入治療,同時多數學者均表明其效果顯著。
股動脈穿刺過程中優勢為動脈直徑大,臨床易穿刺,且路徑相對平直,可耐受長時間血管腔內操作,作為臨床常見入路方式,但因解剖位置較深,術后壓迫困難較大,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偏高,如局部血腫、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等,且易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性緩慢心率及低血壓等,術后患者需限制體位及活動,增加不適感[5]。而橈動脈入路過程中,其優勢為周邊無重要神經、血管,不易產生嚴重并發癥,且患者無需長時間臥床制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偏低,同時會減輕醫護人員術后醫療任務。一項調查顯示[6],橈動脈穿刺點出血發生率為0.4%,而術后需要干預嚴重并發癥率為0.06%,進而指出,橈動脈作為一類安全、有效穿刺路徑。本文結果顯示:(1)對股動脈、橈動脈兩條路徑干預后術后相關指標比較中,觀察組球囊擴張時間、術后平均臥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橈動脈解剖位置影響,術中更易將鞘管達到靶椎動脈,且經橈動脈穿刺導絲操作技術難度更為簡單,且橈動脈位于腕側,血管較細,術后無需長時間制動。(2)觀察組并發癥發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橈動脈位置表淺,周圍無重要靜脈及神經,不易損傷神經,且穿刺過程中,靜脈瘺等并發癥率顯著偏低。腕關節由橈動脈、尺動脈雙重供血,不易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止血相對簡單。同樣,橈動脈入路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缺陷,如穿刺困難、易血管痙攣、血管閉塞等,與橈動脈纖細相關[7]。因此,術中選擇6F 動脈鞘管,操作過程中輕柔,避免暴力操作。術者需加大對橈動脈入路學習,提高橈動脈入路熟練度,提高操作成功率,縮短穿刺時間,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開展腦內動脈支架植入手術,可有效縮短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減少術后制動時間,且整體并發癥率顯著降低,可作為股動脈路徑一種補充。例數太少,需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