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陽城縣人民醫院麻醉科 山西 晉城 0481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手術方式,其良好的臨床效果已逐漸得到普遍認可。該手術的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治療,雖可維持鎮靜狀態,但麻醉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對于身體狀況較差的老年患者,耐受性較差,術后容易產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1]。右美托嘧啶作為一種新型的鎮靜劑,逐漸被應用于手術輔助麻醉中,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2]。基于此本研究隨機納入我院過往接收的共80 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考察對其施以右美托嘧啶麻醉的實際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0 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60 ~75 歲,平均年齡(67.33±1.55)歲;對照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60 ~76 歲,平均年齡(67.41±1.5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組患者ASA 分級均為Ⅰ~Ⅱ級,年齡60 ~80 歲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器官疾病者;②患有惡性腫瘤者;③有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放靜脈通路,提前輸注10 mL/kg 的復方氯化鈉。觀察組予以0.5 μg/kg 右美托嘧啶,輸注10 min 后,以0.5 μg/(kg·h)的速度持續輸注。對照組予以8 mg 地塞米松。靜注0.4 μg/kg 舒芬太尼、0.05 μg/kg 咪達唑侖、0.2 mg/kg 依托咪酯,0.15 mg/kg 順式苯磺酸阿曲庫銨誘導全麻。麻醉期間吸入七氟醚。誘導50 min 后,通過推注0.1 mg/kg 順式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肌肉松弛。觀察組手術完成后即停用右美托咪啶。兩組均在縫合時停用七氟醚,待VT >8 mL/kg 后拔管。
統計兩組的臨床指標、血流動力學指標、鎮靜效果以及不良事件等并進行組間統計學對比。鎮靜效果通過Ramsay 量表進行評估,分別取4 個不同時間點,即麻醉前、麻醉后0.5 h、手術結束時和結束后3 h,評分越低提示鎮痛鎮靜效果越好。血體征指標主要包括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和血氧飽和度(SpO2),借助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完成T0(麻醉前)、T1(麻醉后0.5 h)和T2(手術結束時)時間節點的指標數值。臨床指標主要指手術操作耗時、麻醉時長等;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尿潴留、惡心嘔吐等癥狀。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麻醉前MAP、HR 以及SpO2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觀察組不同時間節點的MAP 和HR 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SpO2水平在各個時間點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
注:T0(麻醉前)、T1(麻醉后0.5 h)和T2(手術結束時)。
MAP/mmHg T0 T1 T2觀察組 40 101.13±10.28 93.87±9.69 95.84±8.49對照組 40 101.88±10.24 96.66±9.06 98.56±7.32 t 0.327 2.045 2.099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pO2/%T0 T1 T2觀察組 40 97.22±0.66 96.25±5.77 97.05±5.23對照組 40 97.35±8.54 95.87±5.33 96.41±5.13 t 0.096 0.306 0.553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表1(續)
觀察組患者七氟醚吸入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而麻醉時長、七氟醚停藥至拔管時長均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 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 s)
七氟醚停藥至拔管時長/min觀察組 40 65.69±9.52 2.05±0.36 15.44±4.36對照組 40 53.27±8.32 2.56±0.45 10.56±4.51 t 6.213 5.597 4.920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麻醉持續時長/min七氟醚吸入濃度/%
兩組患者麻醉前的Ramsay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觀察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Ramsa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Ramsay 評分評分比較( ± s,分)

表3 兩組患者Ramsay 評分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麻醉前 麻醉后0.5 h 手術結束時 手術結束3 h觀察組 40 4.82±0.39 3.55±0.30 3.25±0.25 3.02±0.21對照組 40 4.79±0.42 4.45±0.33 4.26±0.29 4.03±0.22 t 0.331 12.763 16.683 21.003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總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膽囊切除術中全身麻醉是術前主要的麻醉方式,而據有關研究發現術中組織切開、切除和縫合等有創傷性的操作都會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產生波動,尤其是機能退化、耐受性較差的老年患者,麻醉效果不穩定,很容易對手術造成影響,若加大劑量或保持麻醉時間過長會導致老年患者呼吸、循環功能下降,從而損傷中樞神經,不利于患者預后[3]。因此術前麻醉效果直接決定著手術進展是否順利,必須選擇合理有效的麻醉劑或鎮痛劑。右美托嘧啶是一種新型的受體激動劑,具有很高的選擇性,可通過刺激突觸前膜α2 受體來限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量,抑制神經興奮。當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時,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刺激到突觸后膜,并以反饋方式作用于α2 受體從而達到抑制激素分泌的目的。右美托嘧啶與突觸前膜的Q2 受體高度選擇性結合,在鎮痛和鎮靜中起雙重作用。該藥物有鎮靜抗焦慮的功效,且不良反應較小,非常適用于老年患者的術前麻醉[4-5]。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過右美托嘧啶麻醉后,不同時間點的MAP、HR、Ramsay 評分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右美托嘧啶聯合全麻可有效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降低應激反應,鎮靜鎮痛效果良好;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麻醉時間更長,而七氟醚吸入濃度更低,右美托嘧啶麻醉效果良好,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而手術中維持麻醉所需的七氟醚用量更小使得患者預后不良反應相對較少,這與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結果相吻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老年患者予以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突出,可有效穩定血流動力學,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從而降低手術風險,預防術后不良反應發生,安全度較高,值得在臨床上予以應用。